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文学家,是我国古代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到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再加上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生活非常困苦。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公元405年秋天,为了养家糊口,已经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再次出任彭泽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官位很低,却有些权势。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派差役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却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了这五斗米的俸禄,向这个乡里小人弯腰献媚!”说完,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80多天县令的彭泽。
从官场退隐后,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用自己卓越的才华,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题材。他在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种没有****,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