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关键人物的配偶可以巧妙利用外,他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也可以加以利用,以达到办事的目的。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给孩子献殷情、送好处,做父母的岂能无动于衷?加上得到好处的孩子从中说情,一些看似难办的事,亦可迎刃而解。
二战时,罗威在美国经营一家影片进出口公司,手下一名叫罗弗斯的电话专家脾气暴躁,动不动和别人争吵,连罗威也不例外。
这天,为了某一件事,罗弗斯同研制组的另一名助手争执不下。他大动肝火,又拍桌子又骂人。罗威过去劝阻也被罗弗斯大骂了一顿。正在他们闹得不可开交时,罗弗斯的小女儿走进了实验室。小女儿看见她爸爸那副怒发冲冠的样子,吓得哭了起来。罗弗斯见状,连忙停止吵架,跑过去赔着笑脸哄女儿玩。
罗威看到眼里,忽然心头一亮。他知道,要使罗弗斯改变脾气,安安心心地为公司做事,或许可以从他女儿身上找到机会。因为他对谁都不顺眼,唯有对女儿百依百顺。于是,罗威就开始谋划起来。
为了使罗弗斯过着充实的精神生活,罗威立即在公司跟前不远的地方为他租了一套非常不错的房子,好让他们父女能够生活在一起。罗弗斯知道公司的资金比较紧张,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不愿入住。
罗威说:“搬不搬家,恐怕由不得你。”
“什么?”罗弗斯提高嗓门喊,“你还要强迫我入住不成?”
“我当然不敢逼你,可你的千金安娜已经替你做主了。”罗威说:“她说你的心情不好,爱发脾气,会伤害身体的。如果她能在附近照顾你,你就不会发脾气了。所以,我只好按安娜的意思办了。”
听完这番话,罗弗斯眼里充满了泪水,他最终顺从了罗威的安排,搬进了新居。罗弗斯非常感激罗威对自己的关照,从此更加用心为公司做事。
所以,巧妙地利用“第三者”办事,有时确实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巧妙利用“第三者”,重要的是要投其所好,殷情献到“痒”处,这样才可能影响到“关键人物”。
欲擒故纵
有时,求人办事之所以难,是因为一旦把事办成了,获利的是你,而对方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大利益,因而缺少积极性。考虑到这一点,不妨给对方一定的甜头,让他成为办事的受益者,或许就容易得多。这也是“欲取之、先予之”的办事策略。
“欲取之、先予之”的办事原则是:先把自己的目的隐藏起来,不予明确;再投其所好,给点甜头,让他钻进自己的“套子”;最后再抖出“包袱”,亮明目的。此时,对方已无回绝的理由,只好乖乖就范。
1.投其所好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一个人一旦拿了他人的好处,占了他人的便宜,就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合理要求。这里有个“人情”和“面子”的问题。聪明人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往往爱使这种手段。事后,你说人家中了“糖衣炮弹”也好,“上了贼当”也好,反正你的事最终是办成了。
有位大财主新盖了一幢住宅,里面豪华气派,就是缺少了点斯文气。有人向他建议:何不把当下的大画家郑板桥的字画弄一幅,往客厅上一挂,岂不“风雅”吗?大财主一听,拍手称妙,即刻去请郑板桥。
不料,郑板桥恃才傲物,鄙视权贵,一些达官显贵想索求他的字画连门都没有,哪怕推着金山银山来也被拒之门外。这位大财主也不例外,拎着钱箱跑到郑府,名片递过去了,就是听不到“请”字,理由不是先生外出,就是不舒服,一连碰了好几个钉子。
大财主不死心,派手下四处打听郑板桥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爱好。
这天,郑板桥出来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曲子甚雅,不觉感到好奇,这附近没有听说有什么人会奏琴呀?于是,循声而去,发现琴声出自一座宅院,院门虚掩。郑板桥推门而入,眼前的情景让他大感惊讶:庭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银髻飘逸,正在拂琴而鸣。
老者见到他,立即戛然而止。郑板桥见自己坏了人爱的兴致,不好意思起来。老者却不介意,热情请他入座,两人谈诗论琴,颇为投缘。
谈兴正浓时,突然从厨房里传来一股浓烈的狗肉香味,郑板桥吸溜着鼻子,口水悄悄流了下来。这时,只见一个仆人提着一壶老酒,端来一盆狗肉送到他们面前。
郑板桥一向嗜食狗肉,听到老者一声“请”字,连客套都忘了,迫不及待地吃喝起来。
风卷残云之后,郑桥板这才意识到,连人家尊姓大名还不知道呢,就糊里糊涂地乱吃一气,现今酒饱饭足,总不能一抹嘴巴就走吧。然而,怎么答谢人家呢?留点银子吧,又太俗,对方也未必肯要。于是,他对老者说:“承蒙款待,我无以回报,请找来纸笔,我胡乱涂点东西,算作纪念吧。”
老者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说:“区区一顿酒饭,算不了什么,何必在意呢?”
郑板桥以为对方不稀罕,便说:“不是吹牛,我的字画还是可以换些银两的。”
老者这才拿出纸和笔砚。郑板桥画完,又问老者姓名。老者报了一个,郑板桥觉得耳熟,但又想不起是怎么回事,还是在落款处写上了“敬赠×××”。看到老者非常满意,这才告辞而去。
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大财主所扮。第二天,他便把这幅画裱好后挂在了新宅的客厅,引起人们的一阵喝彩之声。
2.以退为进
请别人办事,重要的还是要靠口头工夫。会办事的人,未必是能说会道的人,而是善于说话、懂得劝说技巧的人。
如何劝说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古今例证说明,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春秋时,赵国的赵太后刚一执政就遭到秦国的猛攻,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愿意援助,但要求赵国把长安君送来做人质。赵太后心疼儿子,怕有个闪失,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她以国家安危为重,答应齐国的要求,而太后却很生气地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眼看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左师触龙挺身而出,愿意去说服太后。去时,太后仍然怒气冲冲地。触龙一见,做出快步走的姿势,却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行动不便,很久没来看您了。我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今天特来看望您。”太后说:“我也行走不便,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这时,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又说:“我那贱子舒祺,排行最小,不成器。而我总还是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在黑衣侍卫队伍里凑个数,为保卫王宫出点力,我今天特意来把这个请求禀告太后。”太后说:“行,我答应您。他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他年纪还小,但我希望趁自己还没死就把他托付给您。”太后不解地问:“男人家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回答说:“并不比女人差。”太后笑道:“一般来说,妇道人家最疼爱自己的小儿子。”触龙说道:“我私下认为您老人家对女儿燕后的爱,胜过对小儿子长安君的爱。”太后道:“您错了!我对燕后远不如对长安君那般疼爱。”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哭泣,是想到她就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燕后以后,您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您都为她祈祷。您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在燕国代代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说:“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一听,若有所思,慢慢说:“好吧,就听凭您的意思安排他。”于是为长安君备好了一百乘车马,到齐国作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在这个故事里,触龙的说话方式就是“以退为进”。他知道太后已对送人质一事产生抵触情绪,还处在愤怒当中,不管是谁,如果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必然像太后所说的那样,被吐一脸唾沫。而触龙深谙说话的技巧,先和太后拉拉家常,缓解她的情绪,让好的心理防线松懈。然后,借助太后的女儿作比方,引出长安君,指出太后娇惯小儿子,实际上是害了儿子。这样,终于说服赵太后,圆满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唤起对方的同情心
求人办事,有时对方推却不办,并不是不想办,而是有实际困难,或心有所疑。在这种情况下,争取对方的同情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人是一个具有恻隐之心的动物,一旦被勾起了同情心,就会怜悯你、理解你,进而伸出他们的手来。
西班牙内战时,一个军官被俘。在即将被处死的前夜,他想了许多。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一股求生的欲望充斥了全身。他想:此时此刻,能救他出去的恐怕只有看守了。于是,他掏出仅有的半截香烟,向看守讨火。在他再三请求之下,看守总算毫无表情地掏出火柴,划着了火。当四目相对时,这位军官向士兵送上了一丝亲切的微笑。
那士兵在几秒钟的发愣后,嘴角也不太自然地向上翘了,最后竟也露出了微笑。后来两人开始交谈,谈到了各自的故乡,各自的妻子……最后,那士兵竟然真的动了感情,并悄悄放了他。
可见,同情心是可以争取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已经成名的歌手,他们常常在舞台上含着热泪诉说着他们过去的艰苦生活。诸如自幼丧父、生活艰苦或者是到处漂泊,还要赡养生病的母亲等等不幸的经历。他们的这种诉说常常能博得人们的同情,能牢牢地抓住别人的心,让别人为他的成名成家在感情上加分。
用自己的经历和身世寻求同情和理解,能在感情上引起别人的共鸣。有了这一点,求人办事就顺利得多。
1.博取同情和慈悲
求人办事,获取所求之人的同情和怜悯非常重要。一旦对方起了同情心,心理防线就不攻自破,就可能考虑你提出的要求,进而出手相助。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同情心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几乎人人都有同情弱者和怜恤受难者的仁慈之心。利用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可以温暖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的愁容和悲苦,可以使对方的感情之水产生涟漪,即便铁石心肠,也会网开一面,伸出热情之手,帮你把事情办成。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报越王杀父之仇,举兵攻打越国。双方交战于夫椒,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吴王俘获。
越王勾践为了保住性命,以求将来有机会报仇雪耻,便请求到吴国当吴王的臣下,伺候吴王。吴王夫差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留他一条性命。
到了吴国后,勾践被吴王安排住在阖阊大坟旁的一间古屋里,每天干一些喂马、扫马粪的脏活。吴王每次出去游乐,勾践都要趴在地上做马梯,让吴王踩着自己的背脊上马,再拿着马鞭走在车子前面。周围的人看到了都取笑说:“看,这是大王的马夫。”勾践听了,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脸上没有丝毫怨恨的神情。
一天,吴王夫差登上姑苏台以后,远远地就望见勾践和夫人端坐在马粪旁边,油然生出同情和怜悯之心。他对太宰伯嚭说:“在这种穷困的环境之下还能坚持,真是不容易啊!”
伯嚭说:“不仅仅是可敬,更是可怜啊!”
夫差说:“太宰所言极是,我真的有些不忍心去看了,假如他们可以改过自新的话,那么就赦免他们,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吧!”
后来,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有病,赶紧跑来问候他。正好此时吴王要大便,勾践搀扶着他大便后回来,又返回掀开马桶看了看,闻了又闻,然后转过身对着吴王磕头说:“恭喜大王,您的病已过了危险期,再过两天就好了。”吴王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勾践回答说:“我检查过大王的大便,发现大王肚子里的毒气已散发出来了。”
夫差大受感动,说:“你真的仁义啊!比儿子侍候的还好。”不久以后,夫差就送勾践回国了,才有了后来的灭吴之举。
当一个人心生同情之心,仁慈之举就会随之而来。眼泪则是赢得仁慈之举的锐利武器。
在所求的人面前,下一番功夫把自己所面临的困境说得在情在理的,令人痛惜惋惜、可悲可惜。越是给自己带来某种遗憾和痛苦的地方,就越是大加渲染。这样,对方才愿意以拯救苦难的姿态伸出手来帮助你办事,让你终生对他感恩戴德。
唐太宗年间,曹翰因罪被罚到汝州。曹翰苦思返京之策。一天,宫里派了个使者到汝州办事,曹翰哪里肯放过这个机会。他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泪对他说:“我的罪恶深重,就是死也赎不清,真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现在只想在这里认真悔过,来日有机会一定誓死报效朝廷。只是我在这里服罪,家里人口太多,缺少食物活不下去了,这里有几件东西,请您帮忙抵押一万文钱,交给我家里换点粮食,以使家里大小暂且糊口。”说到伤心之处就越发止不住眼泪。
使者回宫如实向宋太宗做了汇报。太宗拿过包袱,然后打开一看里面原来是一幅美丽的画,画题为《下江南图》,画的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任先锋攻南唐时候的情景。太宗看到此图时便想起曹翰当年的功勋,心里也是非常的难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把曹翰召回京城。曹翰打动人心的做法奏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