中国船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各地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船文化。船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特定的文化意义,因此船文化是我国一种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多姿多彩的造船习俗
广东地区造船习俗
对渔民来说,渔船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既是他们的宅居,又是他们的重要生产工具。在广东湛江沿海一带,制造渔船对当地人来说,如同建造新房屋,因而对舵公十分重视。造船(俗称“钉船”)时要请阴阳先生查验舵公的生辰八字,以此来确定吉日良辰进行开工、新船下海等。
如果是合伙造船,合伙人要进行一番商议,以确定艄公和头竿人(正副舵手),并由艄公执理造船事务。合伙的人数也有讲究,以奇数为吉,或五人,或七人,但尤其忌讳八,因为合伙后重要的事情都要听从艄公的安排,而八有八仙过海、各显灵通之意,具有各自为战、散乱无组织的意思,这对共同造船及以后的相处来说都是很忌讳的。
同样,造船时,也要选择与艄公生辰八字相合的吉日,并要举行“祭龙骨”仪式(龙骨即船底的中心方木)。仪式要办得很隆重,届时要请木匠师傅来主持。木匠师傅郑重地安下龙骨后,伙计们便把备好的糕饼、香果等祭品,分别摆于龙骨、首尾和中间,以表示祭祀龙头、龙尾和风坛三个重要部位。一切准备妥当后,木匠师傅一边口念“择日兴工,年年头宗”或“选时选日安槽心,年年赚万金”等吉利语,一边在这三个部位上各弄二虚斧,祷祝顺利开工。当造船工作顺利进行到安龙头盖时,这时要在上面挂红彩布,并用榕青、竹青、棕毛和红头绳等系于龙头盖上,表示有彩头。
造船时亦有不少禁忌,有些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色彩。如新钉的船,孕妇、来月经的妇女是不能上去的,人们认为这类人是不洁净的,她们上了’船会给船主带来灾难。如果新船造成后,船主的亲人有生了孩子的,这时就需要进行“旺船”,船主要亲自抓来一只红公鸡,用牙咬鸡冠,把鸡冠血滴到船头、船尾,用来辟邪。
与湛江一样,在广东汕头南澳一带,渔民在建造新船前,也要查验船主的生辰八字来选择开工的好日子。有意思的是,早年南澳地区在安龙骨之际,不用祭品而是用主妇头上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红绫)放在龙骨上,俗称“压槽母”。等木匠师傅对船体打上墨绳之后才将高鬃收回家,象征新船出海年年有好运的意思。用银制高鬃“压槽母”的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了,渔民现在更多改用红布、五色金丝线、榕、竹。
新船下水之前,在船边当地也有一番祭拜仪式,但祭拜的物品却是饭菜、炒面、纸钱等。新船下水后,则更隆重,渔民在用猪头、大果祭拜船头公之后,还要焚烧银锭、纸钱,祭拜完毕,再燃放鞭炮,然后才可以进行试船。
江苏地区造船习俗
江苏地区靠近江海,水网密布,自古以来造船业就十分发达。造船时,船民多结帮结伙,在船舶尺寸与用料方面很讲究,并且具有丰富的寓意。如头船一艘,船长十二丈八尺,意指一年有十二个月、八个节;尾船一艘,长九丈五尺,意指船帮可通航九江五湖;大桅杆高十八丈四尺,意指船帮可航天下十八省(旧制)和四京船橹称“燕翅”;船板则寓意平安;船钉象征着无灾无难的星斗,谚语云:“船上有根钉,天上有颗星。”
造船时要选择良辰吉日,备好三牲,祭拜鲁班祖师与河伯。开工后,上第一道龙筋时,船主要焚香叩头,并燃放鞭炮;再由掌墨师傅敲“主钉”,其余木匠按统一节奏一起敲钉,俗称“打排斧”;装桅梁时,要在方孔两侧钉“喜钉”,木匠要唱诵生意兴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语;还有一道重要工序称“上金头”,俗称“回龙木”,也就是在船头安装横木,上雕一对龙眼,并钉上元宝钉,上挂一束称为“彩子”的绿布条。龙眼还要“开光”,需用一只大公鸡的血涂抹。渔船下水时,主家还需备好茶、米、面、盐作为供品,并需准备铜板、铜钿、银元等供掌墨师傅“抛舱”。届时,掌墨师傅一边抛撒钱币,一边唱诵“一把金钱抛进舱,马鲛鳓鱼尽船装;二把金钱抛上梁,金银财宝动斗”。同时,点燃鞭炮,船主还要给掌墨师傅送上“红包”慰问。仪式完毕后,船主备好筵席,酬谢众工匠,主客相互庆贺,称“烘灯”。
此外,当船舶竣工时,当地有在船上各部位贴大红对联的习俗,红红喜喜,热闹非凡。
山东地区造船习俗
旧时,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造船行业形成了一些繁杂的习俗。在这一带没有专门的造船作坊,但有专门的木匠。造船(当地俗称“排船”)过程中仪式繁多,每个环节船主都必须十分谨慎细致。船主首先要请木匠师傅来家“看料”,船主要讲明自己关于排船的设想,如船的长度、形制、用途等。“看料”后双方心里都有了一个谱,接下来就得敲定排船的具体事务了。这时船主要请木匠师傅到家,备好酒饭,具体商讨排船的事务,诸如造船地点、时间、报酬、工期及相关要求,也就是说双方要定下一个口头协议,在商谈妥当以后,主家热情款待木匠师傅,俗称“喝酒”。
木工的活完毕,接下来要请捻匠来捻船。捻船,别称是“灌印子”或“打排斧”。捻匠的工作,就是用油灰和麻捻将船板之间的缝隙全部堵塞严实,再用桐油将船体整体油漆一遍,以防止船舶漏水、渗水,并且起到防腐耐用的功效。这虽然是一项查漏补缺的工作,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在江海船舶上的任何一点失误都会导致重大灾难。
捻匠进行的第一项活动就是用捻凿、钩镰等工具清理新船上所有板缝,仔细查验,包括船板上的虫眼,亦要用凿子清理,以便有利于下一步工作,这一过程俗称“溜缝”。“溜缝”完毕,接下来就是“下麻”,简单地说,就是把板缝填充牢实。“下麻”用的原料是油灰和麻丝。油灰是用桐油和石灰面调和而成的,麻丝就是剁碎了的旧麻绳丝絮。这两种物质都具有较强的防腐蚀性、防水性、耐浸泡,而且有较强的黏性,不易脱落。“下麻”前要给捻匠头送红纸包的礼金,俗称“下麻礼”。并给众捻匠的斧头把上拴上一绺红布条,称为“挂红”。“挂红”后,船主要备酒席宴请众捻匠,正式开工。按规矩,无论多少人,捻匠工作时工具的铿锵之声必须一致。这时在船舶周围可以听到斧起凿落,声音起落有致,非常协调,也可以看到红布飘飞,上下翻转,十分气派。
船舶由内到外,全部捻完后再刷两遍漆就可以下水了。新船下水时要在船头挂上67厘米长的两块红布,这叫做“挂红子”。船主则在一旁烧香、叩头,并再次宰杀一只大公鸡,用公鸡血滴在船前的迎风板上。接着就是燃放鞭炮。最后,船主备好丰盛筵席,宴请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捻匠及木匠众人,主客笑脸相迎,觥筹交错,这最后一次的庆祝酒席,当地称为“请老师”。
§§§第二节历史悠久的船饰习俗
彩绘习俗
我国船舶彩绘习俗由来已久,最初的船舶彩绘只是出于行船的安全考虑。船舶在海洋或江河上行驶,突然遭遇大风大浪,人们便以为是水中的妖魔、龙或其他的怪兽在作怪。为了求得航行的安全,降服这些作怪的灵物或怪兽,人们便在船首、船尾及整个船体画上各种更凶猛的飞禽走兽,这样船舶彩绘习俗便产生了。最早的这种镇船所用的船饰图案叫“鹚鸟”。它是民间传说中的水上神鸟,水妖浪怪均惧之,甚至连龙见到它也十分害怕。因而其形象或者眼睛常被绘于船首尾,以图吉利。除鹚鸟作船饰外,船体彩绘常用的猛兽有虎、鹰、狮、龙、麒麟等。这些灵兽既可镇祟辟,又可降福呈祥,凶猛而具有威慑力,因而也是船舶常见的彩绘题材。
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有趣的是,在浙江舟山地区连海泥鳅鱼也成了广受欢迎的船舶彩绘题材。海泥鳅鱼,本来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鱼,又黑又丑,但在民间画师的画笔下,地位神圣而显赫,转变成一种似龙非龙、似鱼非鱼的海中神鱼,渔民尊称它“龙外甥”或“鱼龙”。关于海泥鳅鱼民间有一个传说,海泥鳅鱼虽长相丑陋,但来历不凡,它是东海龙女采食了爱慕她的敲更鱼变的海树花所生。因为是自己的外孙,东海龙王于是便封海泥鳅鱼为鱼中之王,统辖东海各类鱼虾蟹类。慑于海泥鳅鱼为龙王外孙,各种鱼虾蟹见到它都自动退避,即使是凶横的鲨鱼,也不得不退让三分。因此,渔民敬海泥鳅鱼为鱼龙,在渔船尾部画上海泥鳅,并配上佛莲花,以镇伏海中妖魔,保佑渔民平安。
在浙江、福建一带,渔船尾部船舷两侧还有一种类似海泥鳅鱼的神鱼。长相凶猛,全身通红,翘首生须,眼睛乌黑,颈带白练。有的人说是神鱼,有的说是泥鳅。关于它的传说,民间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说它是叫“猛”的神鱼。专门钻进鲨鱼肚子吃鲨鱼,故而令鲨鱼望而畏逃,渔民便把它的形象绘制在船尾两边,以震慑鲨鱼。二说它是弹涂鱼。它知恩图报,在大风浪中拯救了恩人的生命,故人们绘制其图像能确保在淫风恶浪中安然无恙。三说它是泥鳅。泥鳅是鱼类喜食之物,因而绘制泥鳅可以引诱鱼群,使人们在捕鱼时大获丰收。
此外,花纹、花草、禽鸟、阴阳鱼等都是船舶彩绘的重要题材。随着社会的发展,船饰的功能不断由镇船驱邪向吉祥娱乐转化,各种神话传说、佛经故事、英雄人物等也加入船饰题材的行列,如“足踏莲台观世音”、“八仙过海”、“鳌鱼驮岛栖海图”、孙悟空等神话故事;有关云长、武松、赵子龙、岳飞等古代英雄人物形象,还有江苏沙飞船上的“吉祥如意”、“日出东升”等彩绘画,题材可谓是五彩缤纷,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
雕饰习俗
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对船饰的艺术追求不断增长,船舶雕饰因而成为更为常见的船饰艺术。雕刻是立体、多层次的,加上光影的变化使其比起平面的彩绘有更强的表现力,故而在船舶装饰中最为普遍。最早的船舶雕饰物算是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一把雕花木桨,该桨柄和桨叶由同一块木料支撑,约长63厘米,宽12.2厘米,厚2.1厘米。该木桨做工精细,在桨柄和桨叶结合处雕刻有弦纹和斜线纹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