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你顿悟一生的感动故事(智慧背囊16本)
16804100000019

第19章 激励进取篇(1)

在木板上切一条刀痕

◆文/佚名

曾经有一段时间,小兵的耐性不够,每做一件事,只要稍稍有点儿困难,就很容易气馁,不肯锲而不舍地做下去。

有一天晚上,他的父亲给他一块木板和一把小刀,要他在木板上切一条刀痕。当他切好一刀以后,他父亲就把木板和小刀锁在他的抽屉里。

以后,每天晚上,小兵的父亲都要他在切过的痕迹上再切一次。这样持续了好几天。

终于到了有一天晚上,小兵一刀下去,就把木板切成了两块。

小兵的父亲说:“你大概想不到这么一点点力气就能把一块木板切成两片吧?你的学习也是如此,并不在于你一下子用多大力气,而在于你是否能持之以恒。”

世上许多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必须付出时间和代价,甚至一生的努力。

学习绝不是最枯燥的事

◆文/佚名

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小时候,必须学拉丁语法,但是,他觉得那是一件相当枯燥的事。

于是他就告诉他的父亲说:“我不喜欢拉丁文,能不能让我干点别的?也许我更适合于干其他别的什么工作呢。”

“好吧,亲爱的约翰,”父亲说,“你可以试试挖条沟。我前面的牧场需要挖一条沟,既然你希望找点儿别的什么干,那么不妨试试看。”

亚当斯兴奋地跑到牧场干了起来,不久,他就觉得挖沟是一件苦差事,没有坐在桌子边学拉丁文舒服,于是准备恢复学习,但又不在表面上流露出来,因为他很清高,自尊心驱使他又干了一天,然而劳累终于战胜了自尊心,他又跑回去学那“枯燥”的拉丁文去了。

直到晚年,约翰·亚当斯也还一直认为这件事为塑造他的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亚当斯在童年时对读书毫无兴趣,以致其父对他施行的种种诱导方式均告失败。老亚当斯十分愤怒,便直截了当地问他10岁的儿子:“你想干什么,孩子?”

“当农民。”小亚当斯毫不迟疑地回答。

“那么好吧,我要教给你怎样当农民。”老亚当斯更加气愤了,“明天早上你同我去彭尼渡口,帮助我收茅草。”

第二天一早,父子俩一起出发,沿着小河干了一整天活,弄得满身是泥。

小亚当斯回到家中累极了,对当农民的热情也锐减了。老亚当斯问儿子:“你对当农民满意吗?”他认为他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收效了。孩子的回答让他非常吃惊,“我非常喜欢它,先生。”亚当斯倔犟的性格维护着他那高贵的自尊心,但是,从此他真正开始认真读书了。

不要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干什么都不容易。不要忘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正确的思考决定成功

◆文/佚名

爱因斯坦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他正确的思考和创造力。

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

“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

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谁就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属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

“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就自我宣布落选啦!”

爱因斯坦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不能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爱因斯坦认为,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机会至关重要的条件。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天才,到三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话。六岁上学,在学校里成绩非常差,一上课就是被批评的对象,老师还说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

但,爱因斯坦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献身于解决“那广漠无垠的宇宙”之谜。15岁那一年,由于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考及格,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秩序和纪律,他被学校开除。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思考和想象。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十六岁时,他喜欢做着白日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着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

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科学远征。他设计了大量理想实验,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中灵活性地进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抱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的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迈向人生的最高峰。

土拨鼠哪去了

◆文/佚名

有一位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赶着一只土拨鼠,土拨鼠突然钻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几秒钟后,从树洞里跳出了一只兔子。

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后来爬上了一棵大树。在树枝上,兔子仓皇之中没站稳,摔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脱离了危险。

故事讲完以后,老师问学生们:“这个故事中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有的说:“兔子怎么会爬树呢?”

还有的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呀。”“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学生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被那些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和毫无意义的杂事分散精力,忘记自己的初衷,甚至走到岔路上。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

少女的突变

◆文/佚名

一位妇人带着她的女儿来到心理学教授面前,诉说起女儿的情况:

“先生,我弄不明白她是怎么回事。她对自己的一切都马马虎虎,毫不经心,学业荒废,衣衫不整,吊儿郎当,浮皮潦草;对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神不守舍。她如今都十七啦,还这么不懂事,这可叫我如何是好?”

教授笑着说:“请允许我单独跟她谈一谈,好吗?也许我能了解她对自己和周围一切漠不关心的秘密所在。”

母亲走了,教授仔细观察姑娘。这位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少女长得很美,但她的美却被邋遢的外表掩盖了。姑娘成熟了,而心理却很幼稚。

教授跟她聊天,她似听非听。教授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她:

“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你是个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姑娘吗?”

这句问话,使姑娘美丽的大眼睛里放射出一缕亮光。

她慢慢抬起头来,久久盯着老教授那布满皱纹的善良面孔,一丝深沉的笑容浮现在她的脸上,如同沉梦方醒,看到了新的天地。

“您说什么?”姑娘惊喜地问。

“我说你很漂亮、很好,可你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个漂亮的好孩子。”姑娘那秀丽的脸上更多地呈现出了舒心的微笑。这样的话她从未听到过,平时充塞她耳际的除了同学们的数落、嘲弄,就是母亲的谩骂。因而,她自己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教授拉着姑娘的手说:

“孩子,今晚我和我的夫人要去剧院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特请你陪我们一块去。现在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你愿意,请你回去换换衣服。我们在这儿等你。”

姑娘高兴极了,活蹦乱跳地跑出去,跟母亲一起回家去了。快到时间了,教授听到一阵文雅的、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他惊呆了:一身晚会的盛装衬托出一位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两道如月的细眉下是一双动人的眼睛,抬起扑闪,低下静幽。那富有表情的面庞,使她显得那么聪明伶俐,体态那么苗条健美。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文雅、自持、适度。教授简直认不出这位姑娘就是刚才那位邋里邋遢的少女了。

从此,姑娘变了,变得自爱而奋发。她果然有出息了,不但学习很好,而且还成了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对生活、学习,对一切美好事物,对自己的热爱,都会使一个人转变、奋发向上。

只剩一只眼可以眨

◆文/佚名

博迪是法国的一名记者,在1995年的时候,他突然心脏病发作,导致四肢瘫痪,而且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被病魔袭击后的博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头脑清醒,但是全身的器官中,只有左眼还可以活动。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虽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他还是决心把自己在病倒前就开始构思的作品完成并出版。出版商派了一个叫门迪宝的笔录员来做他的助手,每天工作六小时,给他的著述做笔录。

博迪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动左眼与门迪宝来沟通,逐个字母逐个字母地向门迪宝背出他的腹稿,然后由门迪宝抄录出来。门迪宝每一次都要按顺序把法语的常用字母读出来,让博迪来选择,如果博迪眨一次眼,就说明字母是正确的。如果是眨两次,则表示字母不对。

能够成功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条件优越的聪明人;而是那些从不苛求条件,竭力创造条件的执著的人。

由于博迪是靠记忆来判断词语的,因此有时就可能出现错误,有时他又要滤去记忆中多余的词语。开始时他和门迪宝并不习惯这样的沟通方式,所以中间也产生不少障碍和问题。刚开始合作时,他们两个每天用六小时默录词语,每天只能录一页,后来慢慢加到三页。

几个月之后,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完成这部著作。据粗略估计,为了写这本书,博迪共眨了左眼20多万次。

这本不平凡的书有150页,已经出版,它的名字叫《潜水衣与蝴蝶》。

老鞋匠的嘱咐

◆文/佚名

在苏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位年迈的鞋匠决定把补鞋这门本事传给三个年轻人。在老鞋匠的悉心教导下,三个年轻人进步很快。当他们学艺已精,准备去闯荡时,老鞋匠只嘱咐了一句:“千万记住,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三个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踏上了旅途。

过了数月,三个年轻人来到了一座大城市各自安家落户,从此,这座城市就有了三个年轻的鞋匠。同一行业必然有竞争。但由于三个年轻人的技艺都不相上下,日子也就风平浪静地过着。

过了些日子后,第一个鞋匠就对老鞋匠那句话感到了苦恼。因为他每次用四颗钉子总不能使鞋底完全修复,可师命不敢违,于是他整天冥思苦想,但无论怎样想他都认为办不到。终于,他不能解脱烦恼,只好扛着锄头回家种田去了。

第二个鞋匠也为四颗钉子苦恼过,可他发现,用四颗钉子补好底后,坏鞋的人总要来第二次才能修好,结果来修鞋的人总要付出双倍的钱。第二个鞋匠为此暗喜着,他自认为懂得了老鞋匠最后一句话的真谛。

第三个鞋匠也同样发现了这个秘密,在苦恼过后他发现,其实只要多钉一颗钉子就能一次把鞋补好。第三个鞋匠想了一夜,终于决定加上那一颗钉子,他认为这样能节省顾客的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会安心。

又过了数月,人们渐渐发现了两个鞋匠的不同。于是第二个鞋匠的铺面里越来越冷清,而去第三个鞋匠那儿补鞋的人越来越多。最终,第二个鞋匠铺也关门了。

日子就这样持续下去,第三个鞋匠依然和从前一样兢兢业业地为这个城市的居民服务。当他渐渐老去时,他开始真正懂得了老鞋匠那句嘱咐的含义:要创新,而且不能有贪念,否则必会为社会所淘汰。

又过了几年,鞋匠的确老了,这时又有几个年轻人来学这门手艺,当他们学艺将成时,鞋匠也同样向他们嘱咐了那句话:“千万记住,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

学习的过程要善于动脑。学习技术不仅要善于继承,更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否则必会为社会所淘汰。

学习的定律

◆文/佚名

坎贝尔教授曾把毕业班的一个学生的成绩打了个不及格,这个打击实在很大。因为那个学生早已做好毕业后的各种计划,现在不得不取消,真的很难堪。他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重修,下年度毕业时才拿到学位。

第二是不要学位,一走了之。

在知道自己不及格时,他一定很失望,甚至对坎贝尔教授不满。

正如坎贝尔教授所料,这位学生真的论理来了。坎贝尔说他的成绩太差,这位学生自己也承认对这一科下的工夫不够。

“但是,”他继续说,“我过去的成绩都在中等水平以上,你能不能通融一下,重新考虑呢?”坎贝尔明确表示办不到,因为这个成绩是经过多次评估才决定的。

坎贝尔又提醒他,学籍法禁止教授以任何理由更改已经送交教务处的成绩单,除非这个错误确实是由教授造成的。

知道真的不能改以后,这位学生显然很生气。“教授,”他说,“我可以随便举出本市50个没有修过这门课照样成功的人。你这科有什么了不起?!干吗让我因为这一科就拿不到学位?”他发泄完了以后,坎贝尔静默了大约45秒钟。他知道避免吵架的好方法就是暂停一下。然后,坎贝尔才对这位学生说:“你说的大部分都很对,确实有许多知名人物几乎不知道这一科的内容。你将来很可能不用这门知识就能获得成功,你也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这门课的知识,但是你对这门课的态度却对你大有影响。”

“你是什么意思?”他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