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的伯森住所。这儿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原来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一百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一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无意间竟创造了一个耄耋老人徒步百里的世界纪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老太太精神矍铄,说,小伙子,打算一气跑一百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了。
恐高症康复联席会主席诺曼斯站在一旁,一下明白了伯森汉姆登上帝国大厦的奥秘,原来他有向上攀登一步的勇气。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如果你想创造人生成功的奇迹,就要肯于付出努力,采取积极的行动,一步步向目标迈进!
一个心脏外科手术医生
◆文/佚名
拉塞尔·纳尔逊是17~18世纪英国最好的心脏外科手术医生,也是当时世界上这一领域最好的医生。
1800年,一位英国妇女把她的孩子交给了纳尔逊医生,希望能把她的孩子治好。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心脏手术之后,纳尔逊医生尽了最大努力,但最终没能挽救这个小孩儿的生命。几年之后,这位妇女的第二个孩子的心脏得了同样的病,妇女又把第二个孩子送到了纳尔逊医生的手里,希望医生能救救孩子。
纳尔逊医生对这位妇女说:“几年前,我没能挽救您的孩子的生命,您还敢把您的第二个孩子托付给我么?”妇女说:“我相信这个世界也只有您才能帮助我救回自己的孩子!”纳尔逊医生为了保证这次手术成功,在动手术之前,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研究几年前的那场手术的过程,并查阅大量资料,因为在他心里总在想:不能让这个妇女的第二个孩子死在自己的手术台上。
手术后经过了二十多个小时,第二次手术结束后的第二天,孩子终因心脏衰竭而停止了跳动。手术再一次失败,妇女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只能感叹命运的不幸。
纳尔逊医生经过两次手术失败后,他想放弃他的职业,因为他无法承受母亲两次失去孩子所带给他的痛苦。
他的妻子知道后,对他说:“你是最好的医生,如果你放弃了,其他的医生又要从头开始研究,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孩子死在手术台上。如果你再多努力一些,多知道一些,也许你就会成功。”
终于纳尔逊医生开始潜心研究并进行了大量临床实验,并最终攻克了这一难关,他把他的临床经验告诉了很多医生,并最终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当遇到障碍的时候,不要轻易灰心和放弃。记住:
如果你再多努力一些,多知道一些,也许你就会成功。
一只狂傲的毒蜘蛛
◆文/佚名
农夫正在菜园里松土,突然从土疙瘩后面跳出一只很大的毒蜘蛛。
“多么可怕的蜘蛛!”农夫吓得惊叫一声,跳到一边去。
“谁敢动动我,我就咬死谁!”毒蜘蛛舞动着长爪子,威胁农夫,还发出咝咝怪叫。
毒蜘蛛又向前爬了几步,张开大嘴做出咬人的凶相,说:“蠢农夫,你要听明白,只要被我咬一口,你就会有死的危险。你先是在痛苦中抽搐,接着在极度痛苦中咽气!走开,别靠近我,否则,你要倒大霉!”
农夫心里清楚,这是毒蜘蛛装腔作势,这个小东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农夫向后退了一步,运足了气力,光着脚丫子狠命地踩着蜘蛛,一边说:“你嘴上讲得挺吓人,实际上又怎么样呢?我这个泥巴腿子倒要领教领教,看你能不能咬死我!”
毒蜘蛛被踩死了。在它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狠命地在农夫的大脚掌上咬了一口。
不知是农夫深信蜘蛛的威胁只不过是吹牛,还是因为脚掌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他除了感到轻轻一蜇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
战胜对手,需要强大的实力。面对强敌的时候,虚张声势,是没有用的,只有寻找并抓住对方的弱点,才能增加胜算的机会。
两只在玻璃杯中的蚂蚁
◆文/佚名
非常不幸,两只蚂蚁误入玻璃杯中。
他们慌张地在玻璃杯底四处触探,想寻找一个缝隙爬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现,这根本不可能。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登。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路径。
然而,玻璃的表面实在太光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地跌了下来。
揉揉摔疼了的身体,爬起来,再次往上攀登。很快,他们又重重地跌到杯底。
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快爬到杯口了,可惜,最后一步却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比哪次都摔得重,比哪次都摔得疼。
好半天,他们才喘过气来。一只蚂蚁一边揉着屁股,一边说:“咱们不能再冒险了。否则,会摔得粉身碎骨的!”
另一只蚂蚁说:“刚才,咱们离胜利不只差一步了吗?”说罢,他又重新开始攀登。
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攀登,他到底摸到了杯口的边缘,用最后一点力气,翻过了这道透明的围墙。
隔着玻璃,杯子里的蚂蚁既羡慕又忌妒地问:“快告诉我,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杯子外边的蚂蚁回答:“接近成功的时候可能最困难。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赢得胜利。”
生活中,失败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态观念有问题。
遇到困难,他们只是挑选容易的倒退之路:“看来不行了,我还是退缩吧。”结果陷入失败的深渊。成功者遇到困难,仍然积极地坚持,就摆脱了困境,踏上了成功的坦途。
想到的事情就要积极地去做
◆文/佚名
台湾电子工程系的一个毕业生,平时最爱读魔幻小说,在读完英文版《指环王》后,发现台湾中文译本简直不忍研读,于是大义凛然写信给出版社,要求推倒重译,并自荐担此重任。由于他慷慨地表示,如果重译本销售量不到一万册,他分文不取,出版社竟真的与这个冒失的读者签订了翻译合同。结果就像所有童话故事里的情节一样,重译本一纸风行天下,电工小子一夜之间赚进了数百万元的资产。
一切都在他毅然把信投到邮筒的那一刻起改变了。
不喜欢最初译本的一定不止他一个,而其中曾经灵光乍现、产生过自己重新翻译念头的也应该不止他一个,不同的是,他想到了,并且去做了。
和他同龄的一个服装设计系毕业的学生,现在从事着自己所不喜欢的市场推销工作。她有强烈的设计饰品的愿望,不过在激情四溢地演讲完自己的想法后,她马上又接着说:“现在时装饰品的竞争也已经很激烈了,现在创业已经比别人晚了一步。再说,中国市场都有点崇洋媚外,做本土的品牌很难出头……”就这样,她一边点燃灵光的火苗,一边又毫不留情掐灭了它。
仅仅有灵感、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一切理想的达成、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行动。你必须付出行动,迈出步伐,才可能达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在草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金子
◆文/佚名
自从传言有人在萨文河畔散步时无意发现金子后,这里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们都想成为富翁,于是寻遍了整个河床,还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借助它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确,有一些人找到了,但另外一些人因为一无所得而只好扫兴归去。
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驻扎在这里,继续寻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工作。他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钱都押在这块土地上。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直到土地全变成坑坑洼洼,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块土地,但连一丁点金子都没看见。
六个月以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快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样:
坑坑洼洼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说,“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并且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他们一定会买些花装扮他们华丽的客厅。如果真这样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赚许多钱,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富人……”
彼得仿佛看到了将来,美美地撇了一下嘴说:“对,不走了,我就种花!”
于是,他留了下来。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各色鲜花。他拿到镇上去卖,那些富人一个劲地称赞:“噢,多美的花,我们从没见过这么美丽鲜艳的花!”他们很乐意付少量的钱来买彼得的花,以便使他们的家庭变得更富丽堂皇。
五年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一个富翁。
“我是唯一的一个找到真金的人!”他时常不无骄傲地告诉别人,“别人在这儿找到黄金之后便远远地离开,而我的‘金子’是在这块土地里,只有诚实的人用勤劳去采集。”
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打开幸运之门的钥匙。
陶渊明教导少年
◆文/佚名
晋代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隐居田园后,某一天,有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向他请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从陶渊明这里讨得获得知识的绝妙之法。
见到陶渊明,那少年说:“老先生,晚辈十分仰慕您老的学识与才华,不知您老在年轻时读书有无妙法?若有,敬请授予晚辈,晚辈定将终生感激!”
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地看,认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它长高。”
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棵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于苦读,也无法发现今天比昨天的知识要多,但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了。”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
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样,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此子可教,又兴致极好地送了少年两句话: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要想真正学到一点儿知识,决心、信心、恒心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持之以恒者,方有希望到达目的地。
贫困勤学的范仲淹
◆文/佚名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庙里的老火头僧,很佩服范仲淹这种精神,时常称赞他。范仲淹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只知饱食终日,贪图安逸,那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范仲淹为了开阔眼界,寻访良师,增进学识,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北宋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学舍中,他昼夜苦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夜里,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攻读。
同学中,有一个是南都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读”,只吃点粥,很是感动。回家对他父亲讲了这件事。留守感慨地说:“这是个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馔送给他吃吧。”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根本没吃他送的食物,就责备他。范仲淹答谢道:
“我并非不领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贪此佳食,恐怕将来吃不得苦。”
书中自由黄金屋。沉迷于学问之中,生活虽苦,精神也可以非常愉快。
歌唱家的成名之路
◆文/佚名
纳尔一声不吭,悄悄地抽泣起来。她花了很大代价,辛辛苦苦地学了八年,可是仍然没有能跨进歌剧院的大门。父亲则已尽了全部努力,此时已经年迈,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不久便关闭了制造鼓风机的公司——这个为支持纳尔而办起来的工厂,最终还是没能“造”出一个歌剧明星来。
为了付每周的房租,纳尔经常在教堂里参加唱诗班;为了寻找职业,她不停地在街头徘徊,排在千百个处境同她相似的“歌星”的行列里,以谋求一个试听的机会。
但是,她每次得的答复几乎都是同样的一个声音:“对不起,这里没有名额了。”
到处碰壁,生活没有着落,纳尔最后几乎要放弃她的事业了。她在一次给家里的信中写道:“我正准备做最后一次尝试,如果不成功的话,就不想再干了。”当时,纳尔听说苏黎世的国家歌剧院需要年轻歌手,于是便借了钱坐船去瑞士,径直走进了国家歌剧院。但是,剧院经理却冷冷地说:“对不起,今年我们所需要的演员已招聘满了。”
“我从3000里之外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让您试听一下的。”她并不因碰壁而离去,“您就让我试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