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摆脱困境
模糊应对的妙用在于其答所不能答,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
南齐时,有个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一天,萧道成提出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萧道成傲然问王僧虔说:“你评一评,咱俩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既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略思片刻后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萧道成听了这番语义不明确的模糊话,只好一笑了之。
模糊应对就是这样,它在应对刁难时,令人捉摸不透说者话语中的真正内涵。它总是给人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印象。同时由于模糊,使得语言具有伸缩性、变通性,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可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5.挣脱纠缠
德国作曲家翰内斯·勃拉姆斯参加一个晚会。不曾想,晚会上他遭到一群女人的包围,他边礼貌地应付,边想解脱的办法。忽然他心生一计,点燃了一支粗大的雪茄。不多久,他与那群女人便被一团团淡紫色的烟雾包围了。很快,有几个女人咳嗽起来,勃拉姆斯照样泰然地抽他的雪茄。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对勃拉姆斯说:“先生,你不该在女人面前抽烟啊!”“不,我想,有天使的地方不该没有祥云!”勃拉姆斯微笑着回答。包围他的女人们只得散开去。就这样,勃拉姆斯用模糊的语言使自己从无奈的纠缠中解脱了出来。
6.留有余地
避开实质性的问题,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做出具有弹性的回答,既无懈可击,又为以后说话办事留有余地。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汉城举行,第二批中国奥运代表到达汉城时,记者纷纷问带队的李梦华:“中国能拿几块金牌?”“中国能超过朝鲜吗?”李梦华答道:“10月2日以后,你们肯定能知道。”记者又问:“中国的新华社曾预测能拿8至11枚金牌,你认为客观吗?”李梦华回答得很巧妙:“中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记者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赛场风云突变,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李梦华的模糊回答留有余地。
7.保护隐私
一次,我国一位领导人在印度总统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有位女记者问他:“您已是62岁的老人,看上去气色却异常好,您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饮食?”
这位领导回答说:“谢谢你,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生活方式生活的。”
显然,这位领导必须回答这个记者的刁难提问,但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饮食起居规律告诉对方,于是用模糊语言进行回答,保护了隐私。
8.平息争议
模糊应对,体现出急智。情急生智,往往有妙招。著名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了一粒颇有争议的“问题球”。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手球有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这个回答颇有心计,如果他直言不讳地承认是手球,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拒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人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风度,又在规则上维护了裁判的权威。
巧妙地转换话题
与人交谈,有时难免遇到一些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或一些尴尬的场面,这时就需要转换话题,摆脱不利局面。
转换话题时有两点应引起重视:一是要自然,就是指转换的话题要与原来的话题连得上,说得通。二是要及时,就是在对方话题尚未充分展开之前,就以新的话题取而代之,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离开原来的话题,将注意中心转移到新话题上去。
说话时要就场合的不同而转换话题。
1.冷场时转换话题
在说话中,或由于时间、环境的原因,或由于内容、方法的原因引不起听众兴趣,会场上出现:困倦、溜号、交头接耳,甚至开小会的不利局面。此时切不可一意孤行地讲下去,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比如由于时间的原因,听众困倦了,那就讲一个既富有寓意又紧扣主题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便可以振奋听众精神,引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如果听众有些懒散了,精神不集中了,可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调动听众的情绪,也可以用提问的办法,如“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得怎么解决呢?”促使听众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起听众的兴趣,也还可以提高声音,突然短暂地停讲或显出十分活跃的神情等等,都有助于解决问题。
2.危急时转换话题
在交谈中出现危急状态时,应立即转换话题。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身边的物品等为话题去转换,但必须做到“巧”。例如,三国时,曹操与刘备饮酒。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立时一惊,手中所持箸不觉落于地上。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将闻言失箸之态,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刘备。刘备在惊慌落箸之后,机敏地巧用天气变化,把谁是英雄的话题岔开,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险为夷。
武则天也有一则故事。武则天原名武媚娘,本是唐太宗宫里的才人,太宗对她倍加宠幸。公元694年,唐太宗因误服金石丹药,一病不起,他自己明白将不久于人世,但又舍不得才貌过人的武媚娘,于是便有让武媚娘殉葬的意思。这天太宗对武媚娘说:“你侍候寡人多年,寡人也最宠爱你。寡人想效法古代帝王的葬礼……”话没说完,太宗又咳嗽起来。聪明绝顶的武媚娘稍加思索,立刻说:“万岁,安心养神吧!臣妾明白万岁的心情。只是万岁您思虑太多,万岁是英明君主,恩德好比太阳的光芒普照人间大地。古人云:大德之人,必得长寿。万岁的龙体目前虽有小恙,很快就会康复的,我根本没想到万岁会舍下臣妾。我生与万岁共享人间富贵,死与万岁同坟共穴。臣妾现已下决心,立即去感业寺削发为尼,念经拜佛,为万岁祈祷长生不老。”听到武媚娘这么说,太宗只得应允。
武媚娘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阻止了从太宗口中说出的“殉葬”二字。金口玉言那是天命,被武媚娘当机立断、伶牙俐齿地巧妙转移了话题。终于,武媚娘得以死里逃生。
3.为达到目的转换话题
在交谈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以假乱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巧妙地转换话题。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次被项羽打败,兵败被困荥阳,处境危在旦夕。而恰在这时,刘邦的部下韩信在北线却捷报频传,攻占了齐国。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韩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他派人面见刘邦,要求封自己为齐王。刘邦一听,便怒不可遏,当着信使的面斥责道:“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韩信前来相助,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
当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急忙用脚轻轻踢了刘邦一下,附耳说道:“汉军刚刚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使其自守,否则将产生意外之变。”刘邦立即心领神会,感到前言有失,便话锋一转,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
不久,刘邦派张良作为专使,为韩信授印册封。刘邦不动声色稳住了韩信,为汉军日后十面埋伏,击败项羽做了组织准备。如果当时不转换话题,而被信使将原话带给韩信,说不定会为此事与韩信闹翻,后果将不堪设想。
4.受到嘲讽时转换话题
见风转舵,在于“察言观色”,密切注意对方在心理上、表情上、语调上的各种微妙变化,即看他们刮的是什么“风”,才能“对症下药”,调整对策,及时地、顺当地把“舵”转过来。
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席上,一个穿绸挂缎的矮胖子阴阳怪气地说:“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老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
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弃笔从商了。”
另一个绫缎裹身的瘦高个故意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亏了本?”
蒲松龄叹口气说:“大人说得不错,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有人从南洋进来一批象牙,大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用粗布。包的,我原认为,绫缎包的总会名贵些吧,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谁知带回来一看,咳!绫缎包的竟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象牙。”
权贵们听后心照不宣,个个默默无言。
根据对方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迅速改变自己说话的态度或语调,调整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话题内容或另换话题,变换表达方式,对自己的话语重新组织调整,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论辩的进程,避免陷于被动局面,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掌握主动,达到妙“口”回春的效果。
5.为争取权利转换话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审判日本战犯,除庭长之外,还有美、中、英、加、法、新、荷、印、菲等多国法官。除庭长韦伯法官(澳大利亚)的席位是不容置辩之外,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属美国法官似已定论,而庭长左手的第二把交椅属谁却各执一词。因为坐在庭长身边,不仅可随时与庭长交换意见,还表示法官所在国在审判中的地位。
这时,代表中国的法官梅先生看到,除美国之外,世界四强国还有三国,而中国名强实弱,他为了中国的地位突出起来,便率先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若论个人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而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因此,有8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他说过之后,话锋一转,幽默地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这一办法,我们不妨找个体重测量器来,然后以体重之大小排座次。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听到这儿,大家都笑了,庭长韦伯笑着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先生回答说:“若不以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座次,那还是按体重排好,这样,纵使我被置末座也心安理得,并可以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代。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调派另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替换我呀。”结果,梅先生以其口才善辩和果敢的斗争为中国赢得了第二把交椅,为祖国争了光。
梅先生这段极精彩的话,首先是他有着铁一般的逻辑,特别是前半部分,严密地论证了只有中国而不能是其他国家,在抗战胜利中的决定作用。在后半部分,他巧妙地转换话题,运用幽默的语言,提出一个有意思的建议一一按体重排座次,从反面论证了头一部分观点的正确性。
巧妙地随机应变
国外一旅馆老板测试3名男性应试者,问:“假如你无意推开房门,看见女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甲答:“说声‘对不起’然后关门退出。”无称呼,虽简洁,但不符合侍者的职业要求,而且也没使双方摆脱窘境。
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然后关门退出。”称呼准确但不合适,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说声‘对不起,先生’。然后关门退出。”
结果,丙被录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说话技巧,维护了旅客的体面,异常得体,机智,表现出一个侍者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巧妙地随机应变有以下6种方法:
1.示错法
示错法是成功说话的技巧之一。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当年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的伍磬昭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袁世凯,他说:“袁世凯生平只做了一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听者愕然,急于想知道是何事。他这才回答说这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即是他死了——绝对的死了,很合时宜的死了。”很合时宜的死了,这一妙语,使在座的人都会意地笑了。
2.谐音法
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式:
(1)谐音表态
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因为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便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无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兄弟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