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16779500000062

第62章 日用篇(4)

“房”和“屋”有什么不同?

房,古代宫室****人居住的房间,位于堂之后,室之两侧。在室之东者为东房,室之西者为西房,又叫右房。东房、西房都有门与堂相通,东房后部还有阶通往后庭。后来,住宅内凡是居室皆可称房,而这与上古的房专指东房、西房不同。

屋,本义是幄,后来“屋”指房屋,另造“幄”字。屋,从尸,从至。尸与房屋有关,至表示来到。屋即人来到这里居住之意。因此,房屋一般指上有屋顶,周围有墙,能防风避雨,御寒保温,供人们在其中生活和储藏物资,并具有固定基础的居住场所。

何谓“门当户对”?

门指古代宫室的双扇大门,户指其内部堂、室、房之间的单扇门。文献中的户,一般是指室的户,即室户。

《礼记·礼器》中“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即指室户。布局上,室户偏东,堂、室之间的牖即窗偏西,分别位于堂的两侧,左右对称。因此,门户是指正门、入口。

此外,“门当户对”也与“门户”有些渊源。“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门当原本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祟;户对则是指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砖雕,由于这种木雕或砖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用木头雕刻的户对位于门楣上方,一般为短圆柱形,每根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而用砖雕刻而成的户对则位于门楣两侧,上面大多刻有以瑞兽珍禽为主题的图案。

根据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又因为门当、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所以,门当户对逐渐演变成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

“登堂入室”中的“堂”和“室”分别指建筑物的哪个部分?

堂,古代宫室的主要部分之一,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的前部中央,坐北朝南。堂前没有门,而有两根楹柱;堂的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分别叫东序、西序;堂的东西两侧是东堂(东厢)、东夹和西堂(西厢)、西夹;堂的后部有墙,把堂与室、房隔开,室、房有户(即门)与堂相通。由于当时宫室是坐落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两个阶,东面的为东阶,西面的为西阶。堂用于举行典礼、接见宾客和日常生活起居,而不用于寝卧。堂上的座位,以朝南为尊,所以有所谓“南面”(坐北朝南)之说。

室,古代宫室****人居住寝卧的房间,位于堂之后,有户与堂相通,同时,室与堂之间有牖(即窗)。室内的四个角落,称为隅,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为坐北向南,再次为坐南向北,最次为坐东向西。由于室在堂后,要入室必须先登堂,“登堂入室”由此得来。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后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为什么常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非常贫困?

壁,即墙壁。古人建房造墙,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是用砖,而是筑土成墙,即“版筑”。我国很早就采用版筑技术。《孟子·告子下》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殷代国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为人筑墙,为武丁访得,举以为相。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我国战国时期发明了砖,但直到秦汉,砖是用来砌筑墓室和铺地面的,不用于造房。用砖来砌墙造房是比较后来的事,而且应用范围有限,一般百姓民居仍用版筑技术建造。直到今天,有的地区仍然使用这种办法筑墙。故此,“家徒四壁”就是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就有:“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古代大门上的“铺首”是做什么用的?

铺首是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铸成兽首衔环之状。以金为之,称金铺;以银为之,称银铺;以铜为之,称铜铺。其形制,有冶蠡状者,有冶兽吻者,有冶蟾状者,盖取其善守济;又有冶龟蛇状及虎形者,以用其镇凶辟邪。铺首的造型多种多样,既有非常简单形状的,也有异常繁复逼真的凶猛奇兽的头部形状的。小的铺首直径只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要有几十厘米。它们既能当做门拉手及敲门物件,起着实际作用,又能起到装饰、美化大门门面的艺术效果。

兽首衔环在商周铜饰上早已有之。它是兽面纹样的一种,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用于镶嵌在门上的装饰,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它起源于史前人们对兽类的崇拜。汉代寺庙多装饰铺首,以作驱妖辟邪。后民间门扉上应用很广,目的是避祸求福,祈求神灵像兽类敢于搏斗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

普通人家的铺首多为熟铁打制,大多数为圆形、六角形,边缘打制出花卉、草木、卷云形花边图案,配以圆圈状的门环或菱形、令箭形、树叶形门坠,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王子王孙、达官显贵、富甲豪绅家大门上的铺首大致相同,但是在尺寸上要大了许多,气派了许多。帝王家皇宫大门上的铺首在尺寸、用料、工艺制作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铺首的实用价值已经退为其次,而主要是为了彰显皇家君临天下的气势,铺首的尺寸最大不说,用料是铜制鎏金,光耀夺目,造型多为圆形,穹隆凸起部錾出狮子、老虎、螭、龟、蛇等猛兽、毒虫的头像,怒目圆瞪,龇牙咧嘴,为皇家把守大门。

古代屏风有哪些样式?

屏风最初产生于西周,汉代开始普及,大都比较实用,多用来作临时隔断,或作遮蔽之用。到了明清时期,屏风不仅是实用家具,更是室内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屏风主要有带座屏风、曲屏风、插屏和挂屏几种形式。带座屏风,又叫硬屏风,因屏风之脚插入底座而得名,扇数多为单数,以一、三、五居多,中间一扇较大,两厢扇数对称,扇间用走马销相衔,边饰站牙,顶置屏帽。独扇的带座屏风,往往是大木雕屏风,木雕艺人习惯称它为“落地屏风”,传统上往往都是双面透空雕,很少只有雕一面的。

曲屏风是一种可折叠的屏风,也叫软屏风。它与硬屏风不同的是不用底座,且都由双数组成。最少两扇或四扇,最多可达数十扇。有以硬木做框的,也有木框包锦的,包锦木框木质都较轻;屏心也和带座屏风不同,通常用帛地或纸地刺绣或彩画各种山水、花卉、人物、鸟兽等。一般说来,带座屏风较重,曲屏风较轻。在陈设上,带座屏风多陈设在居室正中的主要位置,而且相对固定。曲屏风则不然,在宫廷中,这种屏风多设在各宫正殿明间,屏前设宝座、条案、香筒、宫扇等物。这样借后面的屏风挡住人们的视线,更突出了屏风前的陈设,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有大有小,差异很大。大者高3米有余,小者只有20厘米,大者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插屏的高度。插屏和多扇座屏的作用相差不多,主要是用来挡风和遮蔽,在室内又有装饰作用。

清初出现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屏,八扇一组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这种陈设形式,雍正、乾隆两朝更是风行一时,在宫廷中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几乎处处可见。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主要用于遮蔽和作临时隔断,大多是接地而设,而挂屏则已脱离实用家具的范畴,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陈设品。

“床”、“榻”有什么不同?

我国床榻出现得很早,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zé)床,吕望作榻。当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西汉后期,又现了“榻”这个名称,是专指坐具的。西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说:“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榻与床的功能相似,区别是床较高较宽,周围有围栏,可施帐幔;榻则较低较窄,无围栏,不施帐幔而可置屏风。此外,榻又特指宾客留宿的床,“下榻”即来源于此。

六朝以后的床榻,开始打破了传统形制,出现了高足坐卧具。此时的床榻,形体都较宽大。唐宋时期的床榻大多无围子,所以又有“四面床”的说法,使用这种无围栏的床榻,一般须使用凭几或直几作为辅助家具。辽、金、元时期,三面或四面围栏床榻开始出现,做工及用材都较前代更好。到了明代,这种床榻已盛行,其结构更加合理,装饰手法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如罗汉床,它的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最简单的用三块整木板做成,围栏两端做出阶梯形软圆角,既朴实又典雅。

清代床榻在康熙以前大体保留了明代的风格和特点,乾隆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清代风格。其特点是用材厚重、装饰华丽,以致走向繁缛奢靡,造作俗气。

“桌”、“案”有何不同?

习惯上,桌形结体一般不包括案,而案形结体不仅包括案,也包括同样类型的桌子。但是,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质的区别,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为桌。除了形制上的区别,桌与案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区别,即案的等级比桌高。如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而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

案类家具主要包括食案和书案。食案是古代进送食物的托盘,或作长方形、四矮足,或作圆形、三矮足,可以放置在地上。《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里所说之案即为食案。书案是一种长条形的矮桌子,两端有宽足向内曲成弧形,供读书写字和办公之用。

“筵席”就是指酒席吗?

筵、席,都是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宴饮等活动时所坐的以莞、蒲等编织而成的用具。古人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较大的一层称筵,筵上面较小的称席,人就坐在席上。《周礼·春官·宗伯》:“司几筵:下士二人。”郑玄注:“铺陈日筵,藉之曰席。”贾公彦疏:“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礼记·乐记》:

“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此后,筵席一词逐渐由宴饮的坐具演变为酒席的专称。由祭祀、礼仪、习俗等活动而兴起的宴饮聚会,大多都要设酒席。中国宴饮历史及历代经典、正史、野史、笔记、诗赋多有古代筵席以酒为中心的记载和描述。以酒为中心安排的筵席菜肴、点心、饭粥、果品、饮料,其组合对质量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宴饮的对象、筵席档次与种类不同,其菜点质量、数量、烹调水平也有明显差异。

“胡床”是床吗?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原为中国古代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认为是从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转变。胡床的结构是前后两腿交叉,交结点做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栲栳圈儿。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又称交椅。明清两代通常把带靠背椅圈的称交椅,不带椅圈的称“交杌”,也称“马扎儿”。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它们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交椅遂成为身份的象征,所以我国有“第一把交椅”代表首领的说法。但是,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

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睡觉的床。例如,李白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在门外的小马扎上,感月思乡。如果是睡在室内的床上,且不说古代的窗户小且不能透光,就是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讲不通。

“太师椅”与太师有关系吗?

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太师椅是在圈椅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而圈椅的基础又是交椅。交椅的椅圈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就坐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做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