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的鬣狗
◆文/佚名
鬣狗有幸同时被邀请到两个城市去参加午宴。
天一亮,鬣狗兴高采烈地跑到了第一个发出邀请的城市。看到屠夫正在宰牛,它没有等,急急忙忙跑向第二个城市。
到了那里,看见厨师正在淘米。这时是清晨八点钟。
它又飞快地跑到第一个城市,只见饭正在炉子上煮着,还没有做好。
它片刻未停,再奔往第二个城市。到那里一看,服务人员正在给一个个座位铺席;它没有停留,此时钟正指着十点。
它又返回第一个城市,看到人们正在盛饭。
它片刻未停,又非常快地第三次来到第二个城市,看到服务人员在擦盘子。它一分钟也没等待就又匆匆离去。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人生有时更需要等待,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那些有耐心、不急躁的人。
这时已是中午十二点钟。由于它疾步不停地三次往返,饥渴劳累,嘴里不停地滴着口水。
它第四次来到第一个宴请它的地方,客人们正宴罢散去;再到第二个宴请它的地方,人们也已酒足饭饱,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
两处丰盛的宴席,鬣狗都没有吃上,最后只好舔点残羹剩饭和捡点骨头充饥。
老鼠和公牛
◆文/佚名
一只老鼠给一头公牛的鼻子上戴了一个鼻牵儿,并因如此大胆而被追赶。老鼠灵活敏捷,跑得很快。公牛虽然高大强壮,但却有些笨拙。老鼠钻进墙根下的一个窟窿里,然后掉过头来看着公牛。老鼠知道自己得救了,所以才能这样大胆。公牛很生气,自己居然被一只小老鼠打败了。
公牛开始顶墙,公牛很有力气,但是那墙也很坚固。
公牛直顶得头痛,但是那墙纹丝不动。最后公牛把腿跪下,累得筋疲力尽。老鼠就是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他从窟窿里冲出来,又给公牛戴上一个鼻牵儿。
公牛怒吼一声,站了起来。但是他的动作太慢了,老鼠又跑回窟窿里。
公牛吼叫着,跺着蹄子,直使大地抖动,但是他毫无其他办法。
这时,一个又尖又小的声音从墙的安全地方对他说:
“高大和强壮并不是总会得到优势。”
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需要依靠力量,更需要智慧。过人的智慧会使外表力量相对弱小的人战胜强大的对手。
狐狸、狼和骡子
◆文/佚名
有一天,狐狸在树林里闲荡,遇到了一头骡子。由于他以前从没见过骡子,非常害怕,便逃走了。半路上,他遇到了一只狼。他告诉狼自己看见了一种新动物,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去看看他吧,”狼说,于是他们就去了,两者都发现这动物很特别。狐狸问骡子叫什么,骡子回答说:“我不记得了,如果你能认字,那么它在我右边的后腿上写着呢。”“啊,亲爱的!”
狐狸说,“我不认字,不过我很想知道。”
“让我试一试,”狼说,“因为这种本领我懂得一点儿。”
于是骡子抬起了右边的后腿,那钉在掌上的钉子看起来很像字母。
“我看不出来是什么字母,”狼说。
“那么走近一点儿,”骡子说,“它们不很大。”于是狼蹲下来,尽量靠近了看,骡子便抬起蹄子使劲踢了他一下,踢得他倒在地上,死去了。
“就连认识字的人类也不见得够机灵。”狐狸这样说着,赶快跑了。
知识不等于能力。要想成功地生活,仅仅认识几个字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懂得处世的学问,知道怎样与人相处,如何保护自己。
南岐人和大脖子病
◆文/佚名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居民很少跟山外人交往。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
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这就轰动了南岐。
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开了:
不善于学习和与别人交流,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会使人眼光短浅,盲目自大,甚至发展到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地步。
“唉,他大婶,你看那个人的脖子。”
“他二嫂,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难看死了!”
“干干巴巴的,他的脖子准是得了什么病。”
“这么细的脖子,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
外地人听了,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那叫大脖子病!你们有病不治,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笑死人了!”
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治,我们还不干呐!”
一张琴
◆文/佚名
从前有位制琴技师,名字叫工之侨。一次,他得到一段质地优良的梧桐木。他用这段木头精心制作了一张琴,安上弦以后,弹出的琴声叮咚作响,如行云流水,又像金玉撞击,动听极了。
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一张琴了,就把它献给朝廷的乐官。
不能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好运上面。一个人如果想凭侥幸行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乐官让乐工来鉴定。乐工们一看,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这张琴不是古琴!”就把琴退还给工之侨。
工之侨回到家里,请漆匠在琴身上画了一条条断裂纹,又请书法家在琴身上刻写了古字,然后,用匣装好,把琴埋在土里。
一年以后,工之侨把琴从地下挖掘出来,打开匣盖一看,只见琴身上长满了绿苔和一块块霉斑。工之侨便带着这张琴到市场出卖。
一个阔人用高价买走了,当做珍宝献给朝廷的乐官。
那些乐工们打开琴匣一看,都把头点得像鸡啄米似的,连声称赞说:“好琴,好琴,这是一张地地道道的古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皇帝只有一个,他的平天冠能坏几次呢?给老虎拔刺更是偶然中的偶然,这种碰运气的事,一辈子大概也只能遇到一回,怎么能作为谋生的手段呢?
一直砍树的年轻人
◆文/佚名
有一个年轻人到山上工作,每天到森林去砍树,非常努力地工作。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是非常努力地砍树,一直干到天黑,才肯罢休。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功,趁着年轻多拼一些。可是来了半个多月,他竟然没有一次能够赢过那些老前辈,明明他们都在休息,为什么还会输他们呢?
年轻人百思不解,以为自己不够努力,下定决心明天要更卖力才行。结果,隔天的成绩反而比前几天还差!
这个时候,有一个老前辈叫这个年轻人过去喝杯茶。
年轻人心想:“成绩那么差!哪来的时间休息啊?”便大声回答:“谢谢!我没有时间,谢谢!”
老前辈笑着摇头说:“傻小子!一直砍树,都不磨刀,成绩不好,迟早会被淘汰的,那是蛮干啊!”
原来,老前辈利用泡茶、聊天、休息的时候,也一边在磨刀,难怪他们很快地就能够把树砍倒。
提升你的技巧、能力,注意工作的方法,你才会有时间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把事情干得又快又好!
老前辈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道:“年轻人要努力,但是别忘了要记得省力,千万可别用蛮力呦!哈……”
老前辈用着他刚磨好发亮的刀斧,你呢?
关公和周仓
◆文/佚名
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关公,曾经降服了一个叫周仓的山贼做他的侍卫。周仓力大无穷,可惜生性粗心大意,不大用头脑。这一天,关公骑马,周仓步行,两人来到树阴下休息。见树下有一群蚂蚁在爬,关公便对周仓说:“周仓,你打这些蚂蚁看看。”周仓伸出拳头,用力一砸,地面凹进一块,蚂蚁却没事;再用力一砸,手痛得他哇哇大叫,蚂蚁还是若无其事。周仓眼见小小蚂蚁都打不死,急得满面通红。关公说:“看我的。”只见他伸出食指,轻轻一揉,蚂蚁一下死了好几只。周仓看得目瞪口呆,关公便对他说:“不光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还得懂得运用智慧和谋略,才能做大事、成大器。”
做事情若只靠蛮力,而不懂得运用技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想要事情做得好、有效益,就必须善用你的头脑。
三代人和火腿
◆文/佚名
切利的妈妈叫他到商店买火腿。他买完后,妈妈就问他:“切利,你为什么不叫肉贩把火腿末端切下来?”
切利奇怪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把末端切下来?”
妈妈说:“你姥姥就是这么做的,这就是理由。”
这时,切利的外婆正好来访,切利就问她:“姥姥,为什么您总是切下火腿的末端?”
外婆回答说:“我母亲也是这样,我也就跟着学。”
好奇的切利就决定拜访老外祖母,来解决这个三代的神秘之谜。
老外祖母笑了笑说:“我所以切下末端,是因为当时的红烧烤炉太小,无法烤出整只火腿的缘故。”
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多思索,勤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千万不能不云亦云,随波逐流。
有预知危险本领的老鼠
◆文/佚名
有个人养了几只老鼠,这几只老鼠是老鼠中的精品,犹如精灵一般。
这个人每天喂给老鼠美味的食物,并且精心地给它们擦洗身子,老鼠一病,他就异常担心,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老鼠跟他也非常亲密。天晴时他们在院子里愉快地玩耍,下雨天就在家里捉迷藏。他们还经常一起去旅行。他感到跟老鼠生活在一起非常快乐,但这并不是他喜欢老鼠的主要原因。他常常抚摸着老鼠的脊背,口中嘟囔:“如果没有你们,不知道我会遇到多少灾难呢。”
原来,老鼠有预知危险的本领。他正是注意利用了这一点,并且深入研究,发挥了作用。
很久以前的一天,老鼠突然都从家里逃走了,他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也就没命地在后面追。朋友们也紧紧跟着他。这时,大地震发生了。真是幸运,因为是在外面,所以他幸免于难。要是待在家里,肯定会被压在建筑物下。即使不死,也会受重伤。
还有一次,在他外出要上船的时候,老鼠在他的提袋里骚动起来,他立即收住步子,老鼠随之也安静下来。
结果,出航的船遇上了风暴,沉没在大海里。
他像这样托老鼠的福而幸免于难的事还有好几回。
他想到这些,对老鼠说:“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今后可要多多关照啊!”
他喂食给它们吃。这时,吃食的老鼠显得惶恐不安,这是危险的预兆。
“啊?将要发生什么事?是火灾,还是水灾?不管它,赶快搬家吧。”
由于事出突然,他也就顾不得价钱的贵贱,胡乱卖掉房子,匆忙搬走了。当然,受些损失也是没办法的,要是磨磨蹭蹭,碰上灾难岂不更糟!
乔迁新居后,老鼠恢复了常态。他稍事休息,就想弄清自己搬走后旧居到底发生了什么灾难。于是,他往旧居挂了电话,“喂,喂,我是以前的老住户,想打听一下……”
“什么事,忘了什么东西?”
“不是,我是想知道在我搬走后,您那里有什么变化?”
“唔,好像没什么。”
“不会的,请您仔细想一下。”
“要说嘛,就是您走后不久,住您隔壁的人也搬了,就这样。”
“是吗!新搬来的是什么人?一定是位可怕的人物。”
他热心地问着,他想,灾难这时恐怕已降临到隔壁,自己要是不搬,无疑会被卷入事变中。但是,对方的回答很让他意外:
“不,是位很和善的人。”
生活中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犯想当然的错误。
“真的吗?”
“是的,因为他非常爱猫,养了很多,所以……”
一个耸人听闻的谣传
◆文/佚名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
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
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
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
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在生活中传递信息或收集材料的时候,要对有关情况进行认真核实和仔细的分析,努力弄清真相。决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轻信流言,以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