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龙宫仙境: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
16874900000009

第9章 千奇百怪的海底子民(1)

许多人以为海中世界是寂静无声的,情况真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吗?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曾在海底安放了一个水下听音器,结果惊奇地发现,许多海洋动物发出千奇百怪的声音:有类似螺旋桨击水的声音有像猫头鹰的哀鸣或像青蛙的呱呱叫声……若置身其间,非但不会感到静谧无声,反而觉得喧嚣异常,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龙宫的这些子民吧!

在生物世界里,一般来说,植物是靠本身的光合作用来制造出自己生命所需要的有机物质。而动物不然,它们是以捕食有机物为营养,自己无法制造养料。

但自然界却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生物,它兼有动物和植物的性质,没有明显的动植物之间的区别。正因为如此,这种生物成为人们激烈争论的焦点。这种生物便是眼虫藻。

眼虫藻是一种绿色藻类生物,长有红色眼点和鞭毛,多数裸露无壁;藻体不仅能在水中伸缩变形,还能像动物一样吞食固体食物。它通过身躯表面吸收并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作为自己的营养,这叫“渗透营养”。根据这个特点,它应该属于动物。

可是,眼虫藻又含有叶绿素,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够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糖类等。眼虫藻这种吸取营养的方式叫“光合营养”。根据这个特点,可以说它是植物。

有人把这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生物叫做“临界生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物、植物间没有一条截然划分的界线。这也证明了动植物之间的统一性,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

美丽的海百合

海百合虽然是一种棘皮动物,但身体却像植物一样分为茎(包括根部和柄)、萼、腕三部分,大多以茎固着生活于海底,远远望去,好似植物中美丽的百合花,因此而得名。海百合的茎由一系列钙质茎环连接而成,基底有时生根,或呈锚状,

临界生物眼虫藻用以固着于海底。茎的顶端为萼,形似花萼。萼上生着五个具有许多羽枝的腕。现代海百合中无茎的种类,借助腕上羽枝的摆动可以在海底移动,主要生存于浅海,有茎的种类则过着固着的底栖生活,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分布,生活在清澈的海水里,在印度洋到太平洋底部常常密集成群。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浅海底栖。海百合类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朝,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几度(石炭纪和二叠纪)繁荣。其属种数占各类棘皮动物总数的1/3,在现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余种。

海百合在死亡以后,这些钙质茎、萼很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海水的扰动,使这些茎和萼总是散乱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丽姿态。但如果它们恰好生活在特别平静的海底,死亡以后,它们的姿态就会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这种环境比较苛刻,所以这样的化石十分珍贵,不仅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也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甚至被当做工艺品摆放。

“海绵宝宝”其实不会动

海绵实际上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海洋动物。它们的形状十分奇特,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号角,有的呈圆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类型的海绵也分别具有各自鲜明的色彩,如紫色、粉红色、橙色或蓝色。

它们的身体结构十分简单,体壁上有许多小孔(称“入水孔”),因此也被称为“多孔动物”。身体的外部是具有分泌毒液的触手。

所有海绵动物的结构都十分相似。它们简单的体壁包括表皮(上皮)、连接(连合)组织和多种类型的细胞,其中包括能通过原生质的流动来移动(变形运动)的细胞(变形细胞)。

这些变形细胞在其内部组织中游移,拉伸骨针并产生海绵硬蛋白丝。海绵动物并非完全不能移动,它们的身体能通过肌肉细胞的移动进行有限的活动,但在通常情况下,它们却往往固定在同一地点。海绵动物的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都还没有形成,对外界的反应极为迟钝。

因此,如果不借助显微镜,我们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海绵动物运动时的情形,这也是很多人误以为海绵是植物的主要原因。

夺命仙子——水母

水母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从伞状体边缘长出一些须状条带。这种条带叫触手,触手有的可长达20~30米,相当于一条大鲸的长度。浮动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长长的触手。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

人们往往根据它们的伞状体的不同来分类:有的伞状体发银光,叫银水母;有的伞状体则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伞状体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伞,叫雨伞水母;有的伞状体上闪耀着彩霞的光芒,叫霞水母……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触手的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

最毒的水母是澳洲灯水母,又叫箱水母。人如果在海水中游泳不幸被水母的触角缠住,那就像同时被几十条烧红的鞭子抽打一样,在极其痛苦中毙命。

几年前,美国《世界野生生物》杂志综合各国学者的意见,列举了全球最毒的10种动物,名列榜首的就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它们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么大,蘑菇状,近乎透明。一个成年的箱水母,触须上有几十亿个毒囊和毒针,足够用来杀死20个人,毒性之大可见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损害的是心脏。当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脏时,会破坏心脏细胞跳动节奏的一致性,从而使心脏不能正常供血,导致人迅速死亡。

水母是低等的腔肠动物,寿命一般只有几个星期,属水母纲。

不可思议的“活化石”和蓝血动物

1.具有亲缘关系的“活化石”

文昌鱼是低等脊索动物,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少,只分布在我国的厦门和青岛等海区。

文昌鱼生活在沿海浅海的浅水中,有时在水中游泳,经常潜藏在水底的粗沙里,只露出身体的头端,从水中摄取食物。文昌鱼的身体细长而侧扁,头端和尾端尖细,一般长50毫米左右,外形很像一条小鱼。其实,它与鱼有很大的差别,它的身体半透明,没有真正的头部,没有眼,也没有像鱼那样的偶鳍等。所以,文昌鱼明显地具有脊索动物门的三个主要特征:它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文昌鱼的这些结构特点,在脊索动物中是比较原始的,而且它的肾管的结构特点与无脊椎动物很相似。所有这些对于研究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文昌鱼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是从元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它是说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具有亲缘关系的“活化石”,它对于研究动物的进化和胚胎发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2.蓝血动物

鲎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既古老又奇特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福建和广东地区,它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

鲎是节肢动物门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在我国有中国鲎和同尾鲎两种。鲎既像虾又像蟹,人称之为马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一样古老的动物。从4亿多年前一直到现在它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所以称之为“活化石”。每当春季繁殖季节,雌雄鲎便各自寻找自己的“伙伴”,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自己的“小丈夫”慢慢而行,如果此时能捉到它从水中提出时,便是雌雄一对。更为奇特的是鲎的血液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它的血液里含有铜元素,自从鲎的蓝色血液中提取到用途广泛的“鲎试剂”之后,鲎更是名声大振,成了科学家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爸爸也能“生孩子”——海马

生儿育女一般都是雌性动物所担任的角色,有谁见过“爸爸”也能生儿育女呢?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又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动物,海马便是其中一例。

海马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鱼类,主要产于沿海地带。海马又叫水马,属鱼纲,海龙目,是比较珍贵的浅海鱼类。它的体长20~30厘米,身体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因其头形似马,因此称其为海马。它的尾部细长,有四棱、常踡曲状,全身内膜骨片包裹,有一根无刺的背鳍。卵产,一年可繁殖2~3次。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它们经常活动在藻类繁茂的地带,将尾端缠绕在海藻上,以吃小甲壳动物为生。

雄海马孕育小海马这一奇特的繁殖方式,实际上是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形成的。为了保护它们的后代在发育期间不被其他动物伤害,母亲的角色便由雄海马扮演。每当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雄海马体侧的腹壁向身体的中央线形成褶皱,逐渐形成一个宽大的育儿袋。雌海马把卵产到了这种育儿袋里,育儿袋里有浓密的血管网层,这些血管又与胚胎的血管网相连,海马的卵便在里面吸收发育需要的营养。

大约20天后,雄海马开始“分娩”,把它们排出育儿袋里。小海马从孵化到出生都和爸爸在一起,有时受到惊吓,也会迅速游回爸爸早已准备好的安乐窝去。不过,虽然育儿袋里既安全又舒适,但是逐渐长大的小海马还是毫不留恋地从爸爸的小口袋里纷纷游出,奔向大海,去迎接新的生活。

小鱼吃大鱼——盲鳗

夕阳下,渔民们正忙着收拢渔网,鱼肥网重人们压不住丰收的喜悦。然而事情常常出人意料,很大的鱼在手上一掂量却轻得难以置信。再细看网里的鱼,表面完好无损,可是全是死的,多半里面已被蚀空,只剩下一张皮和骨头了。是谁挖走了鱼肉呢?手段如此狠毒、高明?经过侦察,原来这海上大规模盗窃案的肇事者竟是一些个头不大、没有眼睛、形同鳗鲡的海生物——盲鳗。

有一则消息报道:“在一条鳕鱼的肚子里找到123条盲鳗。这些盲鳗全部活着,而鳕鱼早已死亡。经过海洋生物学家检查,鳕鱼的死亡是由于成群的盲鳗吞掉了它的内脏。这群入侵者仍然在鳕鱼尸体内吞食着。”

按照常理,这世界总是“大鱼吃小鱼”,上面的两件事却相反,自然界里的确也存在“小鱼吃大鱼”的怪事,盲鳗它就有这套本事。

盲鳗的可恶之处,就是它专门钻入大鱼体内偷吃内脏和肌肉。它们头部有一个口漏斗,里面的舌头上长有许多角质齿,这便是绞肉钻孔的利器。盲鳗一旦进入寄主体内,就穷撕猛啃,狼吞虎咽一通,随之又几乎不加消化地就排出来,这样用不着多大一会,便将一条大鱼的内脏活生生地掏了个空。据统计,一条盲鳗在8小时内可吃掉比自己身体重20倍的东西。3条250克重的盲鳗,8小时可以吃15千克鱼肉。最可恨的是,这伙窃贼更爱在落网的鱼群中逞凶,肆意蹂躏人们辛苦半天即将到手的劳动成果,因此渔民对盲鳗恨之入骨。

盲鳗长着软软的圆柱状身子,拖着个扁圆尾鳍,它的口像圆吸盘,生着锐利牙齿,这就是进攻的武器。盲鳗张嘴向大鱼进攻,它们从大鱼的鳃部钻进体内,用吃里爬外的战术,来吃大鱼内脏。由于它长期过着寄生生活,眼睛已退化。可是它的嗅觉和触觉异常灵敏,使之在茫茫大海上得以迅速找到鱼群,并准确地从鱼鳃钻入大鱼体内。

在生物学家的眼里,盲鳗是珍贵动物。因为脊椎动物最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体背有一根脊梁骨。盲鳗体内已具有原始脊椎骨的雏形了。可以说,在动物界从无脊椎向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到了圆口类,才算是真正脊椎动物的开始。现存圆口类动物总共只剩下不到30种,它们全过着寄生生活,多数栖息在海洋里。

海底“姜太公”

它,大大的头,扁扁的嘴,圆圆的眼睛生在背面,尖尖的牙齿露在口外,背上长着弯弯的一根细棍,棍顶端长着一粒肉蒂。这根棍硬硬的,富有弹性,用手一拨拉,它就颤颤巍巍,活像一根钓鱼竿。

这种鱼叫鮟鱇鱼,它的样子像只癞蛤蟆,渔民们又管它叫“蛤蟆鱼”。它身上长的那根细棍,确实是根钓鱼竿。鮟鱇鱼很笨,不善游泳,可它喜好肉食,追不上别的小鱼怎么办?“造物主”可怜它,就给它安了副钓鱼竿。钓鱼时,鮟鱇鱼将身体埋伏在泥沙里,只露出一对小圆眼,窥视着海底的动静。它背上的钓鱼竿扬起来,顶端的拟饵在大嘴前不住地抖动着。小鱼误认为这拟饵是蠕动的小虫时,便纷纷聚集而来。不等小鱼上前咬拟饵,鮟鱇鱼便大嘴一张,往里猛一吸气,将这些小鱼吞进肚里,美餐一顿。

鮟鱇鱼的拟饵很有诱惑力,不仅小鱼容易上当,就连海鸥也难免受骗。别看鮟鱇鱼平时待在海底懒得动弹,一旦它浮出水面,却有意外收获,有时还能钓上海鸥。1931年11月,美国东海岸有一位名叫包莱伍的人,给纽约自然博物馆送来一条长1米、口宽30厘米的鮟鱇鱼,鱼嘴里还咬着一只海鸥。这只海鸥就是误食鮟鱇鱼钓鱼竿上的拟饵时,被鮟鱇鱼一口咬住的。鮟鱇鱼从海底上浮水面时,身体里的鱼鳔充满了气体,当它吞食海鸥时,海鸥塞满了它的大嘴,鳔里的气体一时排不出去,鮟鱇鱼也活动不了,只有浮在水面随波逐流。这样,就被渔民捉住了。

在鮟鱇鱼的家族里,有的成员钓鱼竿上的拟饵更奇妙。像生活在深海里的大洋鮟鱇,它们的拟饵已经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球体。在昏暗的海底,它们的拟饵就像一盏盏小灯笼,当一些好奇的小鱼趋光而来时,它们的末日便来临了。

大洋深处,打起灯笼钓鱼的“姜太公”,不只是鮟鱇鱼一家。例如,有一种懒惰成性的大鲨鱼,在它的眼圈周围布满了像小虾一样的闪光物,它静静地蛰伏在深海底一动也不动,等待着闪光物把大鱼引到身边,好一饱口福。深海里有一种能打灯笼钓鱼的潜钟鱼,它的身体两边有灰色发光斑点,身上有两条触须,须长1米,须端发光,能引诱小鱼来自投罗网。

海洋里,鱼身上钓鱼工具最复杂的,当属钓鱼鱼。它身长仅4厘米,全身漆黑,从头到尾长满硬刺,牙齿长在嘴唇上,可随嘴唇向上或向外翻。它的前额上有一个细长的圆筒,圆筒尖端有一条细鞭,鞭子的末端安有一套复杂的天然钓鱼具。这鱼具有3只鱼钩形的角质爪,每只爪下配备一盏黄色“探照灯”,由体内肌肉控制。一旦小鱼趋光而来,钓鱼鱼就立即伸出爪子,将小鱼抓住放进嘴里,接着马上咬紧牙关。它的钓鱼技术高超,每天可钓到10来条小鱼。它钓鱼成癖,即使肚子吃得鼓鼓的,也会情不自禁地将游过来的小鱼钓着,然后又抛起来,拿小鱼开心。

这样,它不费力气就可以吃饱肚子,很像稳坐钓鱼台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神奇的独角兽

在中世纪的欧洲,毒药已成为君主之间篡权夺位的重要工具。如乌头碱,能使受害者心脏瘫痪致死;毒伞会导致人缓慢窒息而死,而天仙子则引起人疯狂般的兴奋,而后产生强烈的痉挛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