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你坚强勤奋的励志故事(智慧背囊16本)
16799300000024

第24章 感恩生活(4)

创造自己的精彩

◆文/佚名

大多数的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托尔斯泰

你可以为这个世界增添许多的精彩,只要你愿意。在这个不景气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怕输,敢变又肯变的人又太少。

决定命运的成败,性格是个重要的关键。你的遭遇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是否成功的契机,在于你对“遭遇”的反应。

要做一个敢于颠覆自己的人,就要学习作跳跃式的思考,一天做一点点的改变,人生就会充满向光性,随时都可以重新出发,只要你愿意,那么,放心地做自己吧!

人生的风浪只是刺激,该如何主宰身体的反应,将决定你的未来和人生。活着,就是要寻找最棒的自己。我们常常会在意一些不相干的人的意见,却往往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支离破碎、无所适从。为什么不听听自己的意见呢?为什么不听听自己内心的想法呢?再蹩脚的故事,也是自己的人生路,只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创意与计划,让自己可以打心底觉得欢喜,日子就没有白过,人生也就没有白活。

当我们处于生活步调快速、大量多元的信息当中,许多人都有着不知要如何在这个失序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感觉。

人生之旅是一段自我创造的历程,我们的未来会变成怎样?或者会有如何的发展?要如何塑造自己的人生?这一切都得靠我们的智能与毅力来主导。我们希望自己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未来要走向何方,其实,有相当惊人的比例是取决于我们的意志。境遇无法决定一切,主动权操在我们的手上。

曾有人说:“死鱼是顺流而下,活鱼却要逆流而上。”一个人若没有自我的反省与要求,很难逆流而上。无论是发掘或者是创造,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要求,而自我的要求,则需要“热情”与“活力”来支撑。惟有充分做好自我的要求,才能展开自我的发现之旅。坚持逆流而上,你就不会随波逐流了,发展自己的本性,创造自己的人生,都是生命极其精彩的事。

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才可能有热情、有动力。你不妨扪心自问,现在所做的一切是真心想要做的吗?假如不是,你就必须改变心态或是改变目前的工作。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向外面看,却忘记真正该用心去探触自己内心的世界。人是感情的动物,心情自有起伏,难免有低落、消沉、沮丧的时候,不管你是为了什么事,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惟有肯定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质。我想,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从来都没有真正发掘过自己,甚至是了解自己。在人的旅程当中,我们也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拥有哪些才能和本领,也许,我们一直害怕探索自己的真正内在,害怕改变、害怕冒险,甚至,害怕看见真正的自己。

无论你是设定目标、建立信心、集中焦点、对抗内外的不一致,还是检视内心感情执著的程度,这些都是一种自我发掘、自我认识的历程。敢于颠覆自己,才能创造自己的精彩。很多人都害怕变化,“变”代表的是一种不安定、不妥协。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精彩,正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智能。你活得精彩吗?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能精彩;平凡朴实的人,依然可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别以为精彩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或者是一种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其实,精彩并不是要你干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生命的每个当下都活得充实与饱满,不用华丽来衬托,也无需虚张声势、敲锣打鼓。精彩就是一种美好素朴的本质。别说平凡的人,不能拥有精彩!勇于尝试,敢于改变,就能拥有创新的自我。改变,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改变,注定与成功无缘。创造自己生命的精彩,因为,即使是平凡的人,也一样能活得很精彩。

作品开门见山,开篇即以托尔斯泰的名言点明主题:想要创造自己的精彩,先要懂得改造自己。

后文继续将话题拓展:改造自己,取得命运的成功,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性格是关键之处。

激活奔驰的能量

◆文/佚名

成功,通常都藏在转角的后头,除非转个弯,否则,你永远不知道成功离你到底有多近。

人生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人一生最值得栽培的人就是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马,那根要让自己跑得快一点的鞭子,百分之九十九是握在自己手中的,而方向,也是由自己操纵的。仅仅知道如何达到成功,必须经历哪些过程,仍然不能得到成功的奖赏。要得到成功的奖赏,就要永远都向前走一步,事实上,一次一步并不难。每一天的努力,就像在一棵粗大的橡树干上所砍的每一刀,头几回根本看不出痕迹,每一刀本身的力量似乎不大,但是累积起来,这棵大树终究会倒下。

一个人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成功。这就好比雨滴总能把大地洗净,小小蚂蚁却能够吞吃老虎一般。我们要用砖,一次一块慢慢地盖一座自己的城堡,即使是微小的动作,只要持之以恒,必能有所成就。我们要把失败、放弃、不可能、办不到、行不通、没希望以及撤退这些负面的字眼在内心中除去。尝试每一个可以成功的机会,当我们听到别人反对的声音,就会让我们更接近成功;当我们看见别人皱眉,我们就准备对未来微笑。

有一位曾赢得世界冠军的大陆羽球选手熊国宝来台湾访问,记者照惯例问他:“你能赢得世界冠军,最感谢哪个教练的栽培?”木讷的他想了一下,坦诚地说:“如果真要感谢的话,我最该感谢的是自己的栽培。就是因为没有人看好我,我才有今天。”原来他入选国家代表队时,只是个绿叶的配角,虽然球已打得不错,却从来没有被视为是能为国争光的人选。他沉默寡言,年纪又比最出色的选手大了些,没有一点运动明星的样子,教练选了他,并不是要栽培他,而是要他陪着明星选手练球。

有许多年,他每天练球的时间都比别人长很多,因为他是好些队友的最佳练球对象。拍子线断了,他就换上一条线;鞋子破了,补一块橡胶;球衣破了,就补块布;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依然早上五点去晨跑练体力。有一年他垫档入选参加世界大赛时,第一场就遇到最强劲的队手,大家都当他是去“牺牲打”的,没有人在意他会不会打赢。没想到他竟然势如破竹地一路赢下去,甚至赢了教练心中最有希望夺冠的队友,得到了世界冠军,一战成名。没有伯乐,他一样证明自己是千里马。他的故事很令人感动,因为,他没有埋没自己的天才。

当学生的时候,我们都念过一篇有关千里马的文章,大意是这样的,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本来资质很好的千里马,也可能沦为每天做苦工、在马厩里头吃劣草、病死了也没人知道的一匹普通的马。所以,大家都因此相信,一定要有伯乐出现,看出自己的潜能,并且尽力栽培,自己的天赋才能够发扬光大。于是,有很多自认为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一直埋怨时运不济,为什么伯乐都没有出现,害自己埋没了天才。倘若,你认为自己是千里马,那么,你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己的伯乐呢?其实,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暗喻的是臣子与君主的关系,以现在来说,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人跟马也大不相同,马无法自己找到主人,而多数的成功者,却都能以一种天生敏感的嗅觉,好像蚂蚁闻到甜食的味道一样,自己走出一条大路来。

成功之后,有人要他们说出他最感谢的人,他才回顾来时的路,把对自己有恩的都记在心上、时时挂在嘴边。仔细检视起来,每位伯乐所扮演的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终相依”的角色,多半只是一个使他走向某一条路的启蒙者、一位曾经鼓励过他的恩师、一个精神支柱,甚至是一个曾经打击过他、说过重话的人。他或许曾陪伴成功的人走过一段路,但最后,终须放手。重要的是,障碍还是要自己跨越。成功的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伯乐,只是不敢完全归功于自己。千里马一样要不断练习,才能日行千里。而这奔驰的能量,是来自于心中源源不绝的热情。我们都有看轻小事情或新事物的毛病,所以,我们更要养成夸大小事情或新事物发展潜力的习惯,要对新的机会放大胸襟与视野。奖赏总是藏在终点,并非在起点。只要你激活内心奔驰的能量,最后的奖赏终究会属于你的。

成功不在咫尺天涯,通常都藏在转角的后头,除非转个弯,否则,你永远不知道它离你到底有多近。

信念——创造与毁灭的力量

◆文/佚名

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儿把命都给送了,就因为在酒吧里看不顺眼一个酒保而犯下杀人罪,目前被判终身监禁。

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跟他自己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目前也因犯了杀人罪而坐监。

另外一个儿子可不一样了,他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婚姻,养了3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

为什么同出于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会有不同的命运?在一次个别的私下访问中,问起造成他们现况的原因。

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我们经常以为一个人的成就深受环境所影响,有什么样的遭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绝不是遭遇,而得看我们对这一切是抱持什么样的信念。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对于未来也因不同的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而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怎么个想法。

于是她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期许,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她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

就在最近她还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大大有名的胡达·克鲁克斯老太太。

由上述的例子可见,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而得看他对于这一切赋予什么样的意义,也就是说他是用什么样的认知,这不仅会决定他的现在也决定他的未来。

人生到底是喜剧收场还是悲剧落幕,是丰丰富富的还是无声无息的,就全在于这个人到底抱持的是什么样的信念。

信念何以对我们的人生有这么大的影响?事实上它可算是我们人生中追求快乐、避开痛苦的引导力量。当我们人生中发生任何事情时,脑海里便自然会浮现起两个问题:一是这件事对我是快乐还是痛苦(或可说是好还是坏)?二是此刻我得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避开痛苦或得到快乐(或趋吉避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就全得看我们所持的是何种信念。

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乃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累积而学会的,它是我们生活中行动的指针,指出我们人生的方向、决定我们人生的品质。

不要小看经验,它可以让我们辨识出事物的共通性,使我们“有把握”敢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若欠缺这种把握感,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我们不敢去做了,可以说经验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让我们敢于尝试。

然而就由于经验所给予我们的把握感,也常常使我们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贝尔尼·西格尔博士以几个多重人格异常的病例为例,告诉了我信念的异能。

说来令人不可思议,当那些患者自认为是什么样的人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使他身体的生化机能作出极大的改变。

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体在研究者的眼前很快地变化成另一种新的个体,例如眼珠子的颜色变了、身上的某些记号消失了或出现某种特征,甚至于因此而有了新角色所应有的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病症。

信念有时候尚可摆脱掉药物对身体所造成的影响,就在于人们还十分相信药物的疗效时,一门关于研究人类身心互动关系的“心理神经免疫学”就证实了数个世纪以来的疑惑:信念对于治病的功效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比治疗本身还来得重要。

哈佛大学的亨利·毕其尔博士所作的广泛研究,就说明了我们别以为是药物使病体康复,其实真正得归功于病人的信念。

他这项打破传统观念的实验,是以一百个医学院学生为对象,共分为丽组,每一组各五十个人。第一组人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人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定剂,虽然是这么说,可是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却调了包而并未让学生们知道。

结果两组学生的反应都如先前所以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由此可见他们的信念压制住了身体服用药物的化学反应。

毕其尔博士因此推论,药物的功效不仅得看药性,同时还得看病人是否相信药物的药效。

大约七年前我有幸和卡真斯先生相会,不幸一个月后他便撒手与世长辞,在那次晤面中他告诉了我一则信念强烈影响我们生理反应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洛杉矶市的蒙特利公园橄榄球队员身上,当时有几位球员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经推断可能是贩卖机里的汽水出了毛病,因为这些人都是在光顾了那台贩卖机之后才发现有异样的。

随之喇叭便开始广播,警告人们注意别去买贩卖机里的饮料,因为有人病了,同时还描述发病的症状。顿时整个观众席便发生恐慌,有人开始反胃、有人昏厥,甚至于有的只是经过贩卖机而什么都没买的人都觉得不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