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上)
16767800000002

第2章

云南主要冰川:明永冰川、乃诺戈汝、森林堡、玉龙雪山冰川、哈巴雪山冰川。

云南省主要峡谷、河湾怒江大峡谷、虎跳峡江峡谷、裴脚深谷,长江第一湾、怒江第一湾。

云南省极为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近10年来,全省集中力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和其它配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推出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2006年,到云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7000万人次。旅游收入460亿人民币。旅游业正在成为云南的一项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桂林芦笛岩介绍

芦笛景区位于桂林市西北的桃花江畔,距桂林市中心6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是整个漓江旅游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982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岩洞犹如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这些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岩石中的碳酸钙,经过上百万年的沉淀结晶堆积而成的。因此,芦笛岩被人们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拥有大自然赋予桂林山水清奇俊秀的岩溶风貌。

桂林芦笛景区由候山和芦笛岩以及桃花江、芳莲池等水体水景组成,群峰环抱,碧水长流山下芳莲池碧波荡漾,岸柳婆娑,桃花盛开,加上造型别致的水榭、漂浮水面的“睡莲”、以及架连光明山与芳莲岭的天桥,与芦笛岩洞交相辉映,天然成趣,是人们旅游渡假、休闲、登临的最佳去处。

桂林芦笛岩是1959年发现,1962年开放。传说因为在岩洞周围长有一种可以做芦笛的芦笛草,所以称之为芦笛岩。芦笛岩的绚烂富丽,更从色彩见出。岩中各种石乳、石柱、石笋、石幔、石花,正处成熟期,五光十色,天然富丽;不待彩灯辉映,便晶莹剔透,七彩缤纷。游者就像置身于一个富可敌国的珠宝库,又像在观赏国庆焰火晚会,眼前诸种色、光、影相聚交汇,争奇斗艳,争亮斗辉,溢金焕彩,淌玉流碧,奇诡绚烂,富丽辉煌。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走进了龙宫琼府、玉界仙都,面对着一个瑰丽的神话般的世界。芦笛岩洞深240米,洞内曲折上下,变化多端,有琳琅满目的石笋、石幔、石钟乳、石花、石琴、石鼓、石柱,拟人状物,维肖维妙,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高峡飞瀑”、“盘龙宝塔”、“原始森林”、“帘外云山”、“水晶宫”、“远望山城”、“幽静听笛”等30多处景观。芦笛岩洞口高出地面二十七米。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溶洞,入口和出口位于同一个方向,出口在入口的左下方,整个岩洞略呈马蹄形,游程约500米。

桂林芦笛岩因秀外慧中,形神兼具,而避免了虚华浮艳,产生了深长的审美意境。具体言之,她凭繁复绚丽,显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万千气象,透出了山水灵秀丰盈之精神,进而催人联想。她属天造地设,自然生成,不假人工,不待修饰,因而气韵纯真,一派天然,就像一个天生丽质的姑娘,不靠衣衫提身价,不靠粉黛增颜色。芦笛岩美得雅致,美的隽永,美得自然,美的亲切,美得纯粹。实属富丽绚烂这一类审美对象中的佼佼者。桂林芦笛景区不仅拥有秀丽的旅游观光景色,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景区内有许多的石刻和壁书,壁书是指古人在岩洞石壁上留下的墨笔题字。芦笛岩壁书共有七十七则,其中唐代五则,宋代十一则,元代一则,明代四则,民国四则,年代无考者五十二则。从壁书记载可知,芦笛岩已发现最早的壁书出自唐贞元8年(公元792年)。芦笛岩壁书有不少是文人、僧侣和游览者的题名、题诗,作者来自全国各地,这说明芦笛岩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除此之外,近代的人文景观还有陶铸碑林、郭沫若题写的石刻《满江红之咏芦笛岩》。桂林芦笛岩年接待游客量居世界岩溶景区之首,开放以来已接待过三千多万游客,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首脑及政要参观过芦笛岩,被人们称为“国宾洞”,其中有邓小平、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领导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卡特、德国前总统理查德·冯·魏茨泽克、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奥地利联邦议会议长哈塞尔巴赫博士等数十位外国首脑及政要。他们在参观后都被这人间奇景所倾倒,有的还留下了动人心弦的赞语。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日臻完善,还具有一支观念新、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芦笛岩导游班受到无数中外游客的交口称赞。

2000年12月芦笛景区经国家旅游局评定,成为国家首批AAAA 级旅游度假景区,2001年6月导游班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2002年6月正式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4月“五一”前夕景区管理处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为跻身世界旅游品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桂林介绍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有着被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城市独具魅力的特色。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西走廊”南端。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辖5城区和12个县,总人口495.11万。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四周山地环绕,地势由西向东依次降低,漓江和义江自北向南流经辖区。桂林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有壮、瑶、苗、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和优势:一是山川秀丽独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赋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誉;二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漓江、芦笛岩、象鼻山、龙脊、八角寨、灵渠、桂海碑林、王城等景区(点)各具特色;三是城市与景区交融,推窗、出门就能见景,且景观分布适当,旅游可达性好;四是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各具特色,便于多种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分期分区开发;五是多数景区有城镇做依托。部分景区已有一定的开展基础,适宜开展多功能、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增强可游性。近年来,桂林市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大力推出了两江四湖、乐满地、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龙胜温泉、银子岩、秦城水街等各具特色和高品位的旅游精品。

桂林旅游资源数量多、景区广、地域组合好,由市区和灵川县构成的城市旅游板块,以阳朔为中心,荔浦、恭城、平乐组成的南片旅游板块和以兴安为中心,龙胜、资源、全州、灌阳组成的北片旅游板块构成了大桂林旅游圈,形成了漓江、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两条黄金旅游带,构筑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城市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凭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桂林市历届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年接待入境游客上百万人次。桂林市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城市”。是“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和“中国最安静城市”,也是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

桂林溶洞

桂林人常说:“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游桂林,看桂林,一看山,二看水,三看洞。如果不看洞,等于没有到过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世人皆知。桂林的溶洞盖天下,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了。桂林山多,每山必有洞。七星岩、芦笛岩的洞中奇景已迷倒不少世界各地游人。现在桂林管辖的荔浦县的丰鱼岩、银子岩等已扬名天下,令游人流连忘返。

桂林的溶洞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桂林的溶洞,各有千秋。每一个溶洞,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桂林的溶洞一般都是连环洞。洞相套,洞相叠,洞中山峰雄峻,碧流潺潺,千景万物,好像具有生命,充满生机;洞内好像古榕参天,洁笋委地,龙翔凤鸣,虎奔熊跃……每个溶洞与每座青山又珠联璧合。青山岩壁蜿蜒,嵯峨奇峭,仿佛刀斧劈削去了半边。溶洞中神柱翼然,氤氲盘结;洞口四周,溪流吟唱,绿树啸啸,清风徐徐,绿树环抱着怪石,怪石挟持着绿树。而小溪则绕着树干避开顽石,欢畅地向前奔流而去;洒青抹绿的峰峦下的溶洞,碧流苍茫,水墨皴染,幽邃曲折成桂林山水。

宁静的桂林溶洞,游人进入其中便像进入神话世界一样,迷幻如临仙境,置身像在画中。有“亭台楼阁”,五彩纷呈,有“飞禽走兽”,姿态各异。有的洞口开在大山腰部,洞口下宽阔平静,洞前有碧绿溪流。有的溶洞大厅有巨大天然的盆景,盆景四周钟乳石、乳柱、石花、石林、石幔错落其间,琳琅满目,像一件精雕细刻的工艺品,令人惊叹不已。有的溶洞充满石笋、石柱、石幔,它们身上如镶嵌上千颗明珠,在灯光的照射下,放出五彩缤纷的光芒,仿佛置身仙境。有的厅内空间开阔,厅顶有千万颗石乳银灯,在灯光的辉映下,闪闪发光,斑斓辉煌。有的溶洞呈现一幅幅奇妙的动物形象,有的似原始人,有的如攀枝嬉戏的猴群,有的像亦步亦趋的大象,有的如龙似蛇,真是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桂林的溶洞是研究远古历史的天地:笋、柱隐囿无声的流年,钟、乳滴诉沧桑巨变,屏、幔记录大自然冥冥的声音。更具科研价值的,可数那在洪荒年代而今化为僵硬的动物化石,它们留下了远古的信息。

桂林的溶洞又是文学艺术的长廊:当你徘徊回廊洲壁,或踟蹰上洞甬道,伫立细览,会领略无穷奥妙,收到意外的丰硕。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一步一画,画画逼真;一步一诗,诗溢情荡……各领千秋,别具风采,显出如梦如幻、光怪陆离的气度。在这诗画长廊中,你会怡然悟出箴言哲理,陶冶灵魂情操,铸造美丽意象……感谢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造物主,用水中的碳酸钙做雕刀,精刻细镂,巧夺天工地创作出这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

桂林的溶洞还将你忘却人间烦恼。节日到来,溶洞人流如织,啧啧赞语挤满了溶洞的每一个角落,溶洞装满了姑娘们甜蜜的笑声,小伙子粗犷的吼叫,老年人蕴藉缠语。乡音陈杂,举止不一,文静古雅透出涵养真功,粗野也显露真情。身置溶洞,宠辱皆忘,一切忧愁烟消云散。

桂林溶洞神奇造化的千奇百怪的景物,以她令人神往的风姿异彩和固有的清奇,不修边幅的天然姿色招来更多的游人。

溶洞的形成:

CaCO3碳酸钙有这样一种性质:当它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就会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压强突然变小时溶在水中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CaCO3+CO2+H2O 在自然界中不断发生上述反应于是就形成了溶洞中的各种景观。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就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介绍

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旅游风景区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