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16779500000079

第79章 宗教篇(1)

佛教为什么要分“大乘”、“小乘”?

最初的佛教并无小乘、大乘之分。只不过后来在内部崛起的一股新势力觉得自己有别于,甚至高于别人,就自命为“大乘”(为“菩萨道”),贬别人为“小乘”(声闻乘、缘觉乘之总称)。简单一点说,“小乘”意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基以达小果之教法;“大乘”佛教认为小乘的教法只注重使自己觉悟和解脱,最终也只能修成“罗汉”,而大乘佛教则不但注重自己的觉悟,还能由此度尽一切众生,最后修行果报也是最高的“佛陀”。

二者的不同之处还有,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大乘认为“人法两空”;小乘认释迦牟尼为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尊释迦牟尼为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陀。

我们所熟知的《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也都是大乘佛教的经典。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包括藏传佛教),也主要属大乘佛教。

当然,现在学术界的大乘、小乘只是沿用了他们的称呼,并无褒贬意。

佛家的“三宝”是哪三样呢?

“三宝”是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的佛、法、僧,又作三尊。其中“佛”指觉悟了人生真相,并教导他人的佛祖释迦牟尼,或泛指修成正果的一切诸佛;“法”指佛所说之法;“僧”指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此三者在佛家看来,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具体说来,“佛宝”包括佛身、佛德,前者说的是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后者说的是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法宝包括:一、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二、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三、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稳快乐,所以为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值得一说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讲到,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所以惠能传授的“三皈依”,准确点来说,就不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即自性三宝。

为何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分别是佛宝、法宝、僧宝。那么“三宝殿”

自然是指“佛法僧”之地。佛宝殿就是“大雄宝殿”;法宝殿是大名鼎鼎的“藏经阁”;僧宝殿即是“禅房”。

“无事不登三宝殿”最初是针对僧众们说的。由于“三宝殿”都是庄严肃穆的场所,僧众们没有事时,是不能随便到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去的,即便是自家的禅房,也是用来打坐清修的。后来佛教广为传播,这一规定就演化成俗语了。

大千世界是指什么?

“世界”是时、空的集合,其中的“世”是时间流变,“界”是空间边线。按照佛经的说法,在大海中,以须弥山为中心,四方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庐洲),这些由一日月所照的范围为一世界。

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共有三“千”(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地球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娑婆”意为“堪忍”。娑婆世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由释迦牟尼,也即大日如来教化。佛陀要教化世人,以“大千世界”为单位。而现在多用“大千世界”来形容人世间的纷繁复杂。佛家的“唯心”与哲学的“唯心”是一回事吗?哲学说“唯心”,是指“唯心主义”。佛家讲“唯心”,是说“三界唯心”。

佛家中的“三界”指的是欲界(具有****、****、****、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远离欲界的淫、食二欲,却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无色界(只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此三界的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都属迷界,是众生生死轮回之趣,一般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可这三界怎么就“唯心”了呢?三界中所有现象皆由一心识(唯识宗认为是阿赖耶识)之所变现,此外无别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诸法,实是妄想心(阿赖耶识中的“执藏”,即末那识的执著)所变现。妄想心对应的是清净心,即如来藏,即佛性。

当然,这里的“心”就像老子的“道”一样,属“强为之名”的东西。佛家讲空,也讲“空空”,即把“空”也给空掉,而这里的“心”也是这样的。也正是因为佛教要“空空”的这点,佛家的“唯心”是出世间法,哲学的“唯心”是世间法。后者是前者要破的对象之一。

佛家的“十二因缘”指什么?

因缘实际上是两字两个意思:因,引发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

佛教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产生万事万物的道理,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没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的道理。如果以烦恼为因(内在原因),以业为缘(外部条件),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

“十二因缘”是具体讲“缘起”,即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其中“十二”即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人(胎儿长成眼、耳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而生的苦乐等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因果报应是怎么回事?

“因果报应”这一习语来自佛家。简单说来,“因果”就是原因与结果,即因果律。其中“因”又称作“因缘”,分为“六因”(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十因”(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摄受因、生起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四缘”(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果”又称为“果报”,一般分为“五果”(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佛教因果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即任何思想或行为,都会导致相应的后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之业因,亦不会得相应之结果。因果可分为世间之因果、出世间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且依四谛而言,苦、集为世间、迷界之因果。灭、道是出世间、悟界之因果。在时间上,因果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空间上,则除无为法(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比如说涅槃)之外,一切事物皆受因果律支配。佛、菩萨亦然。

所以佛也只能是证得因果报应的人,即有因必有果,只不过佛种的是善因,结的是善果。

什么是“六道轮回”?

佛家讲“因果报应”,靠的就是今生来世的轮回转变来支撑。你上一世种的各样因结成你这一世的各种果报,这一世的因会在你的来生得到报偿。怎么报偿呢?六道轮回!

“六道”之中有三善道、三恶道。前者有天道(天人,相当于通俗所谓“神”一词)、阿修罗道(富有战斗力的神)和人道。后者有畜生道、恶鬼道(鬼道,贪邪却永不得满足)、地狱道(受苦之牢狱)。

你作恶便会有恶道相逼,你行善便有善道相报。所以我们平常就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如来”是谁?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凌霄殿时,玉帝狂喊了一声:

“快去请如来佛祖!”如来佛祖是个佛不错,但为什么叫如来?为何不叫如去呢?

事实上,“如来”还就是能叫“如去”,只不过含义不同而已。

“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真理之义。“如来”就是“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艾”,“如去”就是“乘真如(绝对真理)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

还有一点要说明,“佛”这个词本身就是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所以“如来佛祖”是一个同语反复。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如来”并不仅仅指释迦牟尼佛。因为“如来”和“佛”一样,是一切佛的通称;而佛有十种称号,“如来”只是其中之一。另外九种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就是“如来十号”。其中,“佛世尊”又可分为“佛”、“世尊”。

“菩萨”是什么人?

我们回忆一下《西游记》中的菩萨:手持净瓶的南海观世音菩萨、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坐着白象的普贤菩萨、骑着谛听的地藏王菩萨。

西方佛国中的“四大菩萨”,他们在职称上仅次于“佛陀”。我们知道“佛陀”是佛家的智者,是老师的老师。那菩萨是干嘛的呢?

佛陀既然是老师,那菩萨就只能是徒弟了。只不过这种徒弟比罗汉之类的更加向道(不但自觉,更是觉他)。“菩萨”(术语为“菩提萨埵”)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所以有时候人们会只根据这“一心求道化众”的含义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重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

我们最熟悉的菩萨肯定是观世音菩萨(意思是“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前往拯救”),他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菩萨”虽说有大慈与大悲二心,但是并非都是慈眉善目的主儿。文殊菩萨就是勇猛无畏类型的菩萨,曾为了方便讲道,持剑逼害于佛。当然,这是人家由“大智”生出来的“大勇”。我们对禅宗的“呵佛骂祖”都有点冒冷汗,何谈剑指佛祖以行道?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

观音菩萨据说本来是男身,但是嫁过人。当然了,他是化成女身出嫁的,意在点醒世人不要贪恋女色。这就牵涉到“化身”的概念。

在佛家故事中,佛或菩萨为了方便度化众生,就变化出各类众生的形象。这些形象就是他(她)们的化身,即三身(法身:普遍的真理;报身:发愿成佛时完满之身;化身:应现于世间的身体)之一。法身永远不灭,但缺乏人格性;化身具人格性,然而却无常变迁;而统合此二者的理想的佛身,就是报身。西方极乐净土的阿弥陀佛就是报身佛。

“四大金刚”都是谁?

“四大金刚”是佛家“四大天王”的一种俗称,四大天王是佛家二十渚天中的四位天神,职责是守护须弥山周围四大部洲的平安,故又称“护世四天王”。

具体说来:东方持国天王(“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持琵琶,守护东胜身洲。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的意思是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持宝剑,守护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广目”的意思是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民众),持赤龙,守护西牛货洲。北方多闻天王(“多闻”的意思是精通佛法,以福、德播于四方),持宝伞,守护北俱庐洲。

后来。民间把这四位护世天王称为“风调雨顺”,其中增长天王持剑代表“风”、持国天王持琵琶代表“调”、多闻天王持伞代表“雨”、广目天王持龙代表“顺”。风调雨顺四天王又以北方多闻天王地位最尊。

“十八罗汉”都是些什么人?

先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降龙、伏虎罗汉都是什么出身?简单一点说,他们两个的出身都不算太正规,是编外人员。因为十八罗汉中的另外十六位都是佛经上明确记载,受过佛祖册封和嘱咐的。这两位则是我们世人补充进去的。

那佛祖册封的十六位罗汉都干些什么呢?他们永驻世间、护持正法。“永驻世间”的意思就是不入涅槃;并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别看十八罗汉很是深入人心,但恐怕你对这十六位正统的罗汉一个也说不上来。不信吗?看看他们的名字吧,分别是:宾度罗跋哕惰阇尊者(旧称宾头卢颇罗堕誓)、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哕怙罗尊者(旧称罗云)、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

这十六位名字不为人知的正统罗汉各驻一方,护得一方僧俗平安喜乐。

鸠摩罗什是何许人?

鸠摩罗什(344~413),此为梵语Kumfirajiva 音译,意译汉语为“童寿”。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