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无数事实和许多专家的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
只要我们有了永不满足的精神,才敢于向“不可能完成”的事进行挑战的精神,这是获得成功的基础。
像大海一样永不满足的人敢于向“不可能”的事情挑战,就会由此而产生无穷的创造力。那种不敢向高难度的事情挑战,是为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他的创造力也会因此而被埋没。
大海的永不满足,就是其汇集了江、河、湖的水,而不断地充实自己,永不停息。这就是海永远年轻,永不消失的奥秘。
如果我们永不满足,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用理想鞭策自己吧!像大海一样献出奇珍异宝,就能托起万吨巨轮!
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大海塑造出的是坚韧的灵魂。柏拉图曾经说过:“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好比长途赛跑,最费力的并不是开始的第一步,而是迈向终点的最后一步。而要迈向终点,没有毅力是不行的。毅力就是恒心的体现。一个没有毅力的人,是不能成大器的。融入大海的河流是晟具有韧性的。三峦叠嶂、峰回路转,沟壑纵横。前面有9900座山,就有99000个弯。柔弱的水碰撞山岩,韧性冲开出路。大海的涛声也许依然久远,天边也许依然是苍茫的地平线。唯有东去的信念不可遏制。即使筋疲力尽,淡然消失,身后也留下一泓清泉,一片绿意。崇山峻岭,坎坷跌宕,披沙沥金,一往无前。在百尺悬崖,万丈峭壁,每一步跨越都是壮烈的。以瀑布、水等形式,直立于田地间。只要一次挺立躯干,水,纯化自己也亮丽山川,这都源于她的韧性。
一个有成就的人,谁不是具有坚强意志与毅力的人呢?大凡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执著一念的人。开普勒研究苯环的结构形状,久久不能得出结果。后来,他在梦中得到了答案。你看,他的毅力多强,竟能在梦中也念念不忘自己的任务,众所周知的居里夫人,从几百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铀来。没有毅力,怎么能做得到呢?马克思写《资本论》,40年如一日,以致在大英博物馆里,他曾经坐过的座位下,留下两个深深的脚印。如果他没有毅力,怎么能做到这等地步呢?
方向确定了,那么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恒心与毅力的有无了。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目的,时时刻刻总结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我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为人类作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的同时,还为我们人类留下了重要的启迪。
爱因斯坦在成年之前,曾被一串串难听的绰号穷追不舍,人们都认为他愚钝不堪。然而当他长大后发现了相对论,成为世界级伟人时,人们又将他的成功归结于他有一颗绝顶聪明的头脑,以至于在他死后,人们不惜将他身首异处,把他的头脑留在世间保护起来进行各种研究。研究来研究去,也研究不出个结果。倒是爱因斯坦自己早就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说出了成功的真谛:“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爱因斯坦所说的成功真谛不仅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并且已经得到了科学研究的充分证明。
人与人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的力量,即所向无敌的决心,一个目标一旦确立,那么,不在奋斗中死亡,就在奋斗中成功。具备了这种品质,你就能做成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的任何事情。否则,不管你具有怎样的才华,不管你身处怎样的环境,不管你拥有怎样的机遇,你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
有没有毅力是决定人生半途而废或实现理想的分水岭。成功的人都一定有毅力,绝不半途而废。当他们设定某个目标时,一定会贯彻始终,不达目的绝不轻言放弃。这种毅力来自于坚强的意志力,他们的人生格言就是:“为了实现理想,绝不放弃!”
没错,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倒霉的时候,都在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诸事不顺,做什么都不对,好像全世界都合起来和你作对……但这也正是你发挥意志力迎接打击,强迫自己往前冲的时候。
很多成功者都有过失去机会、丢掉饭碗,甚至被爱侣抛弃的时候,但正是因为有过这么多波折,他们的毅力与意志才会像钢铁般坚强,他们咬着牙走下去,靠的就是一种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走过人生最难过的关隘,最终攀到了人生的高峰。
杰西卡·萨维奇是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主持人,因表现出色而被誉为“全国广播公司的黄金女郎”。
当年她在广播公司是从地位很低的杂工做起的,当时在办公室里,别人想喝咖啡或是需要什么东西,都由她去取。她走上知名人士的路是漫长,她必须设法渡过许许多多难关。她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是这样想的:“如果必须去干艰难的事,我就冲上前去,因为我不能够后退。我曾经灰过心,但是,每当我感到泄气的时候就想:‘我别无选择,唯有继续努力,如果我退缩的话,是无路可走的。既然选上这一行,就要干得像个样子,如果我倒下去,没有人会拉我。我不能回到家里对家人说‘照顾照顾我吧’,也不能对丈夫说‘帮帮我的忙吧’!所以必须坚持下去。”
杰西卡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除了成功之外,别无选择。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谁都难免有跌落谷底的时候,经历一次失败,不代表一个人会满盘皆输。自己要是被失败打倒,就会觉得放弃是最简单的做法。但自己如果放弃了,成功就会永远与你失之交臂,没有挑战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每当遇到失败的时候,万万不可一蹶不振,而是应该以更坚强的毅力重返战场,放弃只是方便的脱身之道,它不是成功的路径。有一句名言:“如果没有你可以倒下的地方,你就不会摔跟头。”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有成就的人在生活中都是这样的——不肯后退。
人生中,什么都可以失去,但坚强的毅力绝不可以丢弃。一旦失去了毅力,一个人就真的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了。
像大海一样坚韧吧!大海的韧性是万物中其他东西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水滴石穿”就是对大海中的水滴的韧性最好的写照。只要我们有了大海的这种韧性,也能“水滴石穿”,困难和挫折就会在我们面前倒下。
能“纳”的通通拿来
一个成功者,往往是一个善“纳”者,他们往往能够巧借他人之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我们拓展人生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我们成功的捷径。
居下流方能纳百川,纳百川才能成江海。大海能“纳”能“容”,这是大海最可贵的品质。清澈的水,浑浊的水,污垢的水,肮脏的水,还有石块和泥浆……大海都一概不拒,她可以永无休止地接纳着一切。我常常突发奇想,大海能装得下这么多东西吗?大海能被装满吗?当然不能。因为大海的胸怀是博大的,永远也装不满,能容纳所能容纳的一切。
大海能“纳”一切。如果我们也像大海一样能“纳”,那么成功之路就会大大缩短。
能“纳”实际是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纳”就是要善于抓住不同的人的特点,投其所好,赢得别人的支持,建成自己事业的真正大厦,也就是我们常说“借”。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愈演愈烈,要想在竞争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善“纳”者。只要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要纳进来,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我们就要像大海那样,能纳百川。当然在纳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识别能力。识别出我们拿来的东西哪些是有用的,哪些可弃而远之。
在人生的旅途中,其实我们“纳”了别人不少的东西,只是没有系统的总结罢了。人生之中,“纳”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就看你能不能够做一个善“纳”者。善“纳”者,他们往往通过纳资金、纳技术、纳名气、纳教训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人生要想成功,只有团结更多的力量才可以有更大的机会发展自己,所以“纳”就成为发展自我必不可少的手段。所谓强强联合,可以战无不胜;弱弱联合,也可以弱胜强。
一谈到借,我们就不得不想起“借鸡生蛋”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非常穷,为了混饭吃。他想用养鸡下蛋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他连买鸡的钱都没有,怎么办?想啊想啊,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他和别人商量好条件,借别人的鸡来养,下的蛋与他人平分,结果他从开始的十几只鸡,发展到一百多只鸡。又过了一年后,发展到了三百多只,成了一个富户。这就是借鸡生蛋的故事。时光流转到现在,“借”成了人们在竞争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个成功者,往往是一个善“纳”者,他们往往能够巧借他人之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沈家兄弟是1955年来到巴西圣保罗市寻找致富之路的。有一次,大哥到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阿·雷格里港旅行,在一间餐馆吃饭时,发觉一种意大利肉鸡美味可口。他饱餐了一顿,同时还打听到,这种意大利肉鸡是一种有名的肉食,当地人十分喜爱。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哥顾不上旅行,火速赶回圣保罗与弟弟商量怎样养意大利肉鸡一事。
一番商议后,兄弟俩认为从事此项经营很有前途,但可惜自己没有资金,怎么办得起养鸡场?连续几天奔走求人借钱都无门。在苦思之中,弟弟突然想起了中国兵书《兵经百篇》,于是有了“借”的妙计。
兄弟俩根据“最巧妙的借”的方法,策划组织了一个互助会,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社形式,在其相识的朋友、邻里、工友中招募人员参加。他们对办这种养鸡场的前途、利润等向参加互助会的成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并说服他们投资,许诺他们一旦投入资金,投入的本金及利息不但可按时归还,并将会获得较好的分红,因为互助会所筹集的资金是用来创办有发展前途的意大利肉鸡场的。经他们俩声嘶力竭地宣传和东奔西跑地登门游说,虽说没有多少人参加,但总算筹到一万美元。
他们就凭这一万美元在阿·雷格里港郊区办起了一个养鸡场,取名为“阿维巴农场”。
现在,兄弟俩的公司每周可供应180万只鸡,仅此一项业务,每年营业额就达1.65亿美元。随着养鸡业的发展,沈氏兄弟的财富不断增多,他们乘势拓展业务,先后又办起了4家贸易公司,这方面的年营业额也高达2亿美元。
沈家兄弟,就是借用别人的钱来赚钱。如果他们不懂得借,能有如此大的发展吗?
但在所有借中,借用他人的智慧,是最明智的人。借助别人的智慧,就是指寻找有用的社会资源。我们都知道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样样精通。因此,我们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智慧。齐国的孟尝君,号称食客三千,这里面什么人才都有,甚至鸡鸣狗盗者也有,关键时候还真离不了。
最近看到《宋史》里的一个故事,讲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工治河的事。
黄河经常决口,造成水灾,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堵塞决口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在同黄河水患的搏斗中,锻炼出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水工,高超便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个水工。
庆历八年(1048)六月,黄河在大名府的商胡(今河南濮阳县东)决口,因水势很猛,很长时间也没堵住。
宋仁宗命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去监督修河堆口工程。以往堵决口时,在快要合龙时,要在决口放下合龙用的埽,以使河水断流。堵决口的关键就在这最后一下,所以也叫它“合龙门”。
埽是一种堵决口的器材,它用秸秆、土石卷成大圆捆,直径有三四米,长有100米,两头有牵绳拉着,放到水中,以堵塞决口。
庆历八年黄河的决口有一里多宽,人们从两头筑堤,可到快要合龙时,放下去的100多米的埽都被急流冲走。这时高超谈了他的看法,高超认为埽身太长,岸上的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缆绳崩断,埽便被冲跑了。应将100米的埽分成三节,每节30多米,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第一节,等它沉到河底,再压下第二节、第三节。但别的河工认为这样不行,30多米的埽太小,不足以堵塞决口,只能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工料。
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埽下去,确实不能将决口堆住,但水势却能减小一半,这时再放第二节埽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水势基本上可以控制了,再放下第三节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样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开,同时,在放第三节埽时,前面放下去的两节埽已经被泥沙淤住了,还能省许多人工。”
一开始,负责的官员郭申锡不听他的建议,还是按老办法,结果埽不断被冲跑,决口也越来越大。宋仁宗认为郭申锡办事不利,就将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贾昌朝认为高超说的有道理,便派人四处打捞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终将决口堵住了。
郭申锡不善“纳”用智慧,固执己见,最终落得个办事不力,丢官降级。而贾昌朝就是一个善“纳”者,他“纳用”了高超的智慧,完成了任务,也因此而升官加爵。
在现代职场中,无论你是领导、还是员工,如果能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和能力,就会很容易使自己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