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恰到好处,办事水到渠成
16793100000066

第66章 说话巧练习,办事早成功(7)

(2)在别人说话优势面前

每个人说话都具有他自己的特色,方式、角度、特点都不尽相同,说话形式的差异表现为说话时的争奇斗艳,这就形成一个人的说话优势。比如有的口齿伶俐,有的严谨清晰,有的音色悦耳抑扬顿挫。在别人这些优势面前,有人可能会想:我能有这样的说话能力吗?我如何比得过他呀?如果听听我的发言,岂不大煞风景,让人难堪。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丢人现眼。其实这是心理上对别人说话优势放大所致,是被对方镇住了,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说话劣势与对方优势进行参照。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坚持自我,认真说话,同样会赢得别人的良好反应。

有一个年轻人说话一板一眼,虽语速缓慢,却很清晰,富有节奏感,还是很能打动人的。可他在大家面前总是说话不多,那卑怯的样子让大家大惑不解。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十分仰慕别人说话的幽默俏皮、轻松灵巧,感到自己相形见绌。他只看到了别人说话的优势,却忽视了自己的优势,由此产生卑怯心理,实在大可不必。

(3)在别人心理优势面前

说话表面看是一种嘴皮子功夫,实际上与人的思维状况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而说话能力、思维状况是稳定因素,心理活动则是变化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一个人说话水平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和说话关系,说话心理常会出现微妙变化。地位、身份、关系是影响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

比如一个领导,他在部属面前谈话就具有心理优势,说起话来,思路大开,妙语连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能力。此时我们会感佩不已,觉得对方说话水平就是高人一筹。自己未等开口,早已先泄了气,应有的水平也削了一半,只好怯懦洗耳恭听,勉强说几句也气弱语虚,缺少底气。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克服这种羞怯的心理呢?

(1)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心理调节

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同理,生理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当说话产生怯懦现象时往往难以控制,通过生理上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通过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洗涮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紧张的心理消除、缓解。有个青年在公众场合说话出现卑怯心理时,采用漱口、扭拧皮肤等独特方式缓解和转移自己的卑怯情绪,效果也很显著。一次面对几位专家,他开口发言时口舌啰嗦,他喝了几口水,狠拧了自己几下,顿时卑怯心理没了踪影。

(2)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

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做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所无法达到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比不上的。一个女孩对一个善搭腔会交友的青年羡慕不已,但她暗示自己:我会分析善演说,他比得上我吗?结果她在这个青年面前不再有卑怯心理,守住了方寸。

(3)加强对对方的认识,提高自信心

说话的卑怯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对对方评估过高引发的。过高地评价了对方,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们要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更不要神化,要还其本来面目,把他看作一个平常人。同时谈话者都是平等关系,发言时也以讲民主为宗旨,不要人为地把双方关系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位置,提高自信心,这样还谈得上卑怯心理吗?有个青年教师生性懦弱,在领导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面前常有卑怯现象。如果他能把对方看成平等的交往对象,视作自己的同事,卑怯现象当会彻底消除。

(4)克服表现欲望,注重表达效果

有时我们说话产生卑怯现象,并不是小看自己的缘故,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说话之初就想着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口才卓绝、见解精辟时,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上就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此,要培养朴实、自然的说话风格,把自己的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期望值不要太高。只要心态平稳,卑怯意识也无从谈起。有个教师参加省里的一个教研会,发言时挥洒自如,从容自若。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何以如此练达?关键是他心态平稳、正常,没有过高的期望。

(5)增强责任感,消除退却情绪

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一旦产生了卑怯现象怎么办?打退堂鼓草草收场,难免尴尬,给以后说话也带来恶性循环。此时要增强说话的责任感,以力陈己见为职责,坚持下去决不退却,怯懦心理反会得到克服。人往往就是一口气,项了下去,口舌也随之麻利起来,卑怯现象会自动克服。

应付语言伤害的3大诀窍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的伤害,尤其是要受到某些尖刻的语言伤害。一个人的脸上挨了耳光的伤害还不算重,因为肉体的疼痛过一会儿就消失了,可是,如果一个人遭受语言伤害,那么感受就不同了,将会在你的精神上产生不能忘怀的记忆。而且,肉体上的伤害,可以去叫警察判定程度,而精神的伤害则无法判定,因为这往往缺少直接伤害的有力证据。

语言的戕害难以溢于言表,它会滞留在你的心灵深处,因此你得到同情的机会微乎其微,更不易得到帮助。更糟的是,语言伤害常常很难察觉。因为语言伤害往往十分隐蔽,当你发现时,你也许会去责怪自己而不去责怪对方,这会更加痛苦。

解决语言伤害问题,的确是个难题。如果有人明显地瞪起眼睛对你说:“你是个笨蛋”,你一定知道如何去对付他;可是当有人面带讥笑地对你说:“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怎么这样不长记性呢”,对这种有伤你自尊心的话,你可能会手足无措,不太容易有应付的办法了,尤其是当你的上司说这种话时,你更会发懵。

许多人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受过任何训练。有些人曾认为,这方面的教育是通常所说的修辞问题,其实不然,光靠语言修辞远远不够。如果你从来不曾受过这方面的任何训练,更需要弥补。

对付语言伤害的应变诀窍不在于教会你去如何进攻别人,而是让你学会在自己受到攻击时,如何把对手的工具变成自己的力量,不失身份地去反击对方,要知道,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你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特别是在你运用下述方法去应付各种伤害的情况时,你会变成一个机智的人。

(1)要能防患于未然

你必须时刻能识别自己是否正处在一个遭受语言伤害的境况之中。在和某人谈话以后,你感觉到了伤害的成分,假如你把由此而产生的心情压抑的原因归咎于自己,那么你就没有感受到自己在受到伤害。因为你不懂得什么是语言伤害及其如何识别,你将是常遭到突然袭击,而且经常成为别人进行语言攻击的理想靶子。如果你在这方面得到训练,就会防患于未然。许多人往往欺软怕硬,这也是一部分人的劣根性。当他发现受害者无力反抗时,他们总是寻找那些软弱可欺的人作为发泄的对象。因此第一步你必须学会去识别语言伤害的迹象,清楚并及时地察觉到自己在遭受伤害,在伤害者还没有将恶毒的语言说出口之前,你就应该意识到并且进一步采取对策。

(2)对付要适可而止

如果你学会识别想伤害你,并了解他的“把戏”包括使用的是什么武器,其能量及技巧如何,这就好办了。但也要注意,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过大,不愉快的面部表情或是公开使用侮辱性的语言,这些常见的伤害手段,它们有时会使你误入歧途,如果你“以暴易暴”将无济于事。因此,反击应该恰如其分。你不仅要恰当地选择词汇,而且用词的程度也应讲究。对一个技巧不高的进攻者,你就不必花费更多的精力,那样既不道德又会显得你心胸狭窄。可是,对付一个高明的老手,就要使出“绝招”,不可轻敌,免得对方感到你无能可笑。也就是说,反击必须恰如其分,语言自卫应该“适可而止”。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进行过分的回击。

(3)要有绅士风度

虽然你去反击别人的伤害,但一定要保持绅士风度。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对妇女的自卫是最棘手的事情,很多人发现,在家庭纠纷中,受害者往往是比女人更高更壮的男子。毫无疑问,传统文化的巨大压力使绝大多数妇女仍受到压抑,但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变化,“阴盛阳衰”也是事实。妇女有时候也会使用不当的语言向男人发泄不满。我们一直受着这样的传统教诲:“好男不和女斗。”特别是当你的对手比你弱小,你就不应去伤害他,两阵对垒,须旗鼓相当。然而,语言伤害很难用男女性别和力量的强弱去衡量的。有时技巧性很高的伤害语言会出自妇女的嘴里。不过,高明的男人总记住自卫是一种绅士艺术。语言自卫是一种和平的方式,应当能够和平解决的时候,就不付诸武力。

放低说话的姿态

美国有位总统,在庆祝自己连任时开放白宫,与一百多小朋友亲切“会谈”。

十岁的约翰问总统,小时候哪一门功课最糟糕,是不是也挨老师的批评。总统告诉他:“我的品德课不怎么好,因为我特别爱讲话,常常干扰别人学习。老师当然要经常批评的。”

他的回答,使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后来有一位叫玛丽的女孩,她来自芝加哥的一个贫民区。她对总统说,她每天上学都很害怕,因为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害怕路上遇到坏人。

此时,总统收起笑容,严肃沉重地说:“我知道现在小朋友过的日子不是特别如意,因为有关毒品、枪支和绑架的问题政府处理的不理想——我愿意你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正义事业之中。也只有我们联合起来和坏人作斗争,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这位总统的话紧紧抓住了小朋友的心,使小朋友的心里面认为总统和他们自己是好朋友的。即使场外的大人们看到这样的对话场面,也会感到总统是一个亲切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位总统展现的不仅是亲和的说话和动作,更是人际关系中“同理心”的特质。他利用这种特质,透露给儿童他的过去和他们一样,也常被老师批评,但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会成长为有用的人。总统在认同小朋友对社会治安担心时,还鼓励小朋友参与正义事业,那样,正义者的力量会更大。

这样的谈话使小朋友发现,总统是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站在一个立场想问题。

在这段谈话中,还体现出另外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

总统在说话时坦陈自己“小时候品德不好,常挨老师批评”,其目的不仅是拉近距离,便于沟通,同时也塑造了一种在美学上称之为“缺陷美”的形象。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如果敢于承认自己人性瑕疵,他的言行将比神圣而不可高攀的人更讨人喜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一个过于高大的完善的人物容易在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压迫感,有时也会令人有一点点自卑心理。而说话者通过坦诚自己的某个小缺点或过去的某个缺点时,无形中缓解了听话者压迫感的程度。

同时,当大人物与普通人谈话时,主动表示亲和或者采用适当的低姿态会满足普通人的自尊心理需求,当然是非常受欢迎的。

上述故事中的总统对谈话对象心理的研究以及他所采取的低姿态,很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

少说“忌讳的话”

一位老翁百岁生日,亲戚、朋友都前来祝寿。酒席上,有人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人祝老人“福星高照,寿诞生辉”;有人视老人“体健身强,欢度晚年”,老翁听了乐得眉开眼笑。

然而,有一个远房外孙献上的一句贺词,险些将老翁气死。这位年轻人的贺词是:“祝老人家长命百岁。”

这个年轻人可以说是犯了语言的禁忌。他不知道,有些话是不能够随便对他人说的,比如百岁的生日,怎能是长命百岁呢?这不明摆着让人心里添堵吗?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忌讳的话常常给人带来厌恶、抵触、敏感等不适反应。有时,还会使人有一种当众被脱掉了衣服的感觉,令人非常尴尬。这里,说话者要么是无知或大意,要么是恶意刺激别人,以达到某种卑劣的目的。

社会学家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一两句当众讲出的话看似与别人无关,但往往要得罪一大片人,引起广泛的厌恶心理。

比如在公共汽车里如果一个人骂另外一个人比较难听的话,使用的是比较庸俗或者与“性”有关的字眼儿,十有八九是要有人出面干涉的。原因是广大民众有一种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社会和谐运转,大家和平共处,而风俗习惯往往是他们所信赖的无形的法规,一旦有人违反了“无形法规”,必然有破坏和谐与安宁之嫌,从而有损每一个民众的利益,自然会出现群起而攻之的现象。

平常的生活中,关于忌讳的话很多,比如:

当某人的生命结束时,在其亲友面前或者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不宜直说“死”字,可以讲归西、去世、仙逝、走了、撒手人寰、永远地睡着了。

假如医生在病人出院时,不宜和他们说“再见”。

假如见到体重超标的人,只说“富态”就可以了。

同理,瘦可以说成苗条,秃顶可以说是聪明,形容苍老可以说有内涵,形容人丑可以说长得幽默等等。

少说忌讳的话,也算是“留口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