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16874700000026

第26章 有些“注定”是可以打碎的

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乡里的初中时,好多人都劝父母快想办法让我转学吧,说那所中学念不念没大意思,没准把学生耽误了。

父母何尝不想让我转学呢?可我最终还是进了那所没希望的学校,因为家里没门路,也交不起那一笔数额不菲的转学费。

进校不久,我就被这所乡中学的一切惊愕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的确是差极了,没水、没电、没住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太差,好老师都走光了,剩下的大多在混日子,教学质量一塌糊涂。连续三年的中考,重点高中、中专的上榜率竟然都是零蛋。有人甚至愤愤地说:“那学校是’零蛋‘学校,趁早黄摊得了”。成绩好一点的学生或家里有门路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地转到外校去读书了,剩下的就是一些无可奈何地在那儿混毕业证的了。于是,恶性循环又开始了——老师没心思教,学生没心思学,人们不约而同地觉得:进这样的破学校,注定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注定没大出息了。

记得我上的第一节课就缺了七个学生,课堂上乱糟糟的像个闹市,老师无精打采地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说话、打闹。我当时就想,天下恐怕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学校了。

上了两个多月的课,学的东西少得可怜,我就回家跟父母说不想继续读书了。父母便唉声叹气道:“都怪爹娘没本事,不能给你换一个好学校。”看到父母那难过的样子,我又背上书包到学校去了,但不能说是去学习,只是空虚地打发时光而已。初中一年级很快就过去了。

第二年,学校分来一个叫姜秀琴的长得很柔弱的师范毕业生,谁也没有想到,貌不惊人的她,用她满腔的智慧和爱意,竟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那么多的希望的种子,竟影响了我和许多同学一生的走向。

记得她在第一节课上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家境异常贫困的男孩,几次饿昏在课堂上,她的母亲冒着雨走了一百多里的山路,给他送来十个窝窝头和借来的两元钱。他对老师说只要让他吃饱饭,他就能考一百分。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又考上了研究生。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故事的每个情节,记得故事的名字叫做“始于乡间状元路”。

故事讲完后,我发现很多同学和我一样,第一次像个大人似的低下了思索的头颅,因为我们比那个男孩还幸运一些,至少我们能够填饱肚子。

下课了,姜老师把我叫到一旁,问我:“你挺聪明的,请你带个头,将大家所说的’注定‘打碎,好么?”心潮正被那个感人的故事澎湃着,再看到姜老师那满怀深情的目光,我使劲地点点头。

姜老师的课讲得有趣极了。开始时一些调皮惯了的学生还不好好听课,故意弄出些动静气她,甚至有几次气得她直抹眼泪,课都讲不下去了,但很快大家就被她的认真、她对同学无私的关爱感动了,都喜欢上她的课了。

姜老师的出类拔萃,反衬出其他一些老师水平的差劲。那几位混惯了日子的老师,在受到同学们的哄笑后,对姜老师更嫉妒了。他们不屑地说,就凭她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三分钟热血,想改变这破学校注定的结果,实在是太天真了。

后来有两个老师不愿意上课,姜老师就教我们语文、英语、物理和化学四门课程。一个老师担起初中四门主课的教学工作,这在那个年代恐怕也是十分罕见的。可以想象,她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多少年后,当我向朋友讲述这段往事时,朋友无不惊讶地赞叹姜老师的学识和品性。

超负荷的工作,曾让姜老师几次累昏在课堂上。同学们深受感动,觉得再不玩命地学习,就太不懂事了。于是,大家像大梦初醒一般,都开始认真地读起书来,那份刻苦那份执著,也是别人难以想象的,我甚至将语文书和外语书整个地背了下来。因为同学们和姜老师心中都燃烧着一个强烈愿望——一定要努力,打碎那个似乎已有的“注定”年的秋天,一个让全乡父老乃至全县都震惊的好消息传出:多年来什么考试都是倒数第一、吃惯了升学率“零蛋”的乡中学,在这一年的中考中,竟奇迹般的有五人考入省重点高中、四人考入中专、十三人考入普通高中累倒在病榻上的姜老师幸福地笑了,那些纯朴的家长和同学们也笑了,人人眼里都含着晶莹的泪花,为曾经的迷茫、曾经的热血沸腾、曾经的顽强拼搏,流出了那么多欣慰的热泪……后来,乡中学备受关注,调整了领导班子,办学条件也大为改观,调入、调出了一批教师,教风大改,学风更浓了,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这里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

十五年后,当年那个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城一中、如今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的我重返母校时,母校美丽的一切,都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我坐在那宽敞明亮的大礼堂,自豪地给在校的学生们讲述我们当年经历的那段难忘的往事时,我禁不住一再引用我至敬的姜老师馈赠的那句一生铭记的格言——有些“注定”是可以打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