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好关系学,事半功倍效
16793500000029

第29章 关系创造财富(8)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决定修建洛阳宫,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劝阻,言辞激烈。唐太宗发怒,要治皇甫德参的罪,魏征连忙拿汉朝的贾谊为皇甫德参辩护,证明自古上书言辞不激烈就不能打动君主的心,唐太宗这才作罢。后来,河南、陕西一带大雨,泛滥成灾,偏在这时,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阳的正山宫,魏征听说了,赶忙上奏说:“隋朝所以很快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大修亭台楼榭,百姓不堪役使,才起义反对他。如今,现有的宫观楼台已经足够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灭亡,甚至还应该拆掉宫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码不该再修大的宫殿了。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艰难,不断地扩大宫殿建筑,追求华丽和享乐,增加百姓的劳役,那就会像隋朝一样灭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停修宫殿,把材料运到了水灾区,帮灾民建造了房屋。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公卿大臣都请求太宗登泰山封禅,只有魏征认为现在举行封禅仪式不妥。太宗对魏征说:“我希望你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难道是我的功劳不高吗?是我的德行不淳厚吗?是国家还没有平定吗?是远方的异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义吗?是吉祥尚未降临吗?是农业没有丰收吗?为什么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然是极高的,可是百姓并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虽是淳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传及全国各地;全国虽然安定,但并不能为兴办事业提供足够的资贴;远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义,但朝廷却没有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吉祥的征兆虽然出现,但法网仍然密集;虽然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但粮仓仍然空虚,这是我认为目前不封禅的原因。我不能用遥远的东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现在有个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将要治愈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马上让他扛起一石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他一定不可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乱已经不止十年,虽然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但国库尚不充实,在如此情况之下,向天地报告事业已经成功,我对如此作法持怀疑态度。”太宗听了魏征的一番话,也深感国家生产远未恢复,国库仍然空虚,如何能把如此严峻的形势告慰天地,遂将封禅泰山之事搁置了下来。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听后很吃惊,就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么?”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了以后,十分感动,他连声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送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当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下佬。”皇后非常贤德,赶忙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侮辱我。”皇后听了这话,连忙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见了,十分惊讶,问她这是在干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因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贺呢!”太宗听了,觉得很高兴。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境,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仁义行天下

金钱固然能收买人心,但却非长久之计,真正懂得驾驭下属的高手便知道“仁义”二字的力量,仁者天敌,仁义最能笼络下属的心。

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此话不假,以仁义标榜的刘备仅是靠着传统的道德力量来笼络人心,进而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刘备在这一点上显然做得非常成功。

三国时曹操率军欲取荆州,派曹仁等将领带3万兵马向新野杀来。面对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刘备听取了徐庶的计谋,接连两次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之后,曹操断定刘备定有高人辅佐,经打探得知是徐庶。

曹操便决定把徐庶揽到自己这边来,他知道徐庶为人忠孝,幼年丧父,现只有老母在堂无人侍奉,便差人将徐母骗至许昌,令徐母写信招降徐庶。

在遭徐母拒绝之后,曹操又伪造徐母手笔,写了封信送至新野,叫徐庶赶来伺候左右。

孝顺的徐庶见到信后,便哭着向刘备辞行。

正在为得到徐庶这位精通兵法的军师和知己而信心倍增的刘备,深知徐庶此去后很可能再也无缘相见,而这样一位出色谋士的离去不仅是自己事业上的损失,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

但是,他也知道拉拢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而不能做强夺的小人,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强留,反而流泪劝慰徐庶:“子母乃天性之亲,不必以备为念。”

刘备的谋士孙乾等人对刘备说:“徐庶是天下奇才,又知我军虚实,今天若放他走,必为曹操所用,不如留住他,若曹操杀其母,他必为母报仇,尽全力敌曹操。”

刘备忙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让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怎可作不仁不义之事。”

刘备备酒为徐庶饯行,二人相对而泣。

马至长亭,刘备又下马相送,刘备的这些行动,深深令徐庶感动。当即向刘备表示,此去曹营,纵使曹操相逼,也绝不为其献谋划策。

刘备又谆谆叮嘱徐庶到曹操那里以后尽心侍奉老母,勿以自己为念。

徐庶挥泪上马,同时,告诉刘备,他有一好友,住在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正好为刘备所用。

刘备高兴地请徐庶为之引荐,徐庶却说:“这位朋友生性淡泊名利,除非您本人亲自前去邀请,不然,他是不会主动求仕的,您可愿降低身份,亲往拜访?”

说罢疾驰而别。

徐庶到曹营后,老母方知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十分懊恨,并责怪他不该对伪书不加详查而信以为真,遂趁徐庶不注意,自缢于梁间。

徐庶丧母后,却始终如一地守着自己的诺言,不曾为曹操出一谋献一策。

刘备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能让关羽和徐庶这等人才“身在曹营心在汉”,凭的就是“仁义”,以钱收买人心最直接,但效果却不会很好,而以“仁义”收买,则无人能脱其掌握。

深知其中利害关系的刘备就是凭借仁义的力量,在弱肉强食的三国时代争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徐庶为他引荐的谋士诸葛亮更成了他日后最大的贵人,可见刘备以“仁义”收买徐庶的心是极其正确的。

不要忽视位卑者

人与人之间地位是有差异的。但不能说明位卑之人就无能力,古今中外小人物成大事者比比皆是。因此要重视小人物的力量,给他们提供成大事的机会,有朝一日,他们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国家。这同国君魏文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长处便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和尊敬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着车子亲自到段干木家去拜访。段干木听到文侯车马响动,赶忙翻墙跑了。魏文侯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回。以后接连几次去拜访,段干木都不肯相见。但是,段干木越是这样,魏文侯越是仰慕,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口,都要从座位上站起来,扶着马车的栏杆,伫立仰望,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