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智慧背囊16本)
16802700000014

第14章 理想篇——志不强者智不达(5)

母亲的账单

◆文/佚名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有时他便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经办。彼得往往受遣把这些账单送邮局寄走。渐渐的他觉着自己似乎也已成了一个小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账单寄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点事的报酬。

某天,妈妈发现在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为把信件送往邮局,为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儿,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共计:60芬尼。彼得的母亲收下了这份账单并仔细地看了一遍,她什么话也没有说。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所索取的60芬尼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口袋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为他十年中的吃喝,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共计:60芬尼。”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

小彼得向妈妈索取的报酬,正好是妈妈向他索取的那么多。60芬尼是家务活儿在小彼得心目中的代价,也是抚养彼得长大在妈妈心中的代价。妈妈从不索求,只论付出的宽容、无私的爱足够教育小彼得了。

忍着不死的母亲

◆文/佚名

一位从越南归来的美国战地记者给MBA 学员放映一卷他在战场上实拍的影片:画面上有一群人奔逃,远处突然传来机枪扫射的声音,小小的人影,就一一倒下了。放完了,他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是血腥的杀人画面!”他没有说话,把片子摇回去,又放了一遍,并指着其中的一个人影:

“你看!大家都是同时倒下去的,只有这一个,倒得特别慢,而且不是向前仆倒,她慢慢地蹲下去……”

看到同学们还是看不懂的神色。他居然抽搐了起来:“当枪战结束之后,我走近看,发现那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她在中弹要死之前,居然还怕摔伤了幼子,而慢慢地蹲下去。她忍着不死啊!”

在任何危难中母亲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孩子。那位“忍着不死”的妈妈是所有妈妈的写照。

家是什么

◆文/佚名

家是什么?1983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亲、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

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后,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回家了!”

家就是有亲人在的地方。家不是一座空洞的房子,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跟亲人在一起时的温暖、感动和惬意,是我们永远的最后的归属。这个世界上哪里有我们的亲人,哪里就是我们的家。

伟大的理想

◆文/佚名

伟大的马克思1835年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只有“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会被历史和经验赞美为“高尚的人”、“最幸福的人”、“最伟大的人物”,并成为“人人敬仰的典范”。这些掷地有声的话是在160多年前从17岁的马克思的口中说出的。他所表白的无暇胸襟,所散发的烈火般的热情,到今天依然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毫无疑问,他实现了他的理想,成为了他自己所描述的、为世人所承认的伟大人物。

有多大的志向才能有多大的成就。马克思17岁的时候就心怀全人类的幸福理想,最终成为伟大的人物。

记住他对成功和幸福的理解,跟我们自己的理解对照一下,就足以明白应该如何立志了。

闻鸡起舞

◆文/佚名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经过一番努力,他的学问大有长进,并具备了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能力。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但他没有答应,因为他胸怀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们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却不一定有祖逖那样的志向和闻鸡起舞的毅力、精神。但至少,我们应该学习祖逖,及早立大志,勤勉过每一天。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鸣叫,他一脚把好朋友刘琨踢醒,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后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历。

冯如立志造飞机

◆文/佚名

1904年,日俄两国想强占我国东北三省,并因此爆发了战争。冯如对伙伴们说:“日俄战争大不利中国,在这时候,最需要的是飞机。飞机在军事上是万不可缺之物。”从此,冯如便立志献身于祖国的航空事业。

1908年,在美国爱国华侨的帮助下,他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可试飞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继续翻阅飞机制造资料,反反复复地实验,终于在1909年9月21日,制造出他的第三架飞机,并试飞成功。为此,他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和杰出的全能飞行家。

立志不是一切,只是一个开端和起点。为了志向、理想而行动,不怕失败,勇于尝试,这是立志包含的内容。

苏东坡改对联

◆文/佚名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出笔成章,被赞为难得的“神童”。

他很小的时候曾把一副对联贴在家门前,十分得意——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看到这副对联,不以为然。过了两天,他拿着一本书来见苏东坡,称求教于小苏公子。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里面的字他却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他只好如实告诉老翁他不认识这些字。老翁哈哈大笑,捋着胡子说:“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认识这本书里的字呢?”说完拿过书本扭头就走。

苏东坡感到十分惭愧,提笔来到门前给那副对联加了几个字,变成了: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法界的佼佼者,后又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代表。

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树立高远的志向,才能达到更高的成就。如果苏东坡不及早立志,发奋努力,而仅仅局限于狭小的一隅,不能超越自己,又怎能领略到广远的风景呢?

一个香港人的故事

十几年前,有一个香港人,一心一意只想搞创作。

他很穷,以26块港币过一天,一天只吃一餐,只喝可以无限续杯的咖啡;有人请吃饭,他才吃得到好吃一点儿的东西。他住在父母的屋子里,也只能睡沙发,脚不能伸直。有段时间他还睡在厨房的走道上,旁边堆满他搞艺术的参考书籍。

后来,他觉得台湾比较有创作的环境,决心去台湾。

他没钱买皮箱,拿了只铁箱装了装东西,就到台湾去了。

当时他唯一认识的人是表演艺术工作者吴兴国,并在他家吃住了三个月。

但不会有人想到,这个一心创作、单纯执著的人十多年后以《卧虎藏龙》一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大奖。他就是艺术家叶锦添。

“我没有想太多,生活的目标就是一直想着创作与学习,找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他说。

我们顽固地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咬咬牙坚持下去,就真的做到了。所有高远的人生境界都是这样达到的。

把奋斗的艰辛当做点缀成功的珠宝,就能照亮朴实无华的人生。这就是执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大器晚成

◆文/佚名

北宋大文学家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27岁方才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宋仁宗嘉祐年间,他带了儿子苏轼、苏辙,不远数千里,从家乡四川来到京师开封。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作品22篇呈上朝廷,得到极高的评价。宰相韩琦见他文章写得好,上奏皇帝,召试舍入院,苏洵推病不愿应试。

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他已年过50岁了。

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在60岁后完成的。

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后来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

只要懂得了立志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多晚开始立志、奋斗都不迟。看看古今的大器晚成者,他们立志的决心和奋斗的毅力都很令人感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文/佚名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年轻时曾给别人耕地。一次,他走到田埂上休息,对同伴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一人却笑话他说:“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富贵呢?”于是,陈涉长叹道:“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后来,人们常把那些没有理想、鼠目寸光的人比喻为低飞的燕雀,把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

燕雀安于在低处徘徊,鸿鹄向往高飞于天空,两种不同的志向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鸿鹄只有不惧怕燕雀的嘲笑,并从燕雀的队伍中走出来,才会有高飞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