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16779500000022

第22章 子篇(5)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出自《荀子·大略》。妖:邪佞之人。意思是:做臣子的嘴上说的尽是好的,而实际做的却全是坏事,这种人就是国家的妖孽。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做臣子的嘴上能讲出治国的道理,又能身体力行,这才是国家之宝。说明最可贵的臣子既能立言义能力行。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出自《荀子·君道》。次:爵位的高低,意思是:根据一个人的品德高低而排定其爵位的高低,根据其能力的大小来授予其相应的官职。

【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出自《荀子·君道》。达:畅通。义:原则。意思是:公正的道路畅通了,徇私舞弊的门就被堵塞了;为公的原则明确了,私人的贪图就停止了。用来告诫执政者应提倡为公以抵制私情的泛滥。

【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出自《荀子·王霸》。与:同盟的国家。意思是:既然两国已经缔结了盟约,就算看到了成败,也不能欺骗结盟的国家。

【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出自《荀子·王制》。杂:混杂。意思是:贤人与不贤的人不相互混杂在一起,有才能的英杰就会到来;是与非不颠倒混杂,国家就会安定。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出自《荀子·大略》。捐:丢弃,舍弃。意思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去做,这是亡国亡身的道路。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出自《荀子·王制》。意思是:没有德行操守的人不能使之成为尊贵之人;没有才能的人不能使其为官。说明不能重用那些没有德行没有才华的人。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出自《荀子·王制》。次:停留,不待次,就是不稍耽搁。罢:同“疲”,软弱无能,须:片刻。意思是:对于有德有才之人,应当立即提拔;对于无德无才的人,则应当立即罢免。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出自《荀子·修身》。非:批评。当:恰当。是:肯定。意思是:对我的过错批评的正确的,是我的老师;对我的优点给予恰当的肯定的,是我的朋友;而阿谀奉承我的,则是害我的人。

【刑当罪则威,不当则侮】出自《荀子·君子》。当:相当。侮:与前面的“威”相反,丧失威严。意思是:执刑的轻重与所犯的罪相当,刑罚就有威严;执刑的轻重与所犯的罪不相当,刑罚就会丧失威严。

【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出自《荀子·王霸》。陈:说明,句中意为“颁布”。意思是:一旦政令已经下达,虽然看到了胜败得失,也不可不讲信用而欺骗百姓。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出自《荀子·天论》。本:指农业。意思是:加强农业,并节约开支,那么即使是天灾也无法让国家贫困了。

【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出自《荀子·王制》。屈:穷尽,枯竭。意思是:要想使国家的各项物资都够用,就要发展经济,让国家的财物富足。

【务本节用财无极】出自《荀子·成相》。意思是:增加生产,创造财富,同时节约开销,这样财富就能极大地积累起来,丰富无比。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出自《荀子·富国》。臧:藏,储存。意思是:使国家富足的办法就是要节约开销,让人民富裕起来,并且善于将剩余的财货储存起来。

【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出自《荀子·修身》。折:亏。阅:卖。意思是:精明的商人不会因为亏了本就不再做生意。

【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如其所从出】出自《荀子·议兵》。悠暗:神秘莫测。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能够神出鬼没,让敌人无法知道其行踪。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出自《荀子·荣辱》。乐易:欢乐,平易。忧险:忧虑,担忧。意思是:乐观泰然的人总是容易长寿,而多愁多虑的人往往短命。说明人的情绪对健康有很大影响,人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知:通“智”,智慧。意思是:说话说的得当,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不该说话的时候能沉默,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出自《荀子·非相》。相:观察,相形,即观察人的外表。意思是:要了解一个人,观察他的外表不如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思想不如看看他的实际行为。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出自《荀子·修身》。是是:前一个“是”为动词,肯定的意思;后一个“是”为名词,意为正确的事物。非非、非是、是非:用法同前。意思是: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这叫智慧;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这叫愚钝。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出自《荀子·劝学》。蓬:蓬蒿。涅:污泥。意思是:蓬蒿长在麻田中,不用扶助,自然挺直;白沙混在污泥之中,会与污泥一样成为黑色。说明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意思是:不为虚名所诱惑,不为诽谤所吓倒。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出自《荀子·不苟》。庸:平常的。意思是:日常的言论一定要守信用,日常的行为一定要谨慎。

【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出自《荀子·性恶》。辩:智慧。意思是:人即使再怎样本质好,再怎样聪慧,也还要向老师学习,选择有品行的朋友来相互帮助。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出自《荀子·儒效》。法:法度。意思是:能够有老师、有法度是人最为宝贵的事情;没有老师、没有法度是人最为不幸的事情。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持:主张。意思是:他所持的观点有根据,所说的话有道理。后泛指立论有据,言论有理。也作“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出自《荀子·劝学》。假:借用,凭借。绝:横渡。意思是:凭借着船就可以渡过江河,并不是依靠能游泳。用来比喻拥有知识就拥有了力量。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出自《荀子·荣辱》。意思是:赠人以美好的言辞,比布帛更能温暖别人;而用恶语伤人比用矛戟刺人伤得还要深。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略贵者之权势,不利便辟者之辞】出自《荀子·正名》。治:装饰。略:能“赂”。意思是:(君子)不因众人的诽谤和赞誉就改变自己的意志,不迷惑旁观者的耳目,不去讨好有权势的人,不听身边人的讨好之辞。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出自《荀子·非十二子》。让:谦让。意思是: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能之日能之,不能日不能,行之至也】出自《荀子·子道》。意思是:能做就说能做,不能做就说不能做,这才是行为的标准。强调做事应实事求是,老老实实。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阴而不形】出自《荀子·劝学》。隐:藏而不显,意思是:声音再小,也不会不被人听到;行动再隐秘,也总会被人知道。说明人应当谨言慎行。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出自《荀子·劝学》。游:交游。意思是: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交游一定选择可靠的人,这样是为了防止自己走上邪路,为了接近中正之道。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人刚一生下来时,哭声都是一样,但长大后却有了不同习俗,这是因为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跬步:半步。意思是:没有半步半步的积累,就无法行走千里的路程;不将细小的溪流汇聚,就不能汇聚成广阔的江海。比喻学习在于积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荀子·劝学》。深溪:深谷。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远;不看到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么深厚。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不断地追求,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然后才能有所成就;不断地积累,然后才能有所提高;不断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圣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劝学》。锲:刻。镂:雕刻。意思是:如果刻了几下就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恬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劝学》。冥冥:专心致志,不见他物。昭昭:明白,融会贯通。惛恬:义同“冥冥”,专心致志。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意思是:没有专心致志的思想,就不能达到融会贯通;不能潜心刻苦地钻研,就不会取得显赫的业绩。

【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出自《荀子·强国》。不胜:不如。时:季。意思是:做事按月计算不如按日计算,按季计算不如按月计算,按年计算又不如按季计算。意在警戒人们要珍惜时间。

【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出自《荀子·宥坐》。垤:小土堆。意思是:即使成绩如土堆一样小,只要能努力进取,我便赞许他;即使成绩如丘陵一样大,如果止步不前,我也不赞赏他。说明做事贵在每天都取得进步,而不是看取得了多大的成绩。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出自《荀子·解蔽》。曲:局部,偏见。暗:糊涂,不明白。大理:全面的正确的道理。意思是:人的通病往往都是被局部的现象所蒙蔽,而看不清全面的正确的道理。警戒人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出自《荀子·正名》。稽:考察,根据。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言论,没有见过的做法,没有听过的计谋,君子都应该谨慎对待。这句话原是荀子针对宋钎和墨子的言论而表达自己“名实观”所说的话,后人多根据字面意义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新奇的东西以警惕上当受骗。

【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出自《荀子·修身》。六骥:用六匹好马拉的车。意思是: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即使用六匹马的好车也无法到达目的地。比喻做事要专心。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出自《荀子·劝学》。假:凭借。舆:车。利足:指能走。意思是:驾车的人,并不是他自身善于行走,但却能到达很远的地方。比喻人如果能够借助外力,就能做很多难以做到的事情。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

《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到日本,18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军队的士气可以被瓦解,将帅的雄心也可以被挫伤。说明战争中要善于攻心。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征战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不能不仔细考虑。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不轻视敌人,贸然进攻,并且集中兵力,掌握好敌情,选拔好人才就可以取胜了。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善于统兵打仗的人,总是会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的军队松懈下来、快收兵的时候再去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令:教育,教导。意思是:用道德道义来教育士兵,用军法军纪来统一军队,这样的军队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同:干预。意思是:君主不了解军队内部的事务,却要干预军队的行政事务,军士就会迷惑不解,无所适从。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史记》中也作:“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意思是:将军队置于必死的境地,然后才能奋起抵抗,夺得生路。说明处于危险的境地,反而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