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学生必读的精彩作文(下)
16765300000006

第6章 状物篇(2)

有时它们会偷偷地落在你的头发上,直到别人指着你的脑袋乐得前仰后合时,你才得知早被冠了“白毛女”的戏称。有时毛毛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见着谁的脸就“狂吻”,被折磨者经常是喷嚏连天,呼吸困难,脸上搔痒,一天到晚总是大呼小叫:“叫毛毛呛着的感觉好难受!”怪不得当我们叫苦连天之时,体育老师也哭笑不得,最后憋出一句算是安慰和解围的话:“其实柳絮也有营养,里面都是籽,吃一个就当吃菜了。”众人捧腹。有时团团毛毛躲避起来,待你不小心踩上它们,它们就一哄而起,飞散开来,紧紧粘住你的袜子,死死抱住你的裤腿,叫你怎么跺脚也跺不掉。

毛毛的恶作剧真让人苦恼。有人爱它,因为它的舞跳得美;有人怨它,因为它给人带来的烦恼太多太多,但片片柳絮仍旧自由地舞着,调皮地闹着。不论赞恶,它们始终如一,始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也许这就是柳絮与众不同的性格。年复一年,它的每一次到来,都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因为它是春的开始。

“春回地暖,万物复苏,迎春花开,柳絮遍天。”让人欢喜让人忧——柳絮儿。

评论

本文让人喜欢读,在于写出了柳絮多姿多彩的舞态。这种舞态是具体的、形象的,能让读者似身临其境感受到的,而不是作者身置景外,干巴巴地叙说“美丽”、“动人”、“有趣”之类的概念。写记叙文贵在描形摹态,贵在示人以形象。本文以“情”写态是它让人爱读的又一原因。作者把自己的爱注入笔端,即使是写柳絮“让人忧”时,它所激发的读者的共鸣也是爱,而不是“忧”。

蚕宝宝

我爱洁白如玉的蚕宝宝。春天来了,又一个养蚕的季节开始了。中午,看到小灵哥俩捧几条细细的小蚕回家,心里不觉想起了童年时代的养蚕经历。

小时候,阿婆有一天从乡下给我带来一张小小蚕纸,说:“这是蚕宝宝,它会吐长长的银丝,让人们织成美丽的绸缎。”我很快乐,便喜爱地把布有密密麻麻的小黑点的蚕纸放入一只漂亮的小盒子中,一天总要看上十几次,盼望蚕宝宝快点长大,能天天看到它吐出来的银丝。

好几天过去了,蚕纸上的小黑点慢慢蠕动了起来。呀,蚕宝宝出来了!我高兴地拉阿婆来看,阿婆笑着摸出老花眼镜戴上,弯下腰,凑近纸盒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才直起身来对我说:“蚕宝宝要吃桑叶了,我托人去乡下给你带一些来,这时候的蚕宝宝可要仔细看护啊,不然,就结不了大蚕茧子。”我望着阿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像是记住了阿婆的话。

阿婆村里的人给我带来了一篮桑叶,我拣出一张最嫩的桑叶轻轻地盖在小不点的蚕宝宝身上,蚕宝宝立刻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吃了起来。

可是,桑叶放久了不新鲜,蚕宝宝不爱吃,而阿婆村里的人又不能常常带桑叶给我,我开始发愁了。在学校里我把蚕宝宝吃不到桑叶的事告诉了比我大一岁的小萍。小萍调皮而又显耀地对我说:“我知道有一个地方长有许多许多的桑树,可是我告诉你后,你愿意给我几条蚕宝宝吗?”

“这——”我犹豫了起来,送几条蚕宝宝给小萍,这交换条件似乎有些不公平,不过一想到这些小盒子中张口待食的蚕宝宝,我只好不情愿地同意了:“好吧。”

“来,勾勾手……金勾勾,银勾勾,谁说谎话谁烂舌头,一、二、三,明天放学后我们一起去西门采桑叶。”

第二天下午,我和小萍背着书包一溜烟地钻进了西门外的那一大片桑树里。那儿的桑叶真多,张张都有我们两个巴掌大,鲜嫩鲜嫩地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

蚕宝宝吃桑叶后,长得很快,小盒子里渐渐住不下了,我终于不得不把它们搬进了一只大鞋盒里。时隔不久,它们先后蜕了三次皮,原来黑渍斑斑的身子变得光润洁白了。多么美丽的蚕宝宝啊,它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一样,一下子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蚕宝宝吃的桑叶越来越多了。晚上盖上去四五张大桑叶,早晨起身一看,只剩下缕缕叶筋了。并且,蚕宝宝的身子男始透明,我知道它就要像阿婆所说的那样“上山”了。

果然,没有几天,蚕宝宝开始无精打采了,也不吃桑叶,只是懒懒地在大鞋盒中慢慢地爬,从这头到那头,从这个角落到那个角落。

又过了两三天,蚕宝宝的身子完全透明了,每一条都有手指般粗,像一条条温润洁白的浑圆的玉条。蚕宝宝“上山”了,它们蜷缩在盒子角落,在自己的周围吐着银亮亮的细丝,日夜不停地吐着,丝层渐渐地闭合了,蚕宝宝在薄薄的茧层中变得越来越小,而茧子则越来越厚了,终于茧层厚得看不见里面的蚕宝宝了,而蚕宝宝也大概在里面丝尽枯竭了吧。望着一样白的蚕茧,却看不见可爱的蚕宝宝,心里不觉若有所失。蚕宝宝,它们是那样的细小,但它们却是那样地任劳任怨,吃的是叶,吐的是丝,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类造福,不庸庸碌碌地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值得赞颂的精神啊,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好几年没有养过蚕宝宝了,但它们的形象对于我来说,依旧是那么清晰。我爱高尚美丽的蚕宝宝。

评论

《蚕宝宝》写了作者儿时养蚕的一段经历,写出了得到蚕种、孵化幼蚕到成虫结茧的全过程。由于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因而状物生动细腻,叙写出天真无邪、专心致志的儿童心理和生活情趣,较好地反映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个侧面。

《蚕宝宝》的立意,粗看似乎在说明育蚕的过程,其实含意尚深,余味无尽,最后用“我爱高尚美丽的蚕宝宝”一句结尾,自然不是表达一般爱好心情的闲笔。

蚂蚁

一向就很歧视用一根小指头就能将其碾死的微小生物——蚂蚁。不知是因为它的渺小而产生与生俱来的轻视还是怎么着,每当看到它们在地上快速奔跑时,心里都含暗暗嘲笑它的弱小无能与不自量力。

一天,和煦的阳光下,我懒懒地嗑着瓜子,无聊之余,漫无目的地扫视着院子里的角角落落。这时,地上一大群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蚂蚁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正从四面八方赶向目的地——我面前的那堆瓜子壳。只见它们挤进挤出,四处搜寻被我遗漏的那一点点瓜子仁。已小有收获的蚂蚁正艰难地向它们的穴中爬去。它们的速度依然像来时那么快,就像一个个长跑好手。整个看起来,俨然一支长长的运输大队。面对着这黑压压的一片,我顿感恶心。这时,一只不知好歹的小蚂蚁拖着一块和它身子般大小的瓜子仁从我脚旁爬过。该死的!我心里暗暗地骂道,还情不自禁地抬起了脚。奇怪的是,我挪开脚时那只小蚂蚁竞摇摇晃晃地爬了起来(原来它正爬在沙子上),它努力使自己稳稳地站着,慢慢扛起那块瓜子仁,又艰难地向前挪动。这时,另外一只小蚂蚁跑了过来,看样子是来帮它的伙伴的。两个小家伙抬着瓜子仁,快速向前跑去。我不禁为之一颤!我,一个懒散的人,不珍惜生命里为数不多的青春韶华,却在这里摧残别的生命。我开始为刚才的行为而内疚,不禁将自己与蚂蚁比较起来,且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蚂蚁的团队精神是很有名的。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南非的一块草地上,由于一位游客的疏忽,扔下的烟头点燃了干枯的草地,引起了一场小火灾,而这对于一群刚好路过这里的蚂蚁来说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火终于灭了,人们却闻到一股焦臭味,原来蚂蚁竟用自己的身体围成圈,誓死保卫自己的蚁王……我已无心去考证这故事的真实性,我只是感到,一个曾为一点点私利置集体利益于不顾的我,其实连蚂蚁都不如。蚂蚁不及人指甲的十分之一,却能负起比它重几倍的物体,我空有一副高大的躯壳,却是精神上的侏儒,还常为一点小事哭鼻子。

蚂蚁的勇敢和韧性是远远超乎我的想象的,更为可贵的是,在这寒冬来临之际,蚂蚁还四处奔波,在为冬季做着准备。而比它幸福许多的我,却只在暖和的阳光下无聊地发呆、彷徨。当一个个同龄人出类拔萃于众人的目光前时,自己却因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抬不起头来,任凭时光一天天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