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造船工程师亚罗等人的努力,英国于1893年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哈沃克”号和“霍纳脱”号。这两艘驱逐舰舰长54.8米,宽5.5米,排水量240吨,航速达到27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高的军舰,舰上装有4门舰炮和3座鱼雷发射装置。这两艘姊妹舰的建成为“海上霸主”增辉不少,也为驱逐舰这一新舰种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美国当然不甘落后,在1900年建造了“班布里奇”级驱逐舰。该舰排水量420吨,航速达29节,装备了2艘鱼雷快艇和2门舰炮,成为那时最有威力的驱逐舰。这之后,世界各海军强国又展开了一场驱逐舰的造舰竞赛狂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之际,英、美、德、法、俄等国已造成了600多艘驱逐舰,仅英国就造了200多艘。
为争夺海上霸权而掀起的造舰狂潮不仅使驱逐舰的数量猛增,舰艇战术技术性能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舰体增大,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000~1500吨;武器装备增强,一般都装备2~3座鱼雷发射装置、数门射程较远的舰炮。动力装置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多数驱逐舰采用了以油为燃料的蒸汽轮机。航速普遍达到30节以上,有的达到了37节。俄罗斯于1916年建造的“义加斯拉夫”号驱逐舰排水量1350吨,航速35节。装备了3座45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5门100毫米舰炮。在那时称得上是海上的庞然大物。
驱逐舰最初的战斗使命只是打击鱼雷快艇及施放鱼雷攻击敌方大舰。但随海战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武器性能不断提高,驱逐舰的战斗使命也在不断增多。
1935年,意大利进兵埃塞俄比亚时出动了大批作战飞机,这使各国海军认识到:航空兵力对海上舰队构成威胁,舰队应有足够的防空力量,除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之外,驱逐舰也应具有防空能力。至1939年,世界上就出现了配置最先进防空武器的防空驱逐舰。随着深水炸弹的问世,驱逐舰又担负了反潜任务。人们在战争实践中认识到,这种中型军舰无论是布雷、巡逻、护航、登陆支援,都能不辱使命,发挥很大作用。“多面手”的美名在实践中被确认。
但是,驱逐舰战术技术性能的革命性变化还是在装备了导弹之后——导弹驱逐舰的诞生。导弹是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的精确制导武器;装备着各种导弹的导弹驱逐舰的攻击目标绝不再仅仅是小小的鱼雷艇了。导弹化是当代各国海军装备,也是包括驱逐舰在内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美国自50年代建造“米彻尔”级导弹驱逐舰之后,又陆续研制了许多舰级。如“伯克”级、“基德”级和“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都是代表当代驱逐舰发展水平的重要部分。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是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产物,是美海军主力驱逐舰的第四代,也是美国第一次采用燃气轮机的驱逐舰。
美国在战后建造的驱逐舰武备配置讲究有效性,布置密度小,舰面干净利落,便于各种活动,他们对驱逐舰的抗冲击、抗破损、抗侦察、抗振动等多方面的努力,使驱逐舰的生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驱逐舰的战术运用上,美国特别重视它为航空母舰编队的护舰作用。一般航母编队至少编入4艘驱逐舰,战列舰特混编队编入3艘驱逐舰,运送作战人员的编队有时达14艘驱逐舰,其行动多是远长距、远洋性的。
前苏联也是能够自行设计建造驱逐舰的大国之一。其特点是发展速度惊人,舰体越造越大。前苏联的“无畏”级和“现代”级驱逐舰也都是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舰级。其“无畏”级舰长164米,宽19米,满载排水量8700吨,航速30节。“现代”级舰长156米,宽17米,满载排水量7300吨,航速32节。前苏联注重一舰多用,想用它做什么就加装什么武器,而且数量充足。因此,其舰艇的舱面上各种武器林立,安排得很拥挤。
二战后驱逐舰的发展
驱逐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数量多、舰艇战技术性能提高较快的舰种之一。世界上较多的国家都拥有并能建造这种中型舰艇,它成为标志各国海军实力、并反映各国综合科技工业水平的舰种之一。二战后,驱逐舰是沿着大舰体、高航速、远洋能力、猛烈火力和高防护力的方向发展、是各国海军舰艇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
排水量逐渐增大是二战后驱逐舰发展的第一个特点。在二战结束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也只有3000多吨。到70年代,美、英和前苏联等国的驱逐舰多数都超过了4000吨,而较新型的驱逐舰,如美国的“斯普鲁恩斯”级满载排水量7800吨,“基德”级和“伯克”级达到8300吨。前苏联的“现代”级为7500吨,“无畏”级也达到8700吨。排水量增大必然促成舰长、舰宽的增大,美“斯普鲁恩斯”驱逐舰长171.7米,宽16.8米。前苏联“无畏”级舰长163.5米,舰宽18.8米。在这种猛造大型舰的竞争中,使得驱逐舰与巡洋舰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
舰体愈造愈大,却仍要保持30节以上的航速。这对要求机动性较高的中型排水型舰艇来讲,的确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前苏联满载排水量8700吨的“无畏”级舰,航速也达到了30节。各国海军为提高航速,除努力改善舰型、改良武备以减少搭载重量之外,在改进动力装置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如,提高主机功率和增加主机台数,用燃气轮机代替蒸汽轮机,采用联合动力装置,甚至采用核动力装置。如前苏联的“无畏”级舰采用4台燃气轮机作动力装置,总功率达8.826万千瓦。美国的“斯普鲁恩斯”级舰的动力装置由4台LM2500燃气轮机和3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成,采用双轴推进。而驱逐领舰“班布里奇”号则率先采用了核动力装置。
二战后,各国海军普遍把驱逐舰作为参加远洋编队的舰种,再加上更多国家实施“面向远洋”的海军战略,驱逐舰的续航力也愈来愈大。典型舰如美国的“亚当斯”级,以20节航速航行时续航力8000海里;法国F70反潜驱逐舰在18节航速下达8500海里。增大续航力的措施大同小异,如,改进动力装置以降低油耗,改进燃油性能,在保证其他舰载物的前提下加大储油量,改进舰型及实施科学的航行方法等。
著名驱逐舰一览
典范之作:“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美国)
世界上第一艘装备“宙斯盾”系统并全面采用隐形设计的驱逐舰是美国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它具有高度智能化的武器装备、电子装备,作战能力全面,可以对陆、对海、对空和反潜。“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代表了美国海军驱逐舰的最高水平,是当代水面舰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采用了一种少见的宽短线型,这种线型使得它具有极佳的适航性、抗风浪稳性和机动性,从而可以在恶劣海况下保持高速航行,其横摇和纵摇都极小。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隐身性能相当良好。这是因为:第一,“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舰体和上层建筑均为倾斜面,可以大幅减弱回波信号;第二,在它的烟囱的排烟管末段安装有红外抑制装置,可以降低红外辐射量;第三,“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机舱段的舰体外表装设有“气幕降噪”管路,可以大幅度降低辐射噪声。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作战和通信中心都在主舰体内,重要舱室都敷设了“凯芙拉”装甲;全舰装设了三防用的过滤通风系统;所有舱室都采取增压措施,重要系统均有抗冲击加固,能经受水下和空中爆炸的冲击效应。这种种措施提高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生命力,可以减轻战损和在战损情况下保持战斗力。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宙斯盾”系统是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宙斯盾”系统包括:SPY-1D相控阵雷达、SPG-62防空导弹火控雷达、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UYK-43计算机、MK-2显示系统、MK-34火炮武器系统、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SPY-1D相控阵雷达是“宙斯盾”系统的核心,它的天线由4块八角形的固定式辐射阵面构成,工作时借助于计算机对各阵面上的发射单元进行360°的相位扫描,它不仅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可以同时搜索和跟踪上百个空中和水面目标。除此之外,SPY-1D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参数可以迅速变换,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还能消除海面杂波的影响,可以有效探测掠海飞行的超低空目标。
航母杀手:“现代”级驱逐舰”(前苏联)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是前苏联海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冷战高峰期间,为了抗衡美国海军而建造的高性能水面作战舰艇,属于第三代驱逐舰。该级舰的主要任务是为编队护航,担任对海、对空作战任务,攻击敌航母及其他大中型水面舰艇;在两栖作战中实施火力支援;保卫海上交通要道等。
“现代”级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配备的“耀斑”超音速反舰导弹是舰上的利器,导弹射程为120千米,舰上两舷装有2座四联装发射器。西方称这种导弹是“航空母舰杀手”。
“现代”级驱逐舰1970年由前苏联北方设计局设计,1976年完成施工设计后,首舰“现代”号交由列宁格勒日丹诺夫船厂建造,1978年11月下水,1980年12月建成服役。最后一艘1994年服役,共建成19艘。1996年中国向俄罗斯购入两艘新造的“现代”级驱逐舰,总值8亿美元。
“现代”级艏艉甲板各有1座双联装130毫米舰炮。舰上层的建筑分为艏、艉两部分,艏楼两侧各有1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筒,其前方突出部上配备1座悬臂式舰空导弹发射架。艏楼顶部的球形雷达天线十分明显。三坐标雷达天线呈草帽状斜挂于主桅之上。艉楼为烟囱,其后设有一低桅,后为直升机平台。
“现代”级驱逐舰的武器系统主要由反舰作战武器、对空作战武器、反潜作战武器三个部分构成。反舰是“现代”级的主要使命,由SS-N-22舰舰导弹、双管130舰炮、鱼雷发射系统和6管小口径舰炮系统组成远、中、近三个层次的反舰作战系统,既能远距离攻击敌方航母等重要编队,又能近距离打击中小水面舰艇;防空反导是“现代”级的第二使命,在编队中承担中程防空的任务。它的SA-N-7舰空导弹、双管130毫米口径舰炮、6管小口径舰炮和干扰火箭等组成多层次的软、硬杀伤对空防御系统。舰上还装有电子侦察干扰系统和10座干扰火箭,诱骗来袭导弹;“现代”级强调编队中的系统作战效能,因而本舰反潜能力相对较弱,只装备中频舰壳声呐,由533毫米反潜鱼雷和射程1000米的反潜火箭构成中、近程两个层次的反潜火力。另外舰上载有1架卡-27直升机,主要用于超视距目标指示。
不朽经典:“地平线”级驱逐舰(英国、意大利)
地平线级驱逐舰是英国以及意大利联合设计制造的一种新型防空驱逐舰,在英国退出之后,法国和意大利继续执行该计划。
由于近年来,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纷纷计划于2015年左右全面更新其武器装备,法国、意大利两国自然也不甘落后。法国和意大利又都是海洋国家,因此,发展海军也就势在必行。但是研制一种新型驱逐舰的耗费较高,而且仅靠自己国家的技术也不够全面,出于成本和性能等方面的考虑,法国和意大利决定联手研制一种新型驱逐舰。在这种背景下,地平线级驱逐舰应运而生。
地平线级驱逐舰在动力方面,都为2台LM2500燃气轮机和2台柴油机,总功率可达5.1万千瓦,柴燃联合推进,不但大大增强了其续航能力而且最高航速也可以达到29节,此外,由于自动化程度很高,这种7000吨的军舰仅需不到200名官兵即可操作。
地平线级驱逐舰装备的“主防空导弹系统”(PAAMS),由EMPAR雷达、“席尔瓦”(Sylvet)垂直发射系统以及“紫菀”导弹组成。“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由法国研发,共有A43和A50两种型号。A43型的发射深度较浅,只能装填“紫菀”15导弹。A50型的发射深度较深,不但可以发射“紫菀”15导弹还可以发射“紫菀”30导弹。而且这两者占用的面积都相同,每个发射模块都为8个发射单元。“地平线”采用的A50配置6组发射模块,也就是48个单元,共装有16枚“紫菀”15和32枚“紫菀”30型导弹。
在反舰方面,地平线级装备的是“飞鱼”反舰导弹。法国国防部于2002年10月23日正式批准了MM40Block3增程型“飞鱼”反舰/对陆攻击导弹的研发。
MM40Block3型“飞鱼”反舰导弹以涡轮发动机取代以往使用的火箭发动机,其射程由MM40的75千米大幅增至180千米以上,而且在重量上不增反减,由原来的870千克降至780千克,使得导弹的末段机动性能和突防能力大大增强。MM40Block3反舰导弹使用的是“紫菀”防空导弹的向量推力系统,能在发射后立刻转向目标,这使MM40Block3具备兼容于垂直发射系统的潜力。
在反潜作战上,地平线拥有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系统,能够发射MU-90324毫米轻型鱼雷。这种鱼雷的航速高达50节,攻击深度达到900米以上,有效射程约为11千米。
§§§第六节海洋卫士——护卫舰
护卫舰的早期发展
甲午海战之后,大清帝国的北洋舰队覆灭、国门洞开,日本及世界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掠夺日甚一日。1897年底,沙皇俄国为了“保护中国利益”,派兵进驻旅顺口和大连湾,在岸上构筑大炮,在港内驻泊起舰队。这当然妨碍了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于是它派出强大舰队,于1904年2月8日袭击了沙俄的驻港军舰。此后,日本人不断地伺机进行骚扰,用鱼雷和大炮轰击沙俄驻港舰艇,用水雷和沉船封锁港口。使得沙皇俄国的军舰不能顺利进出港口,对俄国海军构成很大威胁。面对日本海军甚嚣尘上的骚扰与进攻,沙皇俄国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理。于是派出驱逐舰和武装木船沿港口巡逻,但驱逐舰数量很少,往往顾此失彼。武装木船则不堪一击,港口巡逻任务无法完成。沙皇俄国不得不进一步采取措施,建造了一批专门用来巡逻的舰艇。由此,专门用于巡逻的小型护卫舰就此诞生了。
这批小型护卫舰的排水量为500吨左右,装备的武器为舰炮。其动力装置的性能较差,航速只有15节左右。由于舰体小,适航性差,它们在海战场上起的作用不大,只用于近海区域充任“侦察员”的角色。
护卫舰的后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