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龙宫仙境: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
16874900000012

第12章 千奇百怪的海底子民(4)

第四个法宝,我们绝对难以想到,那就是章鱼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它能在危急关头“壮士断腕”,舍弃几条触手逃得性命。如果章鱼碰到劲敌逃跑不了,它只好把它的八条触手扔出几条给对方,趁对方吃触手时章鱼赶快溜走。更神奇的是它断触手的地方,肌肉能收缩,也不流血。过不了几天就在它断触手的地方又长出一个新的触手。

第五大法宝,就是章鱼的捕食能力了,它有变形脱身的绝技。章鱼是软体动物,没有骨骼,能任意变形,能通过很小的狭缝孔洞移动身体,所以被它追捕的猎物根本是无处可躲的。

章鱼本身就特别聪明,在实验中发现它居然会自己旋开瓶盖。加上五大法宝,章鱼自然称得上是海洋之精了。

19世纪初,一艘轮船载着为日本皇室搜罗的高丽珍贵瓷器在日本海沉没了。100多年间,尽管人们清楚地知道沉船的地点,可是,连最好的潜水员也无法潜到这么深的地方。后来有几位渔民产生了一个绝妙的想法:为何不请章鱼帮忙呢?

于是,他们捕捉了一些章鱼,将它们拴上长绳子,然后放到装载瓷器的沉船处。这些章鱼沉到海底,一发现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皿就纷纷钻了进去。渔民觉得是时候了,便小心翼翼地将绳子提起,极为顽固的章鱼一点也没觉察出来。于是,这些执著的“打捞工”,就这样一件一件地将沉船里的贵重瓷器打捞上来。

章鱼似乎对各种器皿嗜好成癖,渴望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一次,人们在英吉利海峡打捞出一个容积为9升的大瓶子,发现里面藏着一条章鱼。这只瓶子瓶口直径不足5厘米,身粗超过30厘米的章鱼,却能将伸缩如橡皮筋般的身子钻进瓶子。

鉴于章鱼有钻器皿的嗜好,人们常常用瓦罐、瓶子等渔具捕捉章鱼。日本渔民每天早晨将各种形状的陶器拴在长绳子上沉入海底。过上几个小时,渔民们将陶器提上来时,章鱼还极为固执地不肯从舒适的房舍中钻出来。这时,只要往罐中撒一点盐,章鱼就会从避身之处出来。印度渔民使用的方法与此类似,但不是用陶罐,而是用大海螺壳。他们往往将上百只大海螺壳织成捕捉网,每天可捕到二三百条章鱼。古巴渔民则用风螺壳来诱捕章鱼。突尼斯渔民更绝,把排水管扔到海底,也能捕捉到章鱼。

能杀人的蟹

蟹类,一般是不具备攻击人类的能力的,但有一种蟹,是可以杀死人的,人们叫它杀人蟹。

杀人蟹,又叫巨型蜘蛛蟹,它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甲壳动物了,它像一只巨型的蜘蛛一样在日本海底横行,间或出现在海面上,将游人拖入海洋里杀死。

杀人蟹成体宽度有30厘米以上,但如果它伸展开蟹爪,就足有3米长,最长的可达4米。当它站立起来的时候,比小孩子还要高,非常骇人。它因身体小巧和长而锋利的蟹爪,形似蜘蛛而得名蜘蛛蟹。杀人蟹拥有蟹类最长的前螯和坚硬的背甲,是日本海底的霸王。

杀人蟹不是日本海的原生物种,日本很多生物学家经过调查确定,杀人蟹是蜘蛛蟹的血亲。日本海的蜘蛛蟹通常生活在海平面以下3600米的深海中,本身体形不大。但是由于前苏联曾多次将核废料倾倒在日本海,废料残余的核辐射使部分蜘蛛蟹发生了变异,它们不仅体形变大,而且性情变得非常残忍,这还不算,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杀人蟹还会在繁殖期成群结伙迁徙到浅海,这时候的它们就会给渔民和游人带来生命威胁。

平时它们深居海底,靠捕食鱼类生存,它们体形庞大,力大无穷,动作灵活而敏捷,它们会用它们那巨大的前螯抓住每一条从它们身边游过的小鱼,然后将它们吃掉。但是它们常常出现在海滩和海面上,迅速袭击人类,让人防不胜防。

杀人蟹会无声无息地漂浮在海面上,将身体隐藏在海水中,用潜望镜般的眼睛扫视海面的动静,如果这时候有人接近它,就等于被死神盯上了。发现猎物后的杀人蟹会隐匿踪迹、悄无声息地潜游到猎物身边,当它确定好目标位置后,它会立刻用它那八条利爪将人整个围在当中,它的爪尖刺入人体的血肉中之后,就会马上将人拖入深水,同时它的巨大前鳌会频繁而猛烈地攻击猎物的头颅和脖颈,被劫掳的人会因窒息或大量失血而失去反抗能力,只能被它拖入深海,性命不保。

杀人蟹有时会登陆海滩作恶,它们不仅擅长潜游,还非常擅长在海滩上奔跑,它们会突然向海滩上的游客跑去并发起袭击。有一次,一只杀人蟹在海滩上捕杀了一个小女孩,当时有数十个渔民都赶来营救,可是杀人蟹非常凶悍,它不仅没有放还那个受害的小女孩,还同当地渔民展开打斗,并刺伤了好多渔民,当时的场面非常惊险,最终人们虽然救下了小女孩,但小女孩当时已经身亡。

还有一次,一名日本船员在船上钓鱼,被潜藏的杀人蟹发现,它偷袭了那名日本船员。这名日本船员很有经验,他死死抓住船舷,以保证自己不被杀人蟹拖入海中,并拼命呼救。当同船的海员赶来的时候,那只杀人蟹的巨螯已经深深刺入他的骨头,同伴们上前用铁棍一顿狠敲,才把杀人蟹的前螯打断,将受害船员救回船上。当他被送回陆地医院的时候,他被刺伤的手臂已经错位骨折了。他说他会永远记得当时被杀人蟹劫持时那死去活来的感觉,以及杀人蟹虽然被打断一只前螯却还耀武扬威的样子。

大海流浪者——海狮

作为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动物,海狮因其体形大,力气也大,对人类攻击常常造成严重后果,而被列入危险动物行列。

海狮,因为面部长相酷似陆地的兽中之王“狮子”而得名。海狮是生活在海中的哺乳动物,以鱼、蚌、乌贼、海蜇等为食,多为整体吞食,有时海狮也会吞食小石子,这是利用小石子的挤压和摩擦,增加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

海狮是大海里的流浪者,它们没有固定的居所,每天为了食物而在大海里到处游荡。它们偶尔也会来到岸上晒晒太阳,而夜里,它们要在岸上睡觉。

海狮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海狮。北海狮又名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海驴等,是地球上最大型的海狮,因其叫声如同狮子吼,而雄兽的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再配上超大块头的身体,显得威风凛凛,因而有“狮子王”的美誉。

北海狮雌雄之间形体差异非常大,雄海狮体长30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一吨以上,成年雄海狮颈部周围到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而它的体毛为黄褐色,背部较胸腹部毛色浅。雌海狮体长250厘米左右,体重约为300千克。雌兽体色较雄兽偏淡,它的头顶微微凹陷,吻部细长,外耳壳长,长度可达5厘米。海狮的前肢比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比中间三趾长而宽得多,中间三趾具爪。这些形体特征都是为了便于潜水或游泳。

海狮在海水中对声音非常敏感,但它们不是靠耳朵去听,而是靠它们的胡子。

海狮的婚姻观念非常开放,雄海狮可以占有许多雌性,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繁殖、延续后代的目的。

每年的5月到8月,是海狮的繁殖期。这时一只雄海狮会与十只以上的雌海狮组成一个庞大的家庭,生物学家称其为“多雌群体”。首先是身强力壮的雄海狮会结束海洋里的流浪生涯,在岸边寻找繁殖场所,在海滩上或岩礁上确立自己的领地,当然,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斗争。随后,雌海狮们会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赶来安家,海岸上开始呈现热闹非凡的景象。雄海狮们会站立在自己的领地上,热烈欢迎异性的到来,在此过程中,它们会物色好自己的“后宫”,然后开始争夺配偶,这时候的斗争会异常激烈,而最终获得众多雌海狮青睐的雄海狮,往往是体形硕大,身体强壮的“海狮王”。最终雄海狮会和自己抢夺来的雌海狮们组建自己独立的王国。但雌海狮并不会马上就跟雄海狮交配,此时它们腹中的幼崽已经成形,即将分娩,这时候的它们要为生育做准备,待产下幼仔后一周,才能跟雄海狮交配。海狮的分娩大约10分钟,而且没有什么痛苦,幼仔成活率也很高。

雌海狮每胎产仔一只,幼仔体长1米左右,重约20千克,体色为黑棕色,出生就可以活动,但要母亲照料。雌海狮的乳汁较浓,脂肪含量高,每天只需哺乳一两次,就可以保证幼仔生长所需营养。雌兽产下幼仔后第5个星期内就可以下海觅食,要每隔两三天才会回到产仔处,所以海狮的乳汁需要极高浓度,以保证幼仔不会在母亲不在时饿死。母兽觅食归来后,会用声音跟幼仔联络,虽然繁殖地有众多海狮,声音嘈杂,但母兽和幼仔还是能够辨别出彼此的声音,在母兽连声高叫后,幼仔听到母亲的召唤,会立刻高叫回应,并快速向母兽叫声的方向移动,母兽也迅速向幼仔靠拢。它们相聚之后,除了用声音联络外,还要辅以嗅觉,互相嗅对方身上的气息,只有确认无疑了,母兽才会给幼仔喂奶。但如果母兽确定这不是自己的孩子,不仅不会为之哺乳,甚至还会用牙将其叼起,抛向远处。这种状况如果被此幼仔的母亲看到,会立刻与欺负自己孩子的母兽厮打起来。

形形色色的哺乳动物

1.一夫多妻的海豹

海豹别名海狗、腮肋兽,是海洋哺乳动物。海豹体形不大,体长1.5~2米,最大的个体重150千克。海豹身体浑圆呈纺锤形,毛被稀疏,背部黄灰色,缀以暗褐色的斑点,腹面黄白色。海豹的尾很短,前、后肢均呈鳍状,适于水中生活,后肢不能曲向前方,因此海豹不能在陆上行走。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千米,同时又善潜水,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的水深处,持续时间长达43分钟。海豹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海中,交配、产崽、哺乳和换毛时才到陆地或冰块上来。海豹主要吃鱼类,也吃甲壳动物和贝类软体动物。

海豹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发情期,雄海豹便开始追逐雌海豹,一只雌海豹后面往往跟着数只雄海豹,但雌海豹只能从雄海豹中挑选出一只。因此,雄海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打斗,它们相互用牙齿狠咬对方,直到将对手咬得毛皮撕裂、鲜血直流不能战斗时方才罢休。

2.潜水冠军——海象

海象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体长3~4米,体重1300千克左右。皮厚而多皱,体毛稀疏、坚硬,眼小,视力差,长有两枚长30~90厘米的长牙。海象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因而它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是北极特产动物。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睡懒觉上。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海象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

海象虽为庞然大物,但它对北极鲸和北极熊却十分恐惧。北极熊可用力大无穷的熊掌将其脑袋击碎,然后美美吃上一顿。当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鲸时,双方便会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这时海象便采取集体防御的策略,奋起进行自卫。

3.黄鼠狼的近亲——海獭

海獭又叫海虎,是生活在北太平洋的一种小型海洋哺乳动物,主要以贝、蟹和海胆为食。海獭属于鼬科动物,与陆地上的黄鼠狼是亲戚,但它比黄鼠狼却大多了。成年海獭体长1.3~1.5米,体重30~45千克。海獭身体浑圆,脑袋小而尖,后肢长而宽扁,趾间有蹼,尾巴很长,约占身体的1/4,游泳时可以当舵用。海獭擅长潜水,经常潜到3~10米处活动,有时潜到50米深的海底寻找食物,它几乎不到陆地上活动,也从不远离海岸。夜幕降临时,它能在海面上过夜睡觉。与其他海兽相比,海獭的游泳速度算是比较慢的,每小时仅10~15千米。

海獭身上对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皮毛。海獭拥有一身厚厚的皮毛,平均每平方厘米有毛12.5万根,同时皮毛上还有一层脂肪,即使在深水里也能滴水不透。海獭的毛呈深褐色,有光泽,柔软、蓬松而美丽,是制作皮帽、皮领和皮大衣等御寒衣物的名贵材料。

海底的“和平共处”

海洋世界和陆地上一样,同样充满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情形。但是水生家族之间,也流传着相敬如宾、友爱相处的佳话,相互之间甚至结成互利合作的“国际联盟”。

水生家族中,各有其所长所短。有些水生动物,靠结成同盟,扬长避短而生存。

海洋中,有一种小鱼叫双锯鱼。它很喜欢打扮自己,身上穿着色彩艳丽的“外衣”。也许是太招人惹眼的缘故,它常遭到大鱼的捕食。但当大鱼猛扑过来时,双锯鱼常会把身体一扭,从容地躲进海葵触手丛中,而那条大鱼却像触电一样,全身痉挛,落入陷阱。原来,海葵的触手上有许多含有毒液的刺细胞,来犯的鱼一旦撞上,就被蜇得中毒而死。而双锯鱼的皮肤上能分泌出一种黏液,对海葵的毒液有特殊的抵抗能力,因此不致受害。就这样,海葵和双锯鱼结成了“神圣同盟”:海葵成了双锯鱼活的“掩体”;作为回报,双锯鱼平时常主动清除海葵皮肤上的寄生物,来犯的鱼被海葵毒死后,双锯鱼就和海葵一起共同分享胜利果实。

珍珠鱼与海参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小小珍珠鱼为了防止敌人伤害,干脆钻进了海参的肚子里生活。为了进出方便,它身体表面的鳞片退化了,皮肤富有黏液,腹部本来长着鳍的,为了进出不碍事,也退化掉了。也就是说,珍珠鱼的身体构造来了个重新调整,一切服从在海参肚子里生活的需要。

起先进了海参的肚子里,需要大小便时,为了不弄脏海参的肚肠,小珍珠鱼就钻出来“解手”。可是,常常在这个时候,会遇到敌害的袭击,慌乱之中,小珍珠鱼有时找不准海参那本来就小的肛门口,只得束手就擒。

生存斗争的需要,使得小珍珠鱼的肠子拐的弯长,将舡门口由后面长到了脑袋上。这样,需要“解手”时,只要从海参的身体里露出点头就行了,敌害发现了也奈何不得。

在日本,人们把海绵和俪虾的“偕老同穴”,视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

硅质海绵生活在深海多泥沙的地方,它的身体形状很像个长形的笼子,上面有许多小孔,俪虾在幼年时就从海绵身上的小孔中游进去,长大以后就无法出来了。俪虾主要吃微小的浮游生物,而海绵也是以此为食。海水从海绵身上的小孔中流进流出,把浮游生物送进孔内供海绵和俪虾进餐,俪虾在海绵身体内既安全又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它们相互之间又没有什么伤害,因此,相依为命,白头偕老。

海蜇没有眼睛,却能够在海洋里自由遨游,靠的是“海蜇虾”导航指路。几乎每个海蜇身上都生长着一个小虾,它们相依为命,配合默契。海蜇在海里“瞎游”,机敏的小虾一旦发现“敌情”,或想改变方向,便用头上的芒刺戳一下海蜇,海蜇一受到刺激,就像收到信号一样,立即行动起来,或潜逃,或转向。小虾那枚芒刺,人称“指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