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智慧背囊16本)
16802700000023

第23章 智慧篇——让一块石头说话(8)

牧师与上帝

◆文/佚名

欧洲某山谷里有一个老牧师,四十多年勤勤恳恳,非常称职。

有一年,天降暴雨,水位高涨,淹了教堂。老牧师不得不爬上教堂的屋顶,冻得浑身发抖。有个人划船过来对他喊道:“快上来,我把你带到高地去。”

牧师看了看他回答道:“四十年来,我一直忠诚地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相信上帝会来救我的。”

那人离开了。水位涨得更高。一架直升机路过,飞行员对他喊道:“我们可以把你带到安全地带。”老牧师仍坚持等待上帝的救助,直升机也离开了。几个小时之后,老牧师被水冲走淹死了。

老牧师在天堂遇到上帝。上帝惊讶地看着他说:“可爱的神甫!你在人间的工作还没有完结,怎么到这里来了!”老神父很不高兴地跟上帝说:“四十年来,我忠诚地遵照你的旨意做事,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当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让我被淹死了。”

上帝迷惑不解:“你怎么会淹死呢?我给你派去了一条船和一架直升机呀!”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一个人提供机会。但人们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能够把握机遇。

几秒钟的命运

◆文/佚名

有两个青年,一个叫杰克,一个叫约翰,他们不约而同去某个海岛寻找金矿。到海岛的邮船很少,半个月一班。为了赶上这趟船,两个人都日夜兼程地走了好几天。当他们双双赶到码头时,邮船已经起锚。天气奇热,两个人都口渴难忍。这时,正好有人推来一车柠檬茶水。

邮船已经鸣笛发动了,杰克只瞟了一眼茶水车,就径直飞快地向邮船跑去。约翰抓起一杯茶就灌,他想:喝了这杯茶也来得及。杰克跑到时,船刚刚离岸一米,于是他纵身跳了上去。而约翰因为喝茶耽搁了几秒钟,等他跑到时,船已离岸五六米了。于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邮船一点点地远去……

杰克到达海岛后,很快就找到了金矿,几年后,他便成为亿万富翁。而约翰在半月后,勉强来到海岛,因为生计问题只得做了杰克手下一名普通的矿工……机会来无踪去无影,转瞬即逝,也从不等待人

们。命运的差异和转变往往就在那几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里。能不能抓住机会,就看你能不能珍惜时间了。

富翁的鸡蛋

◆文/佚名

很多人向富翁寻求致富的方法,富翁问他们:“如果你拿出一个篮子,每天清晨向篮子里放十个鸡蛋,当天吃掉九个鸡蛋,最后会怎样呢?”

“迟早有一天,篮子会被装满,因为我每天放进篮子里的鸡蛋比吃掉的多一个。”有人回答。“致富的首要原则就是在你放进钱包里的十个硬币中,最多只能用掉九个。”富翁笑着说道。

富翁就是这样诞生的。世界上一夜变富的人不是没有,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靠勤俭节约才能过上好日子的。要培养节约的品质,通过正当手段过上富裕的生活。

周总理的故事

◆文/佚名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

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

周总理以身作则,节俭朴素,这种领导风范给人民带了头,国家才能上下一心,度过危难时期。

董氏父子

◆文/佚名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是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家之一。董浩云有着传奇的一生,他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几十年间建立一个拥有巨轮百艘、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航运王国,以及一个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造船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综合性跨国集团。董浩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熏陶,为人正直,待人谦和,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他饮食有度,不吸烟,不饮酒;最浓烈的饮料不过是一杯清茶或者是白开水加一两片柠檬。他没有私人游艇,也没有劳斯莱斯汽车。

董建华是船王之子,受过西方教育,在英国读书时,父亲每月只给他15英镑的零用钱,使他养成俭朴的习惯。他身为航运界巨子,生意遍布40多个国家,但他的宝马车几十年不换,皮鞋也是一种颜色穿到老,他的平头发型几十年如一日地不变,对于饮食,他也从不挑剔,只求快捷方便,因为从小父亲就教导他“人的一生要做有意义和有用的事,千万不要浪费宝贵的生命。”

真正的成功者从不挥霍浪费,他们最懂得财富是靠勤奋节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勤俭的生活也让人更加懂得奋斗的意义,催人上进,磨炼人的意志力。

“勤”与“俭”

◆文/佚名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了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儿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做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年年粮食向老大家一样,毫无节余。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一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

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俭”相生相伴,不能分家。勤奋才能创造和积累财富,节俭才能珍惜和储藏财富。只勤不俭,容易挥霍浪费;只俭不勤,坐吃山空。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和持家之道。

卖狗嫁女

◆文/佚名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

吴隐之卖狗嫁女,即使节俭到吝啬的地步了,仍值得赞美和学习。落魄时需要节俭,发达了仍不忘贫贱本色,勤俭朴素度日,这并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儿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房梁挂钱

◆文/佚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1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1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懂得理财,也是节俭。制订预算开支,管好自己的钱,就能杜绝浪费。好好计划每一分钱的用处,把它用在最值得的地方。

毛主席的睡衣

◆文/佚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二十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丁缀补丁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伟大的领导人多是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他们身为表率,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这种精神值得永远流传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