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名言、谚语拒绝,可避免伤害他人
拒绝别人是一门学问,我们可利用伟大人物或知名人士所说的嘉言、名句,如此更具权威性。
某位杰出的演员兼剧作家,他创造了所谓“对白写实”的戏剧,建立了其在戏剧上的崇高地位。不但在演艺上有杰出的成就,在待人处事的态度上也深获好评。
听说曾经有位企业家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因此对他说:“像你如此能干,为何不从事其他行业,偏走影剧这条路?”我还记得当时他这样回答:“非常感激您的好意,但自古有句话说:演员无论演得多差,也不会危害社会;演员演得再好,也不会对社会有所助益。因此没有心理负担,也就轻松多了。”看到这里,不禁让我们非常钦佩这位剧作家的口才,他以古人的话,代替了自己的意念,使说出的话更具权威性,对方也不再继续希望他转业了。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意念直接说出,或是不经思考,立刻回绝他人,不是产生误会,就是疏远彼此间的感情。此时,我们可用诸如“拿破仑曾说……”“孔子曾说……”之类的名言,女口同脆皮糖;衣般,将我们的心思意念裹住,不但代替了我们想说的话,也可避免锋芒毕露。
虽是如此,但万一情况紧急,一时无法想起适当的名言,也不用紧张,只要我们稍稍施点技术,耍耍噱头,甚至可以假托某一知名人物,借题发挥:“……说真的,这是法国XX人所说的……”如此,也不失为一个方法。
假装是自己的疏忽,自然地掩饰对方的错误
拜访朋友,在友人家中,主人端出一杯茶。当你正想饮用时,突然发现杯里有一根头发,你会怎么办?
大家一定知道,绝不可当面告诉主人:“这茶杯里有头发,请换杯新的。”因为这样一来,不但会使主人难堪,也显示我们没有教养,不懂得做客的礼节。
但究竟应如何做才能不失礼呢?这时,我们不妨打个圆场,将主人无意的过失,伪装成自己的过失。怎么说呢?比如:我们可以说:“对不起!我的头发不慎掉进杯子里了!是否能为我换一杯?唉,年纪大了,总是容易掉头发。”也许,当主人接过茶杯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不慎,然而,却不会使他下不了台。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王妃,看见新雇的女仆将清汤弄浊了,一般大臣、仆婢心想,王妃一定气愤极了,然而却出乎意料,这位王妃不但没有责备女仆,反而和颜悦色地说:“唉呀!我真糊涂,忘了提醒你,煮清汤要把锅盖盖好!”乍听之下,似乎是王妃的疏忽,没有事先交待清楚,以致清汤成为浊汤。却因此掩饰了女仆的失误,使女仆深深地敬佩王妃。
因此,不论是普通百姓,或是上司主管,甚或贵为王公卿相,都不宜当面指责别人的不是。为了提醒他人的过失,有时可以委曲自己,把一切归咎于自己身上,自然掩饰了对方的错误,同时消除了彼此尴尬的气氛。
牺牲自己,维护彼此之间的感情
“祸从口出”这是指一个人若在言语上不加留心,往往遭致无穷的祸患,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败”也就是这个道理。但只要是人,难免有疏忽的时候,一旦说了不该说的话,该如何挽回呢?
曾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位大文豪,在一次讲学时,对一位学生说:“上课时,不应把手放在口袋内。”话说出了,才发现那位学生少了只手,使得这位文豪颇为困窘,为了缓和僵硬的气氛,这位一代文豪只好这样说:“你们看看我,像我这样脑筋空空,志大才疏的人,尚且在此尽力为你们讲课,你不妨也尽力将无手的那只衣袖拿出来吧!”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有一个年轻人在一次联谊会中说道:“听说现在的女孩子,择偶的条件是:对方必须不是长子,身高须在170厘米以上……”正说得起劲的时候,发现在场有位朋友,身高尚不及160厘米,听了刚才的一席话,情绪非常低沉,他想,此时任何的抱歉,都无法平衡他内心的沮丧。于是那位年轻人立刻又说:“你们不用担心,像我这样一无是处的人,都能娶到贤惠的妻子,更何况是你们……”
看了上面两个趣谈,我们可以发现,一旦不慎说错了话,伤及他人,为了挽回情势,有时就必须牺牲自己。如一代文豪为了不使学生心灵感到自卑,而说了“像我这样脑筋空空的……”的话;年轻人为了弥补自己言语的缺疏,也说了“像我这样一无是处……”的话。他们这样以自己为牺牲品,只有一目的——那就是为了维护人们彼此的情感。
与其正面严格禁止,不如从反面鼓励
说也奇怪,人常常有一种潜在的反抗意识,有时你说:“不要做。”对方愈是要做;你说:“不要看。”他愈是想看。
就以目前的交通秩序来说吧!虽然政府一再规定:骑摩托车要戴安全帽,不可抢越平交道……但是违规事件仍屡见不鲜,这些皆是人类的反抗心所造成的。
以前有位名导演,眼见演艺圈内弥漫着萎靡不振的风气,想方设法加以改善,于是他利用人性所具的反叛性,以“反面的鼓励”的手法,改善影剧圈内的不良风尚。
记得有一次,这位导演说:“你们演员闹花边新闻,这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偶尔闹闹丑闻也是情非得已,但既然同样是随便闹闹,又为何不闹得高尚些呢?”
我们知道,丑闻终究是低俗的,即使加了油,添了醋,仍谈不上高尚与否。既无法使之高尚,当然就必须谨言慎行,以免破坏自己美好的形象。听说许多演员在听了导演的一番话后,果真洁身自爱,不再随便制造花边新闻了。
从这里可知,若想防止不良习惯或风俗,因为人性的反抗心,与其正面严格禁止,不如从反面稍微“蛊惑”,自然能使人知难而退。
先接受他人意见,再委婉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性情,特殊的兴趣,与不同的生活态度,因此在与人沟通上,常常会产生观念上的冲突。所以如何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不否定他人的见解,实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课题。
曾经有位青年,一天,与心中憧憬已久的女子相约看电影,电影的剧情及演员的演技皆令女孩子十分欣赏,但就在这个时候,年轻人却不解风情地说:“好没趣的电影!”惹得女孩儿只好说:“我们彼此似乎志趣不投。”两人也就不欢而散了。
大部分的读者一定会为这青年感到惋惜——倘若他能在说话前事先询问女孩儿:“你觉得如何?”征得她的意见,就不会自说白话,一以自己为中心;更不致破坏原有甜蜜的气氛。
也许有人会问:“如此一来,岂不是在谄媚逢迎?”但其实不然。所谓“谄媚逢迎”,乃是一味地迎合他人,对于别人的意见不加可否,说东就东,说西是西,毫无主见。而我们的态度却不是这样。
当我们的意见和观念与他人相左时,首先,在态度上,应先给予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也要表明我们已接受了他的观点。而后再委婉地述说自己的意念,这样就可和谐地交换彼此的意见。
比如,当对方表达了他的观念,而我们无法赞同时,我们可说:“不错,你的看法细密周到,极富法律精神……但我认为……”不但能表现自己风度,又能坚持自己立场。凡此种种,皆是我们立身处世所不可忽视的地方。
把别人所自卑的“缺点”说成“优点”
人非十全十美,难免有些小缺点。一旦发现行为上有缺点,只要能立刻改正,就能日趋完美。但有些缺点,并不是改正就能消除,比如天生肢体方面的缺陷或心智上的障碍等,这些无法矫正的缺陷,只有仰赖旁人的协助了。
C小姐在年轻时代,总觉得自己的腿不够标致,烦恼极了,且常常向母亲抱怨:“为何将我生得如此难看?”聪明的母亲为了安慰她,总是说:“虽然你认为自己的两条腿不好看,但我却认为那是你最美的地方;你以坚实稳定的步伐,脚踏实地的往前迈进,远胜过那些华而不实、好高骛远的人。”因母亲的一番话,她不但不再自卑,且增强了自信心。
记得在一次舞蹈表演中,c小姐穿着一套轻盈秀丽的芭蕾舞装,因为她对自己满怀信心,整支舞曲由她跳来,显得格外的活泼而柔美,一再得观众的好评,大家称赞道:“你看!她的一双腿多么灵活,多么美妙啊!”
我想,这都是她母亲的功劳,要不是母亲的一席话,哪有今日的成就?如果当初因为自卑,没有自信心,在舞台上畏首畏尾、惶恐不已、错误百出,今日所得到的可能就是满堂的嘘声了。
若在我们的周围,也有朋友因为某方面的缺陷而沮丧自卑时,不妨告诉他们:“在你认为是缺点,但我认为那正是你的优点……”或说:“不要担心惶恐,这正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以正面积极的鼓励来消除他的自卑感,建立自信心,为自己塑造新的形象:
欲安慰人,可交换立场使自己成为被安慰者
安慰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容易流于无病呻吟,对遭遇不幸的人来说,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使人更加悲痛。怎样做才能减轻遭遇不幸的人的痛苦呢?
有个人正值日正当中之际,突然接到公司上级主管的派令,要把他调到乡间服务。对此人来说,必是十分难过,有被打入冷宫之感。这样一来,任何言语的安慰,对他都成为心理上的负担。邻座的同事F君看到这情况。便对他说:“要不是因为你,我哪有今日的成就,现在你要走了,今后我该怎么办呢?”
这人原本是眉头深锁,郁郁寡欢。听了F君的话为了安慰F君,立刻收起悲伤的心情,对他说:“不!你已能独当一面了,公司派我到乡间,是为了拓展业务,今后希望你能好好地发挥所长……”由于F君的机智,无形中缓和了沉闷的气氛。
当别人遇到困难和不幸时,我们多半是以幸运者的态度安慰别人;若是我们试着换个角度,使自己成为被安慰的对象,如同F君的方法一样,使对方奋发振作,也不失为安慰人的一个好方法。
不慎出丑时,不妨扮成丑角,自娱娱人
有一次,我到医院探望一位刚生产的朋友,那是间二人式的病房。邻床也躺着一位刚生产不久的美国女孩,身旁还有位60多岁的妇女陪伴,我想大概是那女孩的母亲。
当我和朋友正谈得起劲时,突然间,传来一阵空气爆破的响声,使我们不由得转身,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时,郧位美国老妇人正不停地拍打她的臀部,且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吵到你们了!”不禁使我们哄堂大笑。
还记得有一年,妻子要到国外巡回表演,这是她第一次搭乘飞机。有一个喜欢捉弄别人的同事告诉她:“上了飞机,别忘了拿降落伞!”妻子信以为真,一上飞机便向空中小姐要降落伞,惹得全机的人捧腹大笑。她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己上当了,于是将错就错,连忙唱了几句,别人还以为她在做“空中预演”呢!
当众出丑,虽然不免有些尴尬,但若能巧妙地施点小技,加上一些诙谐的演技,使自己成为一名甘草人物,就可转尴尬为轻松,替自己找了台阶。所以,万一我们不慎出丑,也不必急忙找个地洞往下钻,不妨当个临时演员,扮个丑角,自娱也娱人。
以“确认地址”法,设法得知对方名字
“芳名依旧”是目前在日本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是由L先生谱曲,K先生作词。据说K先生是因一次事件而产生灵感,于是写了这首歌的歌词。
有一天,K先生接到一位女子的电话:“老K先生,您好!好久不见!是我,您还记得吗?以前您不是常到天王星夜总会的吗?”听完了这女子所说的话,K先生真是满头雾水,不知对方究竟是谁,只好应付一下,说:“是你啊!最近好吗?”渐渐地,听出了对方的声音,总觉得此人非常熟悉,可是怎么想也记不起对方的名字。这时从电话听筒里传来那女子的声音:“我现在已换了个工作,目前在XX酒店上班。”K先生听了这话,认为是探问对方姓名的好机会,于是又问:“你在XX酒店的名字是什么?”不料这名女子却回答:“芳名依旧。”使得K先生默然以对,哑口无言。至此,K先生才明了,原来想探知对方姓名是如此的困难,心中感触良多,而写了“芳名依旧”这首歌。
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当我们走在街上,迎面而来的人频频向我们招手。细看之下;只觉这人十分面善,然而,往往一时想不起此人的姓名。基于礼节。又不能不理睬,只好互相寒暄几句,但分手后仍不知对方究竟是谁。
遇到了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办呢?通常我们在说话时,总是尽量避免直言直语,然而在这时,直接的请问对方,却比较容易唤起我们的记忆。我们可以这样说:“请问尊姓大名?”当然,对方听了这话必定不悦地说:“我是×××,难道您忘了吗?”此时,便是考验一个人的反应,是否灵敏机智的时候了,因此我们可以巧妙地说:“我怎么会忘了呢?我只是想确定一下,否则,万一把您的名字,说错了,岂不是失礼了!”我想这样一来,对方也不再见怪了。
如果认为这种直接的询问,仍不妥当,我们也可利用随身的记事本来解危。此时,我们可以拿出记事本并向对方说:“为了联络方便,是否可将您的住址、电话号码写下。”如此,对方便会详细的记下他的姓名、住址以及电话号码,而我们可,以因此得知他的名字,那么就不会发生使人尴尬脸红的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