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恰到好处,办事水到渠成
16793100000052

第52章 平时说话多用心,用时方能见真功(7)

幽默感该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呢?就像所有的表达一样,了解基本规则并不保证就能说出精彩的话,写出动人的文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好的表达,就是适合此时、此地、此景的话,换了别的话不行;适合此次条件的话,下次不一定行。幽默也是如此,此时幽默,彼时会索然无味。貌似平淡的平常语言,用得适宜则妙不可言。怎样幽默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呢?以下介绍几种幽默的方法。

1.大词小用法

所谓“大词小用”法,就是运用一些语义分量重、语义范围大的词语来表达某些细小的、次要的事情,通过所用词的本来意义与所述事物内涵之间的极大差异,造成一种词不符实、对比失调的关系,由此引出令人发笑的幽默来。例如:

某校一次年级老师会议上,最后一个议题是决定学生春游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老师们各持己说,意见纷纷。最后,年级组长提议利用三天时间带领全年级学生同游青城山。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共识”。

在一片笑语欢声中,某老师正色且大声地说道:“组长,疾风知劲草,国难识忠臣!我是坚决拥护您的,跟着您寸步不离。头可断,血可流,到了山上也决不把您丢!”

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面对一件极小的事情和说不上是“七品芝麻官”的年级组长,竟说出了类似****中“站队”的言词,且用上了只有对领袖才用的词语。这些“重大”的词语突然“屈尊”于这轻松、随和的语境,显得极其不谐调。然而正是这种“大”与“小”,“重”与“轻”的言、境对比的失调,才创造幽默的韵味,活跃了交际气氛。

作家冯骥才访问美国,有非常友好的华人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双方交谈得投机之时,冯骥才突然发现那孩子穿着皮鞋跳到了床单上。这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而孩子的父母竟然浑然不觉。此时,任何不满的言语或行为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怎样让孩子下床呢?

冯骥才很轻松地解决了,凭着他的阅历和应变的能力。他幽默地对孩子的母亲说:“请您把孩子带回到地球上来。”主客双方会心一笑,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在这里冯骥才只玩了个大词小用的花样,把“地板”换成了“地球”,但整个意义就大不相同了。地板是相对于墙壁、天花板、桌子、床铺而言,而地球则相对于太阳、月亮、星星等而言。“地球”这一概念,把主客双方的心灵空间融入了茫茫宇宙的背景之中。这时,孩子的鞋子和洁白的床单之间的矛盾便被孩子和地球的关系淡化了。

将一些用于庄重场合的比较严肃的语言运用于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大词小用”法的幽默技巧。

著名演员******主演的获奖小品《相亲》,就有这样的台词:“你打小归父母管,出嫁了归丈夫管,老了又归儿女管,你啥时候能给自己承包一段,自己说了算。”

还有:“儿女的信,父母看就是领导审查。”

在这里,作者把“承包”、“领导审查”这些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术语,巧妙地用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观众的笑声、掌声便证明了它的幽默与魅力。

有一作者撰文介绍著名演员葛优时说:“燕京饭店附近有一座高楼,其中一套住着一个前额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小伙子,他叫葛优。”

这里把当年用于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毛主席语录”用来形容葛优的形象,既让人想到他的高额大脑的长相,又让人联想到他的成功的喜剧表演艺术以及他大有可为的远大前程。

在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类似把男女恋爱关系的结束戏称为“断绝外交关系”,把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天上班谓之“走马上任”,甚至把患“妻管严”的丈夫对妻子的谈话戏谑为“早请示,晚汇报”等等,都属于“大词小用”法的类型。

“大词小用”法作为幽默技巧之一,随着它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交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欢乐和笑声。

2.戏谑幽默法

“戏谑幽默”法,就是带有很强的攻击性,或表面攻击性强,其实无攻击性的幽默技巧。越是对亲近的人攻击性越强,越是对疏远的人攻击性越弱。简言之,就是开的玩笑是带有机智、哲理的玩笑,目的是增加你对对方的亲切感。

所以,“戏谑幽默”法在亲朋好友之间用得最多,对于陌生人,不管多么虚幻,都是很危险的,起码给他人以不礼貌之嫌。知心朋友,由于彼此了解,心理有承受能力,他知道你对他不会有什么实际伤害,在你攻击他时,他所欣赏的是你的机智和幽默,攻击的结果自然是无伤大雅,皆大欢喜。

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

宴会一开始,张大千便首先向京剧大师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

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

大千先生笑着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指唱);我是小人,动手(指画)。”

张大千先生的幽默引得宾客为之大笑。

张大千的敬酒词开始确实攻击性很强,一下子让人无法承受,也令梅兰芳不解其意。等到大千先生一解释,大家心里猛然放松,不禁为之一笑。这正是“戏谑幽默”法的成功之处。

“此一时,彼一时。”戏谑幽默法要注意切合时宜。在某些特定场合能发挥的戏谑幽默,在其他场合效果可能就差得多。特别是对不太了解或完全陌生的人,把握时宜更显得重要。

有一个人很有幽默感。一天,他请了几位朋友到他家一聚,准备施展一下自己的专长。他临门恭候,等朋友接踵而至的时候,挨个儿问道:“你是怎么来的呀?”

第一位朋友说:“我是坐的士来的。”

“啊,货贵之至!”

第二位朋友听了,打趣道:“我是坐飞机来的!”

“啊,高超之至!”

第三位朋友眼珠一转:“我是坐火箭来的!”

“啊呀,勇敢之至!”

第四位朋友坦白地说:“我是骑自行车来的。”

“很好啊,朴素之至!”

众人齐笑。

主人的戏谑幽默是纯自我保护性的,几乎无攻击性,表现了他触景生情、即兴诙谐的才智。

3.假戏真做法

把自己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把虚情假意表达得十分真切,假戏真做,这是产生幽默的一种技巧。

诸葛亮出师的“一场假戏真做的戏”,是非常幽默的。

诸葛亮少年时和徐庶、庞统等同拜司马徽为师。三年师满,先生说:“从现在到午时三刻,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算出师了。”弟子们急得抓耳挠腮,有的呼叫:“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中来信,母病危,要速回。”庞统说:“如果让我站在庄外。我一定能想出办法,请先生允许我到庄外走走。”这些都没有得到先生的同意,午时三刻就要到了,诸葛亮一脸怒气摔摔打打地直奔堂上,指着先生的鼻子怒叫道:“你这先生太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一席话把先生气得浑身颤抖,喝道:“快把这小畜生赶走!”诸葛亮却拗着不走,徐庶、庞统好歹才把他拉了出去。可一出庄,诸葛亮就大笑起来,捡起一根柴棒,跑回庄,跑在先生面前说:“方才为了考试,不得已冲撞恩师,弟子愿受罚!”说着送上柴棒。先生这才转怒为喜:拉起他说:“你可以出师了。”

为了完成考题,诸葛亮活灵活现地表演了对先生的愤恨情绪,激怒司马徽,将他逐出庄,这场假戏真做的戏真是绝妙!显示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

“假戏真做”法就是将计就计,在对方的圈套外再设一圈套,接着演戏要顺敌意,诱使对方上钩,这样才能以谬制谬,以恶还恶。

明朝初年,某地有一知府姓曹,自称是三国曹操的后代。一日曹知府在看戏,正逢演《捉放曹》。扮演者姓赵名生,演技高超,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淋漓尽致。曹知府见到自己的祖先被侮辱,不禁大怒,当即派公差捉赵生进府,要治他的罪。公差去抓赵生时,赵生不知其故,公差以实情相告。赵生听后,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进了县府。

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大胆刁民,见本府为何不跪!”

赵生瞪眼反问:“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莅临,为何不下拜作礼?”

曹知府气得脸色发青:“你,你,谁认你是丞相?你是唱戏假扮的。”

赵生冷笑一声:“哼!大人既然知道我是假扮者,为什么还要派人将我抓来治罪呢?”

曹知府张口结舌,无话以答,只得将赵生放了。

假戏要真做。戏是假的,但反击是真的。因此,不但要演得像,诱使对方上当,而且要演得真,更要演得好,才有好的效果。

假戏真做,演的是假戏,但如果演得不真不像、不好,那么就失去幽默的效果了。

4.反语幽默法

“反语幽默”法就是用相反的词语表达本意,使反语和本意之间形成交叉。“反语幽默”法的技巧在于以反语语义的相互对立为前提,依靠具体语言环境的正反两种语义的联系,把相对立的双重意义辅以其他手段,如语言符号和语调等衬出,使对方由字面的含义悟及其反面的本意,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反语幽默”法是造成含蓄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简言之,就是故意说反语,或正语反说,或反语正说。

实际上人们常爱说反语,如到朋友家参加聚会,你发现朋友的夫人越来越胖了。你如有幽默感的话,一定会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对方会嗔怪地笑起来。

“反语幽默”法一般有一定的攻击性。如果有针对性,要注意分寸,主要看对方与你的关系是否经得住刺激。此外还得考虑场合和其他条件。有时同样一句话在一种场合下可以讲,在另一种场合下就不能讲,对同样一个人在他心平气和时能讲的,在他心境很差时就不能讲。

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境和环境的性质,同时把握自己说话的分寸,是有幽默感的人的重要修养。如果在这一点上粗心大意,那就不但幽默不起来,而且可能冒犯了对方的自尊心,弄僵关系。

可见,“反语幽默”法在幽默对象面前,一定要考虑其复杂性。

《镀金时代》是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杰作。它彻底揭露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当记者在小说发表之后采访他时,他答记者问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养的。”此话一经发表,各地报刊杂志争相刊出,使美国国会议员暴怒,说他是人身攻击,正因不知那些议员是狗****养的,便人人自危。所以群起鼓噪,坚决要马克·吐温澄清事实并公开道歉,否则将以中伤罪起诉,求得法律手段保护。几天后,在《纽约时报》上,马克·吐温刊登了一则致联邦议员的“道歉启示”:“目前鄙人在酒会上答记者问时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养的。’”

这段“道歉启示”,只在原话上加上一个“不”字,前边说“有些是”,惟其未指出是谁,因此人人自危;后改成“有些不是”,议员们都认为自己不是狗……于是,那些吵吵闹闹的议员们不再过问此事。

马克·吐温以他自己超人的智慧平息了这场风波;以反语的手法,使本来对他怀有敌意的人们谅解了他。这就是反语幽默法的魅力所在。

5.借语作桥法

“借语作桥”法是指交谈中,一方从另一方的话语中抓住一个词语,以此为过渡的桥梁,并用它组织成自己的一句对方不愿听的话,反击对方。

作为过渡桥梁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两头相通,且要契合自然,一头与本来的话头相通,另一头与所要引出的意思相通,并以天衣无缝为上。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邻居的图书室浏览书籍,发现有一本书很吸引人。他问邻居是否可以借阅。

邻居说:“欢迎你随时来读,只要你在这里看。你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个房子。”

几个星期后,这位邻居来访马克·吐温,向他借用锄草机。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但是按我的规矩,你得在这栋房子里使用它。”

马克·吐温的幽默感表现在借用对方的语词表述了与对方意愿相背的意思。

“借语作桥”法的难处,不是寻找两头契合的词语,而是从对方的话头中看中一个词语,把它抽出来,这个词语要便于组成你自己的语句。这好像是小学生做造句练习,不过比小学生的造句练习多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造出来的句子意思不得与对方的愿望一致或相似,只能与对方的愿望相反或相错。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欠下的医药费他却无法付清。最后医生登门催讨。

医生:“你要知道,你是欠了我一条命的,我希望有价报偿。”

“这个明白。”萨维奇说:“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生命来偿还。”说罢,他给医生递过去两卷本《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这比向对方表示拒绝或恳求缓期付款要有趣得多。其方法并不复杂,不过是接过对方的词语(生命),然后以歪解,把“生命”变成“一生”。显然,二者在内涵上并不一致,但在概念上能挂上钩就成。

“借语作桥”法的功能很多,不一定都用之于斗智性的戏谑,也可用于一般性的调笑。其特点是抓住对方话头中的一个词语,构成一个无任何攻击性的句子。

“借语作桥”在于接过话头以后,还要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敢于往脱离现实的地方想,往荒唐的、虚幻的地方想。千万别死心眼、傻乎乎,越是敢于和善于“胡说八道”,越是逗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