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后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7000000093

第93章 清(5)

同治死后,没有留下孩子。按照规矩,可以选取一个年长一些的晚辈,继承皇位。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祖母辈),不便于再继续听政。于是同治帝一断气,慈禧立即派亲信太监和士兵把守宫廷内外,然后召集亲王大臣进宫举行会议,提出继承皇位问题。慈安提出立恭王奕的儿子载为帝,奕害怕慈禧猜疑,提出立溥伦为帝。慈禧当然不会同意,驳回了两位提议人以后,自己得出立奕的儿子载来继承皇位,慈禧做出这种安排,不能理政,慈禧至少可以再控制十几年政权;载不仅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还是慈禧的亲外甥,便于控制。

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底,载继承皇位,改元光绪。不到两天,同治八年,慈禧的宠信太监安德海在得到慈禧许可后,离开紫禁城,到地方上招摇勒索,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获。事等慈禧得知,为时已晚。慈禧和慈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据说,咸丰帝死前,提心懿贵妃母以子贵做了太后,会恃尊跋扈,到那时皇后必不是她的对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遗诏,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命大臣除掉他。

慈安死后,慈禧还有一个心腹大患,就是恭亲王奕沂。慈禧和奕沂,在发动政变时配合得还不错,只不进是互相利用而已。政变成功后,奕沂以功臣的身份集宫内外大权,军机处里的人对他很恭维;洋人对他很赏识,有时做事竟不再把慈禧放在眼里。光绪十年(1884),法国人侵越南,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并把战火烧到中越边界。慈禧抓住时机,以奕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彻底罢免了他,并且改组军机处。慈禧的统治地位大为巩固。

奕罢免后,慈禧起用醇亲王载丰,王载丰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鉴于这种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参与军要处事务。醇亲王载丰本人也再三推辞。慈禧决计让他取代奕,主持军机处事务。慈禧这样做,因为醇亲王载丰是自己的亲妹夫,他胆小怕事,很好控制。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在慈禧把持政权中发生的第一场大的对外战争。为避免战争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她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侵略者谈判,并乞求美英政府出在“调停”,希望大事化小,苟安于目前。慈禧不顾法军的一再猖狂挑衅,严令沿海守军“静以待之”。从而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快了他们发动战争的步伐。宣战以后,广大军民同仇忾,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光绪十一年。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法国侵略军一败涂地,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就在这个时候,慈禧下令停战、撤兵,爱国官兵非常气愤。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宣扬什么“见好就收”。与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连法国政府都感到意外。

在中法战争激烈进行的同时,慈禧大兴土木,花费63万两白银为她五十大寿,修缮储秀宫。

光绪十一年(1885),光绪皇帝载十五岁了,慈禧到了结束听政的时候。她应把政权交还给光绪皇帝。这时,一些王公大臣奏请她再训政几年。慈禧非常痛快地答应。

19岁的光绪皇帝,光绪十五年(1889)已经完婚。在归政之前,她提出给自己建造一个好的“怡养之处”。便开始了大规模地修建三海(即南海、中海、北海)的工程。当时,内忧外困,清政府财政相当紧张。光绪十二年“顺宣”(今河北、辽宁一带)境内发生多次大的火灾,饥民纷纷来京城讨饭。光绪十三年,“直隶”(今河北一带)先是大早,继而黄河决口,物价飞涨,奸商横行。慈禧只管随心所欲地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

修建三海,首先涉及到中海西面的蚕池口天主教堂(又称北堂)搬迁。教堂属于三海工程的范围,地势很好,登高一望,可以对皇宫禁苑一览无遗。慈禧对这块地方非常欣赏。经办的大臣为满足慈禧享乐的欲望,又不得罪洋人,竟从海军衙门经费中开支白银30余万两,将这块地方从传教士们手中“买回”,还送给传教士们一个更宽敞的传教场所,并给他们个个加官晋爵。

修建三海工程所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惊人。贵重的紫檀楠木及细软摆设等,都是派人专程从天津、上海、广州等地采办的,有些成套的硬木桌椅,不惜重金从香港或东南亚采办而来。由于工程浩敏,期紧迫,清延指派醇亲王亲自负责,为工程监督、监修的官吏大员多达100余人。仅是工程所需木工就召雇了1万多人。慈禧对工程要求极为苛刻,指令各殿阁内外的油饰、糊饰,一律要“见新”,要完全按照她的意志设置,不许擅自更动。她一天两次派宠信太监李莲英去工地相看、督促。这项工程计花掉白银2000余万两。

三海工程结束后,慈禧便搬进去,开始了她的所谓“归政怡养”的生活。慈禧归政后,恣意享乐、听戏、作画、玩赏珍品,让人修了一条从中海仅鸾殿到北海镜清斋的小铁路,从法国进口了一辆豪华的小火车,供自己享用。她不愿意听到机车的声响,便摘掉机车,改由太监拉着走;她始终牢牢地掌握着国家大事的裁定权,重要事情都要亲自听取大臣奏议,重要奏章和咨文都要亲自阅定,即使不在养心殿上,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严密监视之下。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60大寿。这次寿典;她超过历代皇后,历代皇帝。为搞好庆典,早在两年以前就开始着手筹备。光绪十八年,皇帝发下谕旨,慈禧寿典是举国盛事,应备仪式典礼,专派大臣敬谨办理,成立庆典处,抽调众多亲王、大臣专门负责办理庆典事宜。

为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需求,慈禧公开向京内外的官吏们索取。王公大臣谁也不放过这个讨好机会,绞尽脑汁,多方搜劫,向她进贡各种珍品和钱财。慈禧庆寿之年,日本军阀借口“东学党事件”(朝鲜的一次民家起义),出兵朝鲜,并袭击中国在朝鲜的军队,接着又挑起了对中国海军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在这战火纷飞、国政民亡的危机关头,慈禧、李鸿章之流竟以庆典为重、国事为轻,对日本侵力量者一再忍让,乞求美英等国从中“调停”。就在光绪二十年十月,慈禧“六旬庆典”进入高潮时,日本攻占了大连,大肆杀烧抢掠,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国土沧桑,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赏戏3天。慈禧的投降卖国路线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向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在全国一片愤怒谴责声中,台湾人民发出檄文,声言要杀死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等卖国贼,慈禧感到众怒难犯,不得不免去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仅留大学士虚衔。孙、徐先后退出军机处。慈禧把失地赔款的责任推给光绪皇帝。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民展,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举起“变法”、“维新”的旗帜,向封建****制度提出挑战/面对这种局势,光绪帝希望利用改良派这股力量对付后党,将慈禧手里的大权夺过来,使自己和国家的处境都得到改善。交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日,光绪帝发表诏书,正式表示变法的决心;他任用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一连发布了几十道改革的命令,决定修铁路、采矿产、办实业、开银行、改革官制、兴办新式学堂等。这些法令就是有名的“戊戌变法”。

对于光绪皇帝的这些举动和变法维新者的一系列活动,守旧大臣们纷纷向慈禧反映,希望她尽快出面阻止。善于搞阴谋诡计;而又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上不动声色,等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到了最热烈的时候,她突然打出自己的“三张牌”:迫使光绪皇帝下令免去他的老师维新派瓮同的职务,并逐回原籍;下令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都必须到她面前谢恩,从而控制了用人权: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并且加文渊阁大学士,统率董福祥、聂士成、袁世凯的北洋三军,从而掌握了军事权。她又设下一个更狠毒的圈套:让光绪皇帝陪着她到天津去阅兵,她企图利用阅兵机会,由荣禄举行兵变,迫使光绪皇帝退位,另立一个新皇帝。

光绪帝得知慈禧的政变阴谋,密令维新派设法营救。维新派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维新派对他抱有幻想,建议光绪帝加以笼络。光绪帝召见了他,破格升他为兵部侍郎,专司练兵事务。谭嗣同还特地到他寓所,说出了维派计划:在慈禧和光绪帝阅兵时,实行兵谏,诛杀荣禄,软禁慈禧,拥戴光绪帝。很快袁世凯便赶到天津向荣禄告了密。荣禄慌忙进京,密报了慈禧。慈禧闻后连夜率人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直拉闯入光绪皇帝寝宫,破口大骂光绪。然后,把亲信大臣召集来,把家法放到光绪皇帝面前,慈禧下令把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中南海里的一个小岛),交盗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说他身体不好,再三恳请慈禧太后“训政”。慈禧又把持了朝廷大权,开始了她一生中的第三次“垂空听政”。

慈禧命令搜捕和屠杀参与变法维新的人。除杀害了谭嗣同、杨锐等变法维新的骨干外,其他凡是参与变法维新或有此倾向的人,或罢官或放逐或下狱,镇压了变法维新运动后,慈禧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日益激化。慈禧要对参与变法维新的骨干分子听尽杀绝,但一些重要的维新人物却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掩护下逃走了;康有为在英国人的掩护下逃到了香港,梁启超也在日本人的掩护下逃往日本。这对于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慈禧来说,实在是不能容忍。

慈禧囚禁了光绪皇帝,可对外界却宣布光绪后勤部病得很重。各国公使不相信,要求派法国医生进宫控病,慈禧坚决不允许,在各国公使的极力强求下,才答应把法国医生召进宫来,去给光绪皇帝看病。没想到,这位医生看完病以后对人们说:“皇帝血脉正常,根本没有什么病。”对此,慈禧很是恼火。

慈禧对光绪皇帝反对自己支持变法一直耿耿于怀,她要废掉光绪皇帝,另立一个听话的皇帝。不久,她选中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俏,立为大阿哥(即皇储),准备继承皇位。她这种做法竟遭到了中外许多人的反对。慈禧派人去说服各国驻京公使,让他们前来祝贺。但各国公使都不为捧这个场,使慈禧非常下不来台。

这时,中国大地上闹起了反帝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就连天津、北京也处处设“拳场”。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的极端愤恨。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慈禧对义和团予以镇压,并以保护使馆为名直接出兵。从渤海湾登陆,向津京进犯。在这时候,有一个谣言传入慈禧的耳朵,那就是洋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她把政权交给光绪皇帝。慈禧大怒,决定向美、英、法等八个国家宣战。慈禧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召开御前会议,正式向八国联军宣战。

知宣战几天后,慈禧竟派荣禄前往各国使馆慰问,表示愿意马上停战议和。荣禄亲自领兵来到北御河桥,在一块木牌上写着“钦差大臣荣禄,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前来尽力保护使馆”。在战争进行最激烈的时候,慈禧派奕勖去慰问各国公使,送去瓜果、蔬菜、米面,放到使馆聚集的东交民巷街口,任由洋人自行拿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义和团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也难以扭转局势,八国联军很快逼近了北京城。

慈禧扮成民妇模样,光绪二十六年(1900),携带光绪皇帝和大阿哥,在部分大臣和太监的簇拥下,狼狈西逃。临行前,珍妃出面请求皇上不必西去,应该留下来处理和各国讲和的事情。慈禧平日最不喜欢珍妃,此时见她又反对自己,竟命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淹死。

慈禧这个不可一世的女人在西逃过程中,吃尽了苦头。她便又威风起来。逃到西安后,慈禧把巡抚衙门作为行宫,又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单是每顿饭选菜谱就有100多种,鸡鸭鱼肉、燕窝海参、应有尽有,每天都要用200多两银子。

慈禧早在西逃路上就派李鸿章充当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谈判求和。并用光帝名义发布上谕,赖掉她“宣战”的责任,并把她利用过的义和协和与主战派大臣作为替罪羊,斩杀了主“抚”的刚毅、徐桐等人,以此讨好洋人:一再催促李鸿章、奕勖等与侵略者讲和。

八国联军明知宣战责任在慈禧,不再追究。清朝军队与八国联军勾结起来,扼杀了义和团运动。外国侵略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底,提出“议和在纲”12条,慈禧连忙下令:“所有12条大纲,应即照允。”于第二年九月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困赔偿各国军费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连本带息共计9.2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作抵押:允许各国在京,津和山海关驻兵;清政府保证禁止国内人懈反对帝国主义的活动。惊人的世额赔款加速了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苛捐杂税又一批一批地压在了人民头上。而“使馆区”的设立,炮台的平毁以脚北京至山海关一带驻扎外国军队,则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清政府还义务地替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已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豢养的一条走狗,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西安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慈禧一行3000多辆马车,满载着金银、古董,浩浩荡荡起驾回京。一路上竟以黄沙铺路,大肆搜刮,大肆挥霍,穷奢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