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伟人传记丛书:隋炀大帝杨广
16780600000072

第72章 雁门遇险(2)

驿卒送来急奏,河东一带又新起了几拨盗贼。王须拔在上俗郡聚众为寇,自称漫天王,立国号为燕;李子通在淮南郡举起楚王大旗,自立国号为吴……这些贼人也跟其他草寇一样,占山为王,劫掠烧杀,抗粮抗租,无恶不为。地方官员纷纷奏请皇上,火速派兵剿杀。

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自二征高丽以后,盗寇蜂起,祸患不断。东西南北四方无处不有匪乱。朝廷频频出兵,勇武将帅也都纷纷领旨奔赴匪乱各处,率兵围剿,却没有一处彻底平息。旧病未除,又生新患,朝中将帅匮乏,眼下的难题就是,派谁去河东领兵灭匪?

杨广召几位近臣议了半晌,最终还是纳言苏威提了一个人选:

“陛下,弘化太守李渊可以担当此任。”杨广沉吟片刻,转向宇文述问道:“宇文卿,你说呢?”宇文述眨眨眼,回味着皇上的语气,不那么严厉,不像断然反驳,便大着胆子回答:“臣以为,李渊可以。”杨广问宇文述,自然有一番用意。安伽陀说的谶语,只有他和宇文述知遭。诛杀李敏一族,也是宇文述的主意。尽管杨广知道李敏等人罪不该死,但是谶语既出,就总得找到应谶之人。既然姓李,小名又是洪儿,遭杀便是天意了。应谶者已除,又帮着宇文述翦灭了仇家,这事就当过去。至于李渊,杨广原也将他划归应谶之列,但只是怀疑而已。经过一段时间的监视,并未发觉异常。李渊告病在家,一天到晚除了喝酒无所事事,也就放心了。再说,总归是姨表兄弟,不至于无中生有要他的命。不过这事总得借个梯子下楼,现在苏威推荐了李渊,宇文述也表示同意,也正合了杨广的心思。还有一层,宇文述既然不反对起用李渊,那他就不会、也不敢把谶语牵涉李渊的事抖落出去。

于是,杨广说道:“既然众卿都以为李渊可以,朕也没有什么说的了。”他指指虞世基,接着说,“虞卿即刻拟诏,命李渊为河东抚慰使,率兵马五万出河东扫荡贼寇,不得延误!”

不知不觉到了八月,杨广在汾阳宫已经住了三个月。越住下去,他的心绪越是烦乱。本想着始毕可汗定会来跪拜朝见,可是三个月了,不但没见到始毕可汗的影子,连一封表示忠心的信也没有送来。对上国天子的莫大藐视,让杨广龙颜大怒,更坚定了他即刻出塞北巡的决心,一定要杀一杀突厥这个刁蛮小族的锐气。

偏巧在这时候,边城楼烦太守派人送来急报,说始毕可汗纠集部众为寇,大有奔袭汾阳宫之势,请皇上速速驾返并州,以防不测。

杨广听虞世基读完奏报,虽然气得脸色铁青,却还是哈哈大笑,说:

“朕为大隋天子,驰骋沙场,身经百战,岂能被一个小小的突厥吓倒。若没见此报,朕倒可以起驾返回。如今有了这份奏报,朕非出塞外不可了!传朕旨意,各部将士迅速备好粮草,两天后由此起程,随驾北上!”

虞世基翻了翻历书,两天后正是八月初五。八月初八,也就是杨广车驾浩浩荡荡从汾阳宫出发的三天之后,队伍正在行进当中,忽有一名突厥士卒骑着快马迎面直闯过来,说有紧急军情面奏大隋皇帝。

前卫军士将他带到杨广驾前,他从怀中掏出一封信双手过顶送给皇上。杨广接过来看,是义成公主写来的密信。当他把信读完,脸面已成了灰黄的土色。原来义成公主在信中说,始毕可汗招募调集了三十多万骑兵,拉开一个弧形大阵,正迎面朝大隋皇上的队伍袭来!

到底是义成公主啊?虽然已做了突厥人妻,但毕竟是隋室宗女,血脉同缘。这封密书送得太及时了!这消息非同小可。杨广这才恍悟,自己太小看始毕可汗了。他没料到小小突厥竟能纠集几十万兵马,而此时自己身边的将士不足十万。他深知突厥人的骁勇剽悍,力量悬殊,一旦交锋,必然败多胜少。

举目四望,现时立足的地方已属塞外,大漠茫茫,无险可据,杨广心中陡地一阵颤栗。

这时,宇文述凑上前来,低声说:“陛下,突厥人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个个善骑,何况敌众我寡,不能跟他在这荒漠上交手。臣以为,应当即刻调头回撤,据守雁门关,然后再作打算。”“嗯。”杨广很不情愿地答应着,“即便是权宜之计,也只能这样了。”雁门城是雁门郡的郡治所在,雁门郡辖四十一城。

因雁门城是并州向北出塞的最后一座关防,又是郡治,地理位置举足重轻,故称雁门关。

杨广及随驾出巡的十万人马刚刚涌入雁门,关锁城防,突厥骑兵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将雁门围得水泄不通。

雁门城池不大,虽然是边塞关城,却因承平日久,疏于修筑,城防也不很牢固。城中储粮有限,隋军进驻之后,连城中官民共有十五万人,存粮只够食用二十天左右。如今突厥大兵压境,形势已经非常险恶。突厥人来势凶猛,雁门郡四十一城,已被突厥攻陷三十九座城池,仅剩雁门、崞县两座。崞县在雁门以南不足百里,守军极弱,自守尚且不保,更没有力量北援雁门。而且,如果雁门一开,崞县将不攻自破。

始毕可汗虽是突厥首领,但也通晓兵贵神速、速战速决的用兵韬略。围城第二天,便率众从四面急攻雁门。雁门城墙原本还算得上高峻,但因年久失修,在突厥人的猛烈攻势面前就显得有点脆弱了。一天当中,城垣曾有多处频频告急,幸亏守城将士奋力抵御才转危为安。

杨广下令士卒拆除城中民宅,将大批砖瓦木料运上城头加固防御。随后,他在众多禁卫军士的护卫下登上城墙,巡查战况。

遥望城外,杨广大吃一惊。满山遍野全是突厥军队的营帐,一眼望不到尽头。城池近处,突厥人攻城的声势撼天动地,一浪高过一浪。无数骑兵像黑压压的蚂蚁,张弓搭箭嗷嗷地嚎叫着扑向城下,箭矢如骤雨似地射向城头,不时有躲避不及的隋军士兵中箭倒下,发出声声惨叫。士兵们有的忙着搬运砖石加固城头,有的则或背或抬,将伤亡的弟兄弄到城下,乱糟糟的一团,说只有招架之功绝不为过。身处此情此境,杨广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突然,只听“嗖”的一声,杨广觉得额前掠过一缕阴风,他不自觉地抬手去挡,手臂在头顶上方触到一根硬邦邦的东西,仰头一看,不由自主地“啊呀”一声,惊得身边禁卫手脚发抖。原来是城下射来的一支箭,穿透皇上的御盖,钉在上面颤悠悠地晃动着。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如果这支箭低下二寸来,就会正中杨广咽喉。

杨广面如黄蜡,再也顾不得看突厥入攻城,被禁卫搀扶着,哆哆嗦嗦走下了城墙,乘銮驾飞也似地窜回御营。踉踉跄跄地进门,一下跌坐在椅子上,就抱头失声大哭起来。

此时此刻,大业皇帝真的大惊大惧了,从晋王到天子,这是他有生以来从未经受过的惊惧。当年塞外出巡,亲驾启民可汗牙帐的傲气霸气荡然无存,甚至连真龙天子的庄严仪容也全然不见了。

由号啕而呜咽,由呜咽而抽泣,皇上的哀痛惊动得随驾近臣纷纷赶来,宇文述、苏威、虞世基、樊子盖,一个个束手侍立,面面相觑,默默无语,不知道该劝、该哄,还是该由皇上哭天抹泪地伤心下去好。

这样持续了差不多半个时辰,皇上渐渐止住了哭泣。大臣们借机行事,见缝插针地异口同声叫道:

“陛下!”杨广抬起头,擦干泪水,红红的眼看着几位属臣,哀哀地问:“怎么办?”大臣们呆呆地站着,屋里一片沉寂。城外突厥人攻城的呼啸声隐约传来。

“说呀,到底该怎么办?难道就在此坐以待毙不成!”杨广怒吼起来。

见龙颜大怒,几位大臣扑通、扑通跪在了地上。宇文述说:“陛下,臣愿率五千铁骑,杀开一条血路,护驾冲出重围!”

杨广双眸一亮,问:“这办法,能行?”“臣以为不可!”纳言苏威接过来说,“陛下,就眼下情势看,只有固城防守,我们尚有优势可言。而跃马纵骑原本就是突厥人的长处。陛下即使冲出雁门,必然会被突厥骑兵围追于旷野之上,凶吉难料。上国天子,绝不可冒险轻动!”

民部尚书樊子盖也说:“陛下绝不可侥俸突围,一旦发生不测将后悔莫及。眼下只有坚守雁门,尽力挫败突厥人攻城锐气。再者,突厥用的是突袭之策,想必他粮秣不会太多,之所以攻势凶猛,就是想速战速决。鉴于此,我们更不应主动出击,要以静制动,与他相持,等待援兵。”

“援兵?援兵从哪里来?”杨广反问。

苏威说:“陛下,援兵有两路,一路即谓内援。陛下应选派一名干练机敏之人,带陛下诏书潜出雁门,敕令各地方守官招募兵勇,驰援雁门。另一路或可称外援。陛下,按突厥习俗,可贺敦可以参与军机大事。义成公主是始毕可汗的可贺敦,虽远嫁外夷,但毕竟是我隋室宗女,从她派使者急送突厥偷袭密报来看,她还是心系朝廷的。现在那位送信的使者还在城中,陛下可书信一封,让他星夜奔驰,赶回去送给义成公主,陈说利害,让义成公主设法叫始毕可汗撤兵。”

杨广静静地听着,时而颔首,时而支颐若有所思,面容上渐渐的有了一些自信。

这时,虞世基也插言奏道:“陛下,战之能胜,全靠军中士气。常言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陛下当再登城慰抚,立下勋格重赏有功将士,以此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必然人人奋力杀敌,雁门之险何愁不可以解脱?”

要在往日,如有大臣这样喋喋不休地劝谏,杨广早就会大光其火了。他不止一次宣称“朕从来就不喜欢听人劝谏”,而文武百官无一不知皇上的脾气。但是今天绝非以往了,危难之际,皇上慌乱得没有了主意和威风,只有求计于臣卿,几位属臣也趁机大胆进言了。

杨广决意固守城池,不去冒险突围。他在几位近臣的陪伴下又一次登临城头,慰抚将士。他又站到了突厥箭镞射穿御盖的地方,这就为皇上的慰抚之举平添了几分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味道,守城将士群情激奋,杨广振臂高呼:

“诸位将士,突厥小贼貌似强悍,不过是外强中干,只能逞凶于一时。你们要坚守城池,全力抗贼。朕决意同大家一道誓与雁门共存亡!如果得以保全,朕绝不埋没诸位将士之勋劳。守城有功者,无官皆直接授以六品,赐帛百段;有官者都将依次升迁!”

守城将士山呼万岁,士气陡涨,纷纷表示奋力杀敌,决一死战!

这天深夜,两个人影沿绳索悄悄溜下城墙,然后一南一北,分头钻进了深深的夜幕之中。往北的,是去给义成公主送御书的突厥使者;向南的,是一名禁军校尉,怀揣皇上的诏令,召集援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