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智慧背囊
16810600000035

第35章 真情驿站(4)

他意识到,他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生活了。阻止战争的愿望强烈地驱使着他,亨利·杜南特的选择最终会使他失去蒸蒸日上的银行业务和他所拥有的一切,也许此时声名显赫的他会因为自己的选择最终默默无闻地死在一个阴暗的不为人知的救济院里。

但是今天我们记住了亨利的名字,在1901年,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的人,我们铭记着他,因为是他创建了国际红十字会。

在1859年的那一天,亨利·杜南特的人生第一幕谢幕了,而人生精彩的第二幕则演绎到他的生命尽头。很多人的一生都可以分为第一幕和第二幕,亨利·杜南特的前半生,受到商业成功、名望、权利和永不满足的欲望驱使,而后半生,激励他的是爱、怜悯和阻止可怕战争的信念。

心灵感悟

人生的意义与精彩不在于利已,而在于利人。人只有在利人中才能实现永恒。杜南特勇敢地翻过了人生中的第一幕,作为商人的他充其量只能富甲一方。他的这一转变,虽然失去了荣华富贵,却让他成为一个精神与人道主义的巨人。人的形体与财富最终都会随时间而风化,唯有精神不灭。

一生中最愧疚的一件事

【美】Desmond Brown 玛格丽特·桑斯特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她在一个大城市的贫民窟工作期间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令她至今难以释怀。那时候,在玛格丽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使一家健身房同意在贫民区的孩子们放学之后,免费为他们开放。一天下午,一个男孩架着双拐蹒跚着走进了健身房。他的一条腿严重扭曲,只好在旁边一脸羡慕地看着正在健身房兴高采烈玩耍着的同龄小孩儿。在和小男孩聊了一段时间后,玛格丽特得知,小男孩受了重伤的腿是被卡车碰撞而导致的。因为家中贫困,他一直没能到医院去治疗。

玛格丽特,这位极富同情心的社会工作者,立即将这个小男孩带到医院做了外科检查,检查后发现,如果经过一系列的手术治疗,小男孩的腿是完全有可能康复的,只是因为送来救治的时间太晚,手术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但是玛格丽特执意要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后来经过她的努力,终于说服了医院,他们同意为孩子减免一部分医疗费用。另外,有一位银行家开出了一张限额支票,再加上小男孩的家人以及玛格丽特本人共同凑集了一部分资金,这个小男孩终于有了重获健康的机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的治疗中,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

终于有一天,小男孩踢掉拐杖,走进了健身房,他来到篮球架前,将篮球投进了篮球筐中,在以后的日子里,玛格丽特一直关注并帮助小男孩一步步走向康复。“当有一天,我居然看到小男孩能跑起来了,”玛格丽特回忆道,“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现在,小男孩已经变成了一位健壮的小伙子,”玛格丽特向她的听众问道,“你们知道他今天是做什么的吗?”

“和你一样,是一位受人爱戴的社会工作者。”许多听众自信地回答道。

“不,”玛格丽特平静地说,“他既不是社会工作者,也不是教师、工人或者农民。”

说到这里,台下一片寂静。“他因为抢劫,正在监狱里服他的第3年的刑期。”此时,玛格丽特已是泪流满面。她哽咽着继续讲述道:“这是我一生中最愧疚的一件事情,我只顾忙于教他如何走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告诉他应该往哪里走!”

心灵感悟

“我只顾忙于教他如何走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告诉他应该往哪里走!”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话。有时,我们关注的东西是不是过于现实,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东西精神啊?可能,有人会说,精神过于虚幻,无从把握。但是,没有了这种看似“虚幻”的指引,“现实”也不一定朝着你预期的方向发展。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位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10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这本书将不再完美。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解,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干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令人心动。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檠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冈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2000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4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种意境褪色……心灵感悟人生需要注释,这些注释会让我们的生命更为详尽与丰富。但是,这些注释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负担,剥夺了我们自由生活与思考的权利。我们需要一种“意会”的人生,需要率性而为。只要把握住人生的方向,我们就只需一颗自由的心足矣。

人生像什么

宋守文

人生像站在天平上,平衡的时候少,失衡的时候太多。

人生像一条船,世界像大海,自身开船选好水流和风向;人生像一条小溪,离不开溪水,又逃不过水下布满的礁石:人生像一条路,看起来很长,走到终点时发现原来很短。

人生好像一盒火柴,严禁使用是愚蠢的,胡乱使用是危险的;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只能阅读一次。

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人生就像爬楼梯,告诉自己:加把劲!一直向上行;人生像大舞台,有显赫的主角,也有无闻的配角。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独领风骚的风云人物,但,可以成为自己的主角,演绎自己独特的人生。

人生就像江水,虽然一去不复返,但江水并没有消失;人生就像月亮,虽然不断圆和缺,但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人生宛如湖泊中荡漾的涟漪,平凡却不乏美丽动人;人生仿佛绿叶上滚动的露珠,渺小却不乏晶莹剔透。

人生像浪中行舟,如舟上艄公,篙篙需要点在实处,不可有一篙落虚。人生就像一辆正在行驶的列车,到每一站,总要加油加水,才能保证自己跑得更快一点。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遗憾的是,人生还不如弈棋,失误了不但不能悔棋,也不可能再来一局。

人生宛如一条河,上游是童年,宛如美丽小溪,清澈见底,欢歌笑语奔流而下;中游是中年,有瀑布有暗礁有曲折也有流畅;下游是老年,有污染有浑浊有沉淀,回归大海,有平静有辽阔有宽容也有博大。人生如山,高低起伏不断,这样才能壮美;人生如浪,一浪接着一波,这样才能前进;人生如棋,要有远见卓识,这样才能胜利;人生如戏,扮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演绎成功。

如果人生像一道风景,那么只有在风霜雪雨的路上奋进,才能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如果人生像逆水行舟,那么只有在险滩密布中勇搏激流,才能感受到奋斗者的充实;如果人生像一种锻炼,那么只有把握每一次机遇和挑战,才能锻造美丽的人生。

心灵感悟

人生像什么?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人生的经历不同,答案自然就会不同,并且,处于人生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那就是人生像什么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一步步踏出的人生之路和用颓废与无所谓混出来的人生能一个样吗?所以,不管人生像什么,我们都要让他更像我们自己。

复制偶像

李浅予

1941年,他出生于日本大阪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候,他的邻家大叔是一位木匠,这位大叔非常喜欢他,不仅常带他玩,而且还教他用木头制作各种玩具。13岁时,他与木匠大叔合作,在自家的房子上加盖了一间阁楼。看着自己这件“作品”,他非常骄傲,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建筑师。

高中毕业时,他想报考大学建筑系,但由于家庭贫困,他只好放弃了大学梦。走向社会后,他仍无法摆脱做一名建筑师的梦想,于是便干上了家具制作和室内装潢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离一名建筑师的梦想遥不可及,而且收入极低,甚至无法维持生存。那段时间他非常苦恼,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一天,他偶然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瑞士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集,立刻被这位现代建筑运动代表人物那风格独特的设计所吸引。他想买下这本书,可是钱不够,于是只得央求老板一定要替他保留这本书。他忍了几天饿,终于凑够了买书的钱。他拿着书,边走边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柯布西耶的书不仅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建筑,而且还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出路:柯布西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是通过自学成为建筑大师的,而他自学的方式除了读书,便是“旅游”,只要有机会,他就到世界各地参观建筑杰作,对他来说,这是另一种方式的阅读……他立即决定,把柯布西耶作为自己的偶像进行复制。

复制的第一步当然是自学,为此他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将大学建筑系的教科书研读完毕。接下来,他就要像柯布西耶那样去世界各地“旅游”了,但一个难题随即摆到了他的面前他没有钱!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听一位朋友说,只要做上拳击手就可以拿到工作签证出国比赛,于是他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仅仅用了两个多月就拿到了职业拳击赛的执照,然后利用出国比赛的机会到世界各地“旅游”。

从1962年开始,他经西伯利亚铁路来到莫斯科,然后从北欧进入中欧、南欧,直到印度……在漫长的旅行途中,全世界的建筑杰作都“跳”到了他的眼前,成了他活生生的老师。

1969年,他结束历时7年的“旅游”生涯回到日本,开设了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但在日本这个学历至上的国家里,不仅没人承认他是一名建筑师,反而都觉得他异想天开:“一个没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建筑师?”

面对质疑,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追寻梦想的热情与意志。经过整整7年的不懈努力,1976年,他在大阪近郊设计的“住吉的长屋”开始让他在日本建筑界崭露头角,他的事业也由此走向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