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沧海之盾:海洋军事与海军趣闻
16876100000011

第11章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3)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当天就公布命令:“以红旗右角镶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为海军旗。”2天后,孙中山任命黄钟瑛为海军部长,汤芗铭为海军次长。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共只设有9个部,海军部便是其中之一,可见其对海洋的重视。他在复陈其美的一封信函中说:“中国之海军,合全国之大小战舰,不能过百只,设不幸有外侮,则中国危矣。何也?我国之兵船,不如外国之坚利也,枪炮不如外国之精锐也,兵工厂不如外国设备齐完也。故今日中国欲富强,非厉行扩张新军备建设不可。同志谓中国国防不有相当武备建设,此中国不富强之原因,诚是也。故中国欲勤修军备,然后可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也。”他还认为,“所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海权问题也”,“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谁握此门户,即有此堂奥,有此宝藏,人方以为我争,我岂能付之不问乎?”他主张将琼州(今海南省)改设行省,因为琼州“东瞰小大宋,西连东京湾,南接安南,北倚雷州半岛”,“为大西洋舰队所必经之路,南洋之门户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并且是“贸易船舶之所辐辏,商贾货物之所云集,山海物产之所鳞屯”的要地,是“国海疆之要区,南方之屏障”,四面港口,又有榆林“为天然之海军根据地”,必须致力于建设,以巩固海防。他说:“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势。”他以德、英、美、日、俄等国海军争先恐后发展,皆有长足进步警醒中国,呼吁建立琼州省,建设榆林港,发展海军,以扼守这一“大西洋舰队所必经之路,南洋之门户”。

可惜的是,孙中山振兴中华海权的宏图伟业尚未开始,大权就很快旁落到袁世凯之手。中华民国首任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黄钟瑛英年早逝,规模有限的海军力量全部沦入袁世凯的掌握之中而难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孙中山在他著名的《实业计划》中,主张在中国的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以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但这些美好的设想终究都成为泡影。

孙中山以后,仍有不少中国人在致力于中国海军的振兴。1915年,便有人提出裁撤旧军舰,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的海军航空兵和潜艇兵力。陈绍宽是不遗余力者之一。1918年,他到欧洲考察了美、英、法、意等国后,写出《飞机、潜艇报告书》,提出具体的发展计划。南京国民政府一度想扩充海军,曾扬言说:“要挽回国家的权力,必须建设很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1931年、1933年乃至此后的连续3年,针对“9·18”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军事态势,时任海军司令的陈绍宽数次主持制订海军发展计划,谋求在立足防御的同时,海军能够在海上与入侵之敌作战,“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但是,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总政策下,海军经费得不到保证,计划屡屡落空,及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海军总计有大小舰艇120余艘,总吨位为6.82万吨,尚不足拥有航空母舰的日本海军总吨位的1/30。国民党政府认为这支弱势海军既无力同日本海军在海上作战,也无力扼守海口以阻敌海军内驶进犯,于是决定将海军主要舰艇和其他船只沉于长江下游的江阴航道,借以迟滞日军的进攻行动。1937年8月11日和9月25日,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指挥将228艘舰船沉入江阴航道的最窄处,这位本应驰战海洋的统帅却成了沉船塞江的首领。海军的主力舰船损失之后,被迫在长江和两广的内河进行阻敌水上行动的水雷战,使海军爱国官兵成为难觅用武之地的徒手英雄。尽管这些爱国官兵英勇奋战,血洒长江,却仍旧无法阻止日寇的节节进逼。日本兵舰直驱武汉、宜昌,结果,中国出现了船毁海防摧,国破山河碎的局面。

1948年,当国民党海军从英国接回的第一艘轻型巡洋舰“重庆”号驶抵中国的时候,偌大的上海港竟没有自己的一泊之地。望着那满是星条舰、花旗轮的黄浦江,舰长邓兆祥的心底在流血,满舰官兵痛几疾首……

屈辱、血泪的百余年啊!虎狼来自海上,巨龙任人宰割。中华无海权,中华衰。

蒋介石也并非完全没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中国之命运》中说,“自外国军舰自由行驶停泊于中国沿海及内河后,中国不复有海防存在,通都大邑无不在帝国主义‘炮舰政策’威胁之下”,因此,“中国只好听他们‘予取予求’”。为什么?他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做过这样一段解释:“甲午之战,我海军全部被日本覆灭,成为50年来国势积弱的主因。抗战期间,日本企图以海制陆,对我发动大规模侵略,我国无强大海军,不能在海面上围敌聚歼,于是日本在上海登陆,然后长驱直入……”

少了一个民主,多了一个封建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没有健全的商品经济机制,也就没有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入场券!

少了一个独立,多了一个帝国主义,中国就只有蒙受商品和资本输入之屈,蒙受民族压迫和强权政治之辱,而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被迫签订了1182个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60年间,帝国主义以战争赔款形式,共向中国勒索白银13亿两,而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只有8000万两,即使全部拿来赔款,16年都还不清。中国拿什么富强?帝国主义从海上纷至沓来,中国却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足以抵御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海军,守不住海疆,保不住国防。同是公海的所有者,利用海洋的权利却分三、六、九等。中国人无力利用公海,甚至无权占有自己的领海,万里海疆上横行的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商船炮舰。面对血淋淋的军事侵略,赤裸裸的经济掠夺,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只能听凭祖国被列强瓜分,积贪积弱。因此,中国需要海上长城,中华民族需要海权,这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心愿,也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梦幻。

中华兴,海权兴

1949年1月8日,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向前发展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江沿海的海军。”的确,当中国准备告别屈辱的历史,挺起胸膛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时候,它首先想到的就笃定包括这一点:“中国人民必须建立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

1949年4月23日,当南京国民党总统府顶端的青天白日旗帜颓丧地飘落下来之时,另一面划时代的旗帜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昂扬地升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宣布诞生。旗帜下的排头兵,是新任命的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40年后,这一天被确定为人民海军的纪念日。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海军,无海军便无海权,无海权便无中国的复兴。历史进入近代社会,发展海权已成为所有沿海国家的客观要求,并非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专利。因为海洋是供全人类开发的客观存在的空间,和平利用海洋,是每一个沿海国家应有的权利,尤其是当它具有了世界商品流通桥梁作用的时候,利用海洋者国家兴。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和平利用海洋只是一种愿望,利用海洋必须控制海洋。所以,一个国家需不需要海权,并不决定于国家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只是需要什么样的海权,才决定于国家性质。中国拥有1.8万千米的海岸线,中国已经受了来自海上的帝国主义百余年的欺侮。有1.8万千米海岸线的安全,方有960万平方千米陆上国土的安全。中华兴,海权兴,二者互为条件,二者水乳交融。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海军,说明新中国走进了海权的必然王国。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调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国防一定要巩固,我们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就在这次大会上,人民海军的代表走上了讲台,他是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人民海军安东海军学校的筹建人张学思。他说:“中国人民海军以一个幼年的资格列入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我们一定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号召,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开国大典那一天,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响彻环宇的时候,年轻的人民海军也用它严整的军容向全世界显示了它的存在。

中苏海军“六四”协定

“六四”协定是由毛主席亲自决定的,是我国海军装备史和船舶工业史上一次着眼于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技术装备引进。

在我国海军创建之初,因当时我国造船工业水平很低,根本不具备自行研制军舰的条件,而从国民党海军手中缴获的舰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严重老化,不能有效地保卫海防。为发展我军自己的海军装备,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5月18日致函前苏联政府,提出:为了建设护航驱逐舰、大型猎潜艇、基地扫雷舰、远航鱼雷快艇等,请许可输入材料、发动机、辅助机器和武器,在中国造船厂建造。这一建议被当时的苏联政府所接受,并于1953年6月4日,中苏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协定。协议中同意中国向前苏联订购战斗舰艇、海军用飞机以及海岸炮等技术装备。这项由毛泽东主席决定、由海军牵头、有关工业部门共同参加的引进项目,因是在6月4日签定的,所以就称为“六四”协定。

在毛泽东主席的关怀下,到1959年,由执行“六四”协定转而在中国各船厂先后建成的一批舰艇,加入了人民海军各部队。

中国的核潜艇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试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后,聂荣臻元帅经与海军及有关工业部门研究后,向中央提出《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立即获得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批准。由于当时我国尚不具备独立自行研制核潜艇的条件,曾寄希望能取得前苏联的援助。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下,于1959年2月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在中国海军舰艇制造方面提供援助的协定》。可到了1959年9月,当中国政府正式提出核潜艇技术援助问题时,却遭到苏方领导人的拒绝。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气愤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并于同年10月激励全中国人民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一定要攻下这一尖端技术堡垒”。毛泽东主席先后为研制核潜艇作过8次重要批示,对确保核潜艇工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服役,填补了我国军事尖端技术在海上战略武器系统的空白,对打破核大国在海上的核垄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