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下)
16767500000007

第7章

13岁,他上学了,参加了学校曲棍球队,并很快当上了队长。他们几乎每天都跟邻近的球队比赛。

1956年,24岁的他开始练长跑,没多久他成了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罗马奥运会的胜利,使28岁的贝基拉成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当贝基拉回到埃塞俄比亚时,机场上聚集了数十万欢迎的人群。飞机缓缓降落时,人们都急不可耐地想看看这位载誉归来的英雄。贝基拉佩带着奥林匹克金牌,走出了机舱,人群不约而同地高呼着,乐队奏起了专门为埃塞俄比亚第一个奥运冠军谱写的歌曲。

伴随着乐声、歌声、欢呼声,汽车把他送到了皇宫,塞拉西皇帝亲自接见了他,并下令将他提升为皇室军官,授予他“埃塞俄比亚之星”勋章。

庆祝进行了4天,各种各样的代表团、社会名流、体育爱好者,络绎不绝地来到了冠军的新居,向他祝贺,埃塞俄比亚沉浸在欢乐中,贝基拉沉浸在幸福中。但是胜利没有冲昏冠军的头脑,鲜花没有陶醉冠军的心灵,荣誉没有夺去冠军的意志,贝基拉训练更刻苦了……就这样,时间伴随着汗水不断地流逝着,东京奥运会转眼就到了。贝基拉又来到了奥运会,他能否蝉联冠军是大家所关心的。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第一,在奥运会历史上,还从没有人两次夺得马拉松冠军;第二,贝基拉两星期前刚动了阑尾手术,体力上还没有恢复;第三,他已经32岁了。

然而,贝基拉坚信自己的力量,他说:“我充满信心在东京再夺冠军。”果真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军事家拿破仑

拿破仑进入法国东部的布里埃纳少年军官学校学习时,年仅10岁。入军校的第一天,由于他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瘦小黝黑,科西嘉乡音浓重,好奇的同学们立刻把他包围起来。在一些纨绔子弟的眼中,拿破仑是乡巴佬,是他们开心取乐的笑料。拿破仑面对嘲笑,胸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既不放声大哭,也不报告老师。只是对侮辱他的人怒目而视,他的敏锐目光中闪出一种不顾一切、绝不认输的神色。

一连几天,拿破仑都遭到一些同学的嘲笑。拿破仑决定找一个欺侮他最凶的人狠狠地教训一顿。

一天,拿破仑吃过午饭,正一个人在操场一角散步时,忽然迎面来了几个同学。他们人数不多,其中的高个子正是平时欺侮他最凶的人。拿破仑暗自高兴,认为时机终于来了,得叫那个高个子尝尝拳头的厉害。

当那几个同学来到拿破仑面前时,那个高个子神气十足地叉开两脚,故意挡住他的去路,并挑衅地说:

“乡巴佬,说几句科西嘉话让我们听听!”另外一个在一旁帮腔说:

“要不学个狗叫也行。”接着,他们哄笑起来。

拿破仑沉默了一会儿,装着要从旁边溜走的样子。那高个子见拿破仑想跑,就立即横移脚步并伸手阻拦。就在这时,矮小的拿破仑突然凶猛地朝高个子扑去,左手抓住对方的衣领,右手紧握着拳头,迅雷不及掩耳地朝高个子的脸上狠狠地打去。高个子痛得“啊哟啊哟”直叫喊,急忙用双手捂脸,仓促后退。拿破仑一不做,二不休,继续拳打脚踢,一直打得高个子鼻青脸肿,连连告饶。旁边的几个同学,看到拿破仑像一头咆哮的雄狮,吓得目瞪口呆,愣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高个子挨打,没有一个人敢上前相助。盛怒的拿破仑第一次出足了风头,狠狠教训了高个子一顿。

拿破仑从这次经历中发现,在他痛打高个子时,几个同伙竟没有一个敢动手。这使他体会到,对付那些松散的联盟,集中力量打它的头头,其他喽哕就会不攻自破。

这大概是他研究作战方法的第一次有效的试验。后来,拿破仑长大成人以后,在带兵打仗的生涯中,多次成功地运用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的作战奇迹。

不怕恶势的鲁迅

傍晚,绍兴城里的“三味书屋”私塾放学了。在“三味书屋”念书的周树人和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往家里走去。当他快要走到家门口时,看到在“广思堂”私塾念书的学生也放学了,其中有几个小朋友眼睛哭得通红,十分伤心的样子,就连忙走上去问:“怎么,‘矮癞胡’又打你们了?”

“嗯。”那几个小朋友点点头,又落下泪来。“为什么打你们?”周树人问。“为了撒尿。”一个小朋友委屈地说。“撒尿还要挨打?”周树人不解地问。

“最近,‘矮癞胡’又作了新规定,学生要拉屎撒尿得先从他手中领取‘尿签’,即使尿憋急了也不准出去……”

另一个小朋友抹着泪说。“真是岂有此理!”周树人气愤地说。“广思堂”这个绰号叫“矮癞胡”的私塾先生,学问不怎么样,可打学生非常凶狠。他准备了一块又厚又重的“戒尺”打学生的手心。很多小朋友细嫩的小手,常常被他打得又红又肿。第二天中午放学时,周树人在路上把这件事告诉了同行的小伙伴。小伙伴们听了气愤地议论起来。“这个‘矮癞胡’太不讲道理了!”“当先生哪能这样对待学生!”“可他是先生啊,学生有什么办法……”“不,当先生也不应该无理地打学生!”周树人说:“我决定去找他讲理!”“我们也去!我们也去!”小伙伴们嚷着说。

“好,咱们现在就去!”周树人说完,带领着小伙伴们走进了“广思堂”私塾。

正巧,“矮癞胡”回家吃饭去了,私塾里没有人。周树人看到“矮癞胡”桌子上的笔筒插着几根竹片,上面写着“尿签”,气愤地走过去,抓起“尿签”,“喀嚓、喀嚓”地全部折断。扔到了地上。

“折得好!折得好!”小伙伴们欢叫起来,然后又一起狠狠地在“尿签”上踏了几脚,才松了一口气,一起离开了“广思堂”。

这位叫周树人的小朋友,就是以后成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

文学巨匠

巴金小时候的家庭是个封建大家庭,按照族里的排行,他是老四。

母亲对巴金非常疼爱,她经常教育巴金,要尊重关爱一切人。母亲的病逝,使幼小的巴金深感失落。

母亲的教诲,对巴金产生很大影响,后来他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

那时巴金非常内向,见了人就躲,喜欢一个人待着。有一次过年,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族里所有人都要聚在一起的时候,可是巴金不喜欢这样的场合,就躲到当时被称为“下人”的房间。说也奇怪,巴金虽然与家人不合群,但却和家里的佣人们关系特别融洽,比如轿夫啊,奶妈啊。他除了闷头看书之外,没事就往他们那里钻。

巴金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故事,佣人们就给他讲穷人的故事,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也使他头脑中第一次有了“革命”这个概念。佣人的一些话也对巴金的做人准则产生了影响,比如轿夫老周就曾对巴金说过:“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被他牢牢记在心里。

巴金常与“下人”在一起,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他养成了正义的直觉和爽快的性格。对这些穷苦人了解多了,巴金就想:“这个社会,不能只是少数人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好,应该所有人都生活的幸福才行。”轿夫老周教他真诚地做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后来他称老周为自己的“第二个先生”。

“五四”运动爆发后,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涌入四川。当巴金读到《新青年》、《每周评论》、《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等许多北京、上海出版的进步刊物,还有成都出版的《星期日》、《学生潮》时,他感到周身热血沸腾,这才是他要追求的生命理想。他开始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新思想。

1921年,巴金参与了进步杂志《半月》刊的工作。编辑部的青年朋友吴先忧自食其力、忘我工作,教给巴金“自我牺牲”耩神,后来巴金称他为自己的“第三个先生”。

巴金一生中写作和翻译了许多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的创作,是与他童年的经历分不开的。

豪情满腹的军事家

曹操的父亲位高权重,当过首都的警备长宫,耳濡目染之下,曹操很小就喜欢舞枪弄棒,他的骑术和箭法尤其出色。

他听说大太监张让经常仗势欺人,大小百官都怕他,就想教训教训张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曹操悄悄潜入张让的卧室,一不小心把他惊醒了,张让拼命地大叫:“来人哪,有刺客!”霎时间,卫士们关紧大门,端着长矛就冲上来,情况万分危急。这时少年曹操却镇定自若,手持一把短戟,从卧室杀到厅堂,又从厅堂打到院墙。一把短戟,让他舞得虎虎生风,卫士们没有一人敢上前,眼睁睁地看着他翻墙跑了。

少年曹操喜欢结交朋友,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一些地方官就推举他做了洛阳北部都尉。都尉是专门负责治安的官吏。

那时洛阳治安很差。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命令工匠把都尉衙门粉饰一新,连夜赶做五色棒,把它们悬挂在都尉衙门大门的两侧,还发了布告,禁止夜行,有违反者棒刑伺候。

到了夜里,他亲自带上十几名兵丁夜巡,捉到一个老头,那老头仗着侄子在朝中做大官,夜半三更,强抢民女。老头被抓住以后拒不认罪,心想一个毛孩子,能把他怎么样。

第二天上午,曹操穿上官服站在大堂,大喝一声:“你知罪不知罪?”老头儿冷笑一声,反问:“你知罪不知罪?”曹操气得直冒烟儿,他指着门旁悬挂的五色棒,吼道:“你看清楚了,这是什么?”“这是小孩子玩的玩艺儿。”老头儿不屑地回答,这时围观群众一片哗然。“打!给我狠狠地打!”曹操大声喝令。话音刚落,几根五色棒劈头盖脸地落下来。

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那些为非作歹的家伙,再不敢做坏事了。

曹操小时候酷爱读书,经常写诗作赋,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满朝文武都知道太尉曹嵩的儿子曹操博古通今。其实他最喜欢的还是军事著作,他把东汉以前的兵法书都找来,把重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了一部《兵法节要》。经过反复学习比较,他认为《孙子兵法》这部书最有实用价值,但是不够通俗,很多人看不懂,就分篇作了注解。

他的这部《孙子注》一直流传到今天,对后人帮助很大。

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幼时,天资聪明,伶俐无比,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两三岁时,父母教她说话、吟歌;四五岁时,教她读书认字;六七岁时,就让她接触诸子百家的文章,以及《诗经》、《楚辞》和《唐诗》等文学作品。

十岁左右,李清照已经懂得了诗词韵律,同时还做诗、填词、绘画和书法等。

李家是官宦之家,家中常有贵客登门,都是些饱学多才之士,他们凑到一起,往往饮酒赋诗,挥毫舞墨,兴致很高。

少年时期的李清照,每次遇到贵客登门,总是在一旁认真地观赏和聆听。

李清照在学习、领会别人诗词的同时,自己也练习写作。她每创作一首诗词,总要反复琢磨,不断修改,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了,才拿出来请别人指教。

有一天傍晚,薄暮冥冥,细雨纷纷,远山如黛,浓云如墨。李清照站在窗边,望着柳絮泉边,重重竹帘外梨花飘然落地,竹影摇曳多姿,不由挥笔填词,写了一首《浣溪沙》,拿起瑶琴和着音律,轻轻拨动,随声唱了起来。音律柔美,娓娓动听,客厅里的宾朋一听到这美妙的音乐,都停止了谈话,凝神听起来: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悠扬的琴声和着美妙的词韵让宾客赞叹不绝,都夸此女为才女。晁补之问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此首词可是令爱所作?”李格非笑道:“小女信口胡诌,请多指教!”众宾客一听,更是赞不绝口,晁补之惊喜地说:“信口一唱,便成佳作,真了不起呀!”

谈兴正浓酒将尽兴,李格非兴奋之余,把李清照平时写的一些词和诗拿出来,请这些博学的朋友们指点优劣。

宾客们读着这些词,细细品味其中韵味,都不觉口出赞叹之语。

晁补之称赞之余一语中的地说:“李家出了个才女,日后必然名扬海内,成为词坛首屈一指之人物。”

三过其门而不入

在遥远的中古时代,洪水经常泛滥,冲毁房舍,淹没农田,灾情十分严重。部族首领尧非常着急,就派鲧去治水。尧问鲧:“你有办法治水吗?”

鲧回答:“有啊,水来土掩,用泥土堆起十丈高的大坝,围住房屋和田地,一定可以挡住洪水。”

可是积土阻水的办法只能对付小的水灾,凶猛的大水滔滔而来的时候,大坝就被冲垮了。鲧治水9年,没有成功。

舜继位以后,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从父亲的失败中得到了启发,用土堵水行不通,那么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把水引导到足以泄洪的低处,让水流向大海,是否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禹就呕心沥血地设想了疏导洪水的办法:根据地势,逐级逐段开挖沟渠,引水人河;疏通淤塞的河道,加快河水人海的速度。禹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后,就把设想付诸实施了。

禹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治水工程中去,他亲自考察地形和河水流向,确定沟渠的适当方位,接着就组织并指挥施工。由于常年在野外奔波,禹的脚底长满了厚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皮肤晒得黝黑;过度劳累使得禹日渐消瘦,他的辛苦实在不亚于奴隶。但是,禹为了治水,让天下人安居乐业,禹以苦为乐,一心扑在治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