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龙宫仙境: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
16874900000022

第22章 海洋神话与海洋趣事(3)

老龙王责怪女儿不送寿礼,三公主觉得事情不对,两个虾丫环已在三天前就送去了呀。一番审问之后,终于弄清了原委,气得火冒三丈,如实禀告了父王。老龙王听了,就把龟丞相找来说:“三公主的两名虾丫环骗取寿桃,至今不见踪影,快去把她俩找来治罪!”龟丞相领命,急带人在宫内寻找,发现那两名丫环正在花园里玩得开心呢!就立即抓住带到了水晶宫。

哪知两个虾丫环立而不跪,眼睛傲慢地直瞪着上空。龙王大怒。龟丞相急忙奏道;“龙王息怒,虾子只能圈只会站,不会跪,眼睛长在脑顶上,只会向前走,不会向后退。像这种人不配给公主当丫环,只配给龙王作虾兵!”龙王一听,马上说:“那就给这一对虾每人发一支长枪,让她们当兵去吧!”从此,这两个使女改名叫“对虾”,鼻梁上插一支锋利无比的长枪,行军打仗,相互配合,倒也干得不错。但毕竟改行了,远不如跟着三公主舒服。但有什么办法呢,谁叫她们贪玩呢?

后来,人们把这种出门不归的现象编成童谣:对对虾,对对虾,出了门,忘了家。

“水下魔鬼”怪事多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像飞机似的怪物,一下子跃出水面,以优美的姿势在水面上“展翅飞翔”。这些就是蝠鲼,它们像扇动翅膀一样慢慢振动自己特有的大鳍,时而在海面下悠闲地戏水,时而在空中翻筋斗,煞是好看。

据说,蝠鲼飞起来有2米高,堪称海洋动物里的飞行家。而当地的渔民却习惯地叫它“水下魔鬼”,这是怎么回事呢?

见过蝠鲼的人,都会觉得这家伙太丑了。没错,它的长相的确丑陋,身体扁平,头又宽又大,两侧长着一对叫头鳍的肉足,头鳍翻着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转动。蝠鲼就是用这一对头鳍驱赶猎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的。而它的嘴就长在两个肉足之间,而且嘴不是圆的,是方的。蝠鲼不仅丑陋,而且身型也很大,一般长达数米,体重达数千克,最大可达6米以上。

说来有趣,蝠鲼很喜欢搞些恶作剧。有时,它故意潜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体翼敲打着船底,发出“呼呼,啪啪”的响声,使船上的人惊恐不安。有时,它又会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把小铁锚拔起来,使人不知所措。过去渔民们不知道是蝠鲼在捣乱,还以为是魔鬼在作祟,所以就称蝠鲼“水下魔鬼”!

蝠鲼这个名字虽不好听,并且还是鲨鱼的近亲,但它并不凶猛,性情很温和。它缓慢地扇着大鳍,在海中悠闲地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他微小的生物,拨进自己宽大的嘴里。

据说,有一名水下摄影师在水下工作时,遇到一条体翼宽达2.3米的大蝠鲼。当摄影师跃到它的背上,它不但没有反抗,反而让摄影师骑在它的背上,作了一次长时间的遨游。不过,它的个头和力气常使潜水员害怕。因为它一旦发起怒来,只需用它那强有力的双鳍一拍,就会碰断人的骨头,置人于死地!所以,它又有“魔鬼鱼”的外号。

对于蝠鲼们精彩绝伦的飞行表演,有的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些家伙飞起来虽像一架两栖飞机,可它们平常并不愿意在空中滑翔。因为,在空中飞翔时,空气的阻力要比水的阻力小得多,如果鳍稍一弯曲就会让它们翻跟头。让人惊奇的是,蝠鲼还会大搞“圈地运动”。这可不是在抢地盘,而是为了填饱肚子。在水下,它们在一个地方围成一个个圈圈,将小鱼或者小型浮游生物等猎物赶到一块儿,然后再慢慢地享受美味。

其实,蝠鲼是原始鱼类的代表,在海洋中已经生活了1亿多年。它们身上蕴含了很多谜团,这些丑陋的家伙为什么会一大群聚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几天?它们飞出水面仅仅是为了好玩吗?它们是在驱赶身上的寄生虫,还是在练习捕食?或许只是嬉戏而已。时至今日,人们仍无法深入了解它们。

丰富多彩的海龙王祭祀

《淮南子》曰:“云从龙,故致雨也”,意思是说云总是和龙在一起,龙能带来雨水。因而,每逢风雨失调,或者出海打鱼前,渔民都会虔诚地祭拜龙王。而那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诸如庆祝龙王寿诞、修建龙王庙、生产祭祀大典等一系列活动,就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瑰宝。

1.广建龙王庙

几千年来,神话中说海神龙王主宰着海水河水,人们为了定时朝拜它,便修建了一座又一座龙王庙,如烟台龙王庙、大连龙王庙、盐城龙王庙等。威海居民十分崇拜龙王,几乎每个沿海的港湾孤岛都修有龙王庙。舟山附近的一些渔村有许多龙王宫和龙王堂,如杨村乡应家棚龙王堂有个香岩老龙王庙,杨村龙王殿有个小金龙王庙,石盆村有个独角龙王庙,桐照乡泊所村龙王殿有个十爪金龙王庙,吴家埠有个马林龙王庙,桐照村还有白龙大王庙和洞盆浦龙王庙等等。

东海一带的龙王庙由经过加工的料石堆砌而成,整个龙宫的设计独特精巧、气势宏大。龙宫在正殿,龙母殿在后,左右两侧为龙女殿和龙太子殿。正殿中央有块蓝底金字的匾额,象征帝王风范。传统习俗中,龙忌金属,所以龙宫大殿里不能安放铁钉之类的金属制品。龙王的造像也有一定标准和陈列位置,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惯例,否则就是对龙王不敬。

2.庆贺龙王寿诞

“各岛各龙王,各庙各诞辰”,各个地方龙王寿诞的日子并不相同,如浙江舟山定海地区的龙王寿诞是农历六月初一。庆祝龙王寿诞的前后三天,定海一带的人们挂起龙王旗、船灯、龙灯、鱼灯。到了夜晚,沙滩上一片灯火通明,异常美观。最重要的莫属龙王寿诞的祭典了,祭典中所用的烛、香必须是上乘的,祭品所用的全猪、全羊、全鸡要插香挂葱,再请手艺高超的工匠用面粉彩塑出鹅、鸭、海鸥等,一起供奉在龙王寿宴前。祭典开始时,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手持清香带领大家入宫。当领队者宣布祭典开始时,殿外锣鼓震天,龙灯起舞,气势壮观;殿内,人们拜龙王、读祭文,庄严肃穆。祭典结束后,有时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龙王戏和龙王庙会。在渤海湾的大连、旅顺一带,沿海居民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庆祝海龙王诞辰。这一天,渔民换上新衣欢聚在海滩,在锣鼓唢呐声中载歌载舞。壮汉们将扎着红绿彩带的全猪、全羊抬到海边,再摆些水果、鸡蛋作为龙王爷诞辰祭品。年轻人在供品前下跪叩首,举行烧香焚纸仪式。渔民们登船出海,在海面上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临近中午,渔民们以家庭为单位在船舱甲板摆上宴席。大家尽兴地喝酒吃肉,谈笑风生,同享龙王诞辰祭品。还有一些地区的祭祀典礼是在农历二月初二,如山东威海成山头景区每年此时举行盛大的龙王祭祀大典。当地民间一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所以成山头人对龙王的信仰甚为虔诚。他们的龙王祭祀大典分为祭海、民间表演两大板块,祭海大典设在成山头的好运角广场。祭祀大典结束后,还会有胶东渔家特色的民俗表演,这些表演都是渔民的本色演出,节目精彩纷呈,吸引眼球。

3.生产中的龙王祭祀

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最关心的便是生产收成以及出海安全,所以他们在出海捕鱼前和捕鱼回来后都会祭拜龙王。例如,在东南沿海岛屿,每逢新一轮鱼汛开始,人们便会在龙王庙里供奉鱼、肉等贡品,向龙王表示敬意,希望龙王多赐恩惠;当渔船即将出海时,大家敲锣打鼓把龙王神像或是供奉在庙里的龙王旗请到船上,借龙威保佑自己海上航行一帆风顺;龙王神像和龙王旗请到船上后,渔民在船头用丰盛礼品供祭,船长会燃起蜡烛,取少量的酒肉洒入大海,祈求龙王保佑渔船出海丰收,人船平安;出海捕鱼归来,无论丰收与否,安全抵达的渔民都要举办隆重的谢礼,感谢龙王一路保驾护航。渔民们为了祈求平安出海、满舱而归,把海龙王视为至高无上的海神,以一颗赤诚的心供、请、祭龙王,也让自己的信仰找到归宿。

龙相斗

东海里有一种怪物,名字叫“犼(hǒu)”。犼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有人说像狗,有人说像马,有人说像狮子,有人说像麒麟。

这种东西异常凶猛。它的嘴里会喷火,火苗一窜上百米。在云雾里,它翻腾穿行,急如闪电。

犼能够吃龙的脑子,这两种动物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它们常常在天空中打架,场面惊心动魄。

明代末年,有人在杭州湾的海宁县见过一场犼龙相斗。那一天,空中飘来两团乌云,前一团带来一阵冰雹,后一团夹带着闪电。只见后面那团黑云紧紧地追赶前边那团,不一会就压在了它的上面。这时候,雷鸣电闪,大雨倾盆,黑云翻滚不停,里面似乎有两头猛兽撕咬在一起。

没多久,云散雨止,一切归于平静。到了第二天,有人发现附近的山里掉下来一条黄龙,有50米长,已经死了——大伙儿纷纷传说:它是被犼咬死的。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夏天,山西平阳县也发生了这种事。这回,一头犼追着几条龙从海上来到平阳上空。人们看见有三条不带角的龙——蛟和两条带角的公龙围着犼斗。天空中雷电交加,整整打了三天三夜。结果,犼杀死了一条龙、两条蛟,自己也被咬死了。

这些东西一齐掉到了山谷里。有人赶去观看,除了死去的蛟龙以外,还发现一头怪物的尸体。它有5米长,样子像马,脖子上的鬃毛长长的,又有点像麒麟。鬃毛里,冒着几米高的火焰。人们说:这怪物就是犼。

又过了几年,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阴历六月间,浙江杭州东北方向的皋亭山里发生了一场暴风骤雨。

天空中乌云滚滚,压得很低。在黑云里,隐约可见一头犼和一条龙。那只犼像是狮子的模样,嘴里喷着火;那条龙像是画上见到的模样,嘴里吐着冰雹。两个家伙从皋亭山一直打到钱塘江口,在海里消失了。一路所过之处,地面上的树木被烧毁,庄稼全都被砸坏了。

看起来,犼与龙斗有时候赢,有时候平,有时候两败俱伤。每当犼龙相斗,总伴随着电闪雷鸣。要说电闪雷鸣倒也不稀罕,谁都见过,至于黑云里有什么,那就各有各的说法了。有的人说:云里边不是犼,是雷公。

唐朝开元末年,广东的雷州半岛上空也有过类似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一回,人们看见南海出现了一条大鲸鱼。天空中乌云滚滚,几十个带翅膀的“雷公”在云层中穿来穿去,他们的身边伴随着“隆隆”的巨响和闪闪的火光。

雷鸣电闪持续了七天,人们纷纷传说这是雷公和鲸鱼相斗。雷电过后,海边的居民看见南海上红红的一片,像是血染过似的。到底雷公和鲸鱼谁胜谁败,一点也猜不出来。

碧波下的“牧鱼童”

在辽阔的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欢快奔跑,机灵的牧羊犬忠实地护卫着羊群,不时将“掉队”的绵羊领回队伍中。

在白雪皑皑的北国森林,几只骁勇的猎狗激烈地同黑熊厮斗,直到黑熊精疲力竭被猎人所获。

在茫茫大海中,也有人类的“牧鱼童”。

海豚善于充当海中“牧鱼童”的角色。海豚最喜欢吃鱼,又擅长游泳,因此,它经常围追堵截鱼群。海豚追鱼可有名堂了。

夏天来临,这是海豚追捕凤鲚鱼的好时机。夜间,海豚不取食,清晨,当太阳从海里跳出来时,它们便开始追鱼了。它们分成一个个小组,在海中漫游,一旦发现鱼群,如果各群海豚相距较远,最前面的那群海豚就连续跃出水面,在空中做“前滚翻”,召唤后续海豚群从四面八方前来围截鱼群。将鱼群围住后,海豚们发出“吱吱”叫声,鱼群一听到这种声音,吓得聚集在一起,不敢轻举妄动。海豚还会把鱼群赶到它们想去的地方。前苏联黑海地区的渔民不止一次看到,海豚排着队,把鱼群追过巴拉克瓦湾很窄的入口,赶到海湾里去。在这种情况下,渔船只要跟着海豚走,就能捕到鱼。

在很久以前,非洲提米里斯湾沿岸的居民,发现海豚追鱼这一奇妙现象后,就利用海豚帮助他们捕鱼。当渔民从渔船桅杆顶的瞭望台发现鱼群时,他们就使劲哗哗地拍打水面,为的是把海豚吸引来。爱嬉戏的海豚闻声赶来后,把鱼群赶进了张开的渔网中。

法国著名生物声学家布斯耐尔教授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即用木棒击水可以引来海豚,因为木棒击水声音很像海豚最喜欢吃的一种鱼发出的声音。人们将网支在岸边的浅水中,然后用木棒“啪、啪”击水,海豚闻声驱赶鱼群而来。成千上万的鱼儿惊恐逃命,纷纷涌到岸边,自投渔网。

在茫茫大海上,要想准确地发现鱼群,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人们可以让海豚当“向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的渔民在大洋捕捞金枪鱼时,先要寻找海豚。因为海豚常与金枪鱼为伴,有海豚当“向导”,就很容易找到金枪鱼。美国金枪鱼船队捕获的金枪鱼,90%靠海豚作“向导”。

鉴于海豚和鱼群的关系不一般,美国圣迭戈水下研究中心学者埃文斯建议,将一只海豚拴上无线电发信机,然后在海洋上启动声呐跟踪它,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捕鱼效率。

日本试图在海湾建立“水下牧场”,引进有价值的鱼种。为了防止“牧场”里的鱼逃遁,他们就产生了培养“水下牧童”的想法。东京大学海洋学研究所黑木教授拟订了对宽吻海豚的训练计划:在12年时间内,将训练海豚依照人的指令,去改变鱼群的游动方向。他们还训练海豚去驱赶有害鱼类,以保护“海洋牧场”里经济鱼类的卵和仔鱼不被吃掉。通过训练,海豚能够成为经济鱼类的守卫者。它们一条不吃“牧场”里放养的鱼,却“忠心耿耿”地帮助人们赶走侵犯“牧场”的有害鱼类。

科学家们发现,海豚能够发出鱼类可以听到的许多种特殊的低频信号,并善于通过信号与鲱鱼、鲭鱼、沙丁鱼等经济鱼类进行联系;并且能够利用许多种信号,长时间围住快速游动的鱼类,使它们聚集成群。

根据海豚的这些特点,前苏联远东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相应的装置模仿海豚的各种信号,并从中挑选出一些能引起鱼类作出积极反应的信号,然后利用这些信号诱导和控制鱼类。

神奇的古代蛙人

青蛙是两栖类动物,它时而跳跃在碧绿的草地,时而歌唱在澄清的水中,人们把那些善于在水中潜游的人称为“蛙人”。

最古老的蛙人出现在公元前885年亚述人的裸体浮雕上。亚述是亚洲西部的文明古国,这幅浮雕上的潜水员胸前绑着两个羊皮气囊,里面充满了空气,可以供潜水员潜入水底时呼吸。这表明亚述人的潜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蛙人活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波斯国王埃里克斯为了打捞一艘海洋沉船里的珍宝,雇用了希腊的著名蛙人斯凯里斯和他的女儿赛安。

他们事先讲好条件,珍宝打捞出水之后,按三七分成。

国王坐在打捞船上,亲自监督打捞工作。

斯凯里斯和他的女儿完成了打捞工作以后,波斯国王却翻脸不认账,拒绝付给斯凯里斯应得的份额。

斯凯里斯打了一个手势,他的女儿和他一起跳入水中,用利斧砍断了国王船只的锚绳,并且推波助澜,把国王的船只摇得七颠八倒,国王吓得冷汗直流,赶忙答应了斯凯里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