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学生必读的精彩作文(下)
16765300000003

第3章 写景状物篇(3)

白天,遥望大海,“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如诗如画的世界启迪着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大海又别有一番美妙的情趣:“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而到了夜晚,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观渔火了。渔港里,百舸昂首,桅樯林立。几百米宽的海面上挤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密密层层。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马达声夹杂着一串串清脆的打铃声随着海潮的喧哗,在天空中久久飘散。小舢板、大机帆、钓机,穿梭似的往来。间或传来渔民们那发音浓重的闽南腔调的吆喝声,粗犷、爽朗的欢笑声。真是:“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海水里,摇落了一串串、一簇簇的渔火……每当看到这壮观的景象,就深深地感到大海变了,变得更壮美更富饶;大海边的人们也变了,变得更舒心更幸福。

现在,我远离故乡的大海,在外读书。但“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我又怎能不时时想起那片生我养大我的大海呢?

评论

大海和作者有着特殊的缘分,作者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她感激大海以美来启迪心灵,以富饶养育着渔人。而今,她在远方更加思念家乡的大海。

夏日的青衣江畔

挺拔峻峭的山岩上,几朵野花点缀在荆棘之间。一条宛如玉带的江水从山脚缓缓流过。江面上飘着淡淡的暮色,一抹夕阳的血红从两边淌下来,滴到深黛的江面上。在轻轻的江风中,河边一片片的稻草轻轻摇曳着。这,就是夏日的青衣江畔,我故乡的青衣江畔。

金光斜照下,宽阔的石坎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悠然地坐在光滑的鹅卵石上。年老的,坐在一起抽着叶子烟,花白的胡子在夕阳下变成金黄色,一环金黄色的烟圈从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前飘过;年轻的,早已抵挡不住江水的诱惑,扑进了它的怀抱。

踩着冰凉的江中踏石,深吸着江风送来的泥土芳香,我逆流而上。噢,那不是我儿时的伊甸园——老黄桷树吗?岁月已使它的树皮变成了老人的脸,然而它的枝叶却非常茂盛,似碧云匝地,层层叠叠隽秀轻逸,为过路人奉上一片绿荫。

越往前走,江面越窄。最后我来到了被家乡人称为“蛤蟆石”的地方,这里的江面特别窄,水流也特别急。刚才还像个娴静的少女的青衣江转瞬之间变成了一个性情粗暴的小伙子。哗哗的水声,是在向人们证实它的存在,还是在向人显示它的威力?

江中心,立着几块形如蛤蟆的岩石。相传很久以前,青衣江里有一个凶恶的河神经常上岸进行骚扰,人们生活很不安定。于是,玉皇大帝派蛤蟆大将前来收服河神,谁知河神威力太大,蛤蟆大将反被他变成石头立在河边,形成了千奇百怪的“蛤蟆石”。人们仍面临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

如今,凶恶的河神再也不敢逞凶了。因为勤劳的家乡人民在江边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堤。汹涌的江水拍打着堤岸,发出阵阵的轰鸣,是它不愿忍受禁锢而发出的痛苦呻吟,还是在高赞人类伟大力量?我想是后者吧。

评论

文章开始的景色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巧妙地将一幅青衣江畔的美丽图景勾勒出来,作者对青衣江畔的热爱之情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文章由景及人,巧妙地运用联想,情景交融。既描写了青衣江的优美景色,又赋予其传奇色彩,又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青衣江的爱恋和家乡人民的赞美之情。

花生

提起花生,便让我想起幼时曾猜过的一个谜语,谜面是“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自胖子”。

不难看出,花生是由果皮(麻屋子)、果仁(白胖子)以及夹在两者之间的红生皮(红帐子)所组成的。

花生系干果科植物,所以它也秉承了大多数干果科植物所共有的特征:果皮粗糙。无怪乎花生拥有一副“千疮百孔”的面容了!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花生的果皮虽然不养眼,但是用它制造成的花生饼(俗称“麻生”)却是饲养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上好饲料。

红生皮是一层极薄的皮,好像红纱帐一样。它是由多种成分生成的,据说可以入药,把它放入水中泡约20分钟,这样原来的水便成了一种微红的液体。虽然,味道有点苦涩,但是常饮这种红生皮水有健胃、刺激味觉之功效。我们平常所说的吃生花生可以健胃,其实是红生皮在“暗中相助”。

花生的果仁呈白色,球状的果仁十足一个大白胖子!果仁肉含有丰富的油质,如果你用果仁在白纸上一摁,拿开果仁便会发现白纸上出现了一小片油渍,放置光线较强处,油渍内的油迹便清晰可见。正因为如此,用它轧花生油不仅出油多而且油色纯,味道绝不逊于豆油、色拉油等食用油。如今,在各个农家的饭桌上,煮果仁、炸果仁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了!足见其味道妙极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饮食文化的普及,我国开创了以花生为供应药材的药品产区,以及花生油生产基地等一系列以花生为原料的新型产业,相信花生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评论

这篇说明文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开头巧妙,富于情趣,能吸引读者。第二,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紧扣开头的谜语,将花生的三个特征交待得明明白白的,在介绍特征时又用不少笔墨,介绍其功用。

苦瓜

不喜欢苦瓜,因为它苦,但因为它有营养,所以餐桌上总是不断。当爸爸把几粒苦瓜的种子丢进废弃已久的花盆时,我坏心肠地诅咒:“一定活不了!”带着平日里根深蒂固的排斥。

家中的花一向由我护理。苍翠的文竹、娇香的茉莉、浓艳的风信子、清丽的水仙,这些虽不能同时开放的花卉,经我的手,无不个个生机盎然。这其中,当然不包括那盆苦瓜。我拿出“装傻”的本领,把它与空花盆一样对待。爸爸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也只是定期往里浇水,对它的发芽不抱半点希望。

事与愿违,苦瓜像是得了道理,偏偏与我过意不去。不仅抽出了新芽,而且开始用嫩绿的藤蔓,试探地攀住低矮的院墙,羞涩地延伸开来。我忍住拔掉它的冲动,赌气似的定期浇水,既然你能长出来,好!那么走着瞧,看你还能长多高!

居然开花了。在暑假的最后一天,金黄色的小骨朵,用缓慢得无法察觉的速度绽开。为了看它的开放,本应收拾东西准备开学的我,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曝晒了大半天,直到天空隐隐现出月亮苍白的轮廓。我惊异地发现,它完成了整个开花的过程。一点点挣扎着摆脱花萼的束缚,明黄的花瓣薄如蝉翼,皱巴巴的,透着一股生涩的初开的味道。鲜嫩的花蕊在含混的夜色中,有种柔软的触感。一定是错觉吧,我揉揉酸痛的眼睛。从来看到的都是生命力喷薄欲出的观赏花卉,孰知花开竟如此地艰难。本想嘲笑苦瓜花的单薄、丑陋,而如今……但它仍是不美,比例失调的花冠与花茎,无论如何也比不了娇艳的各色花卉。对,是不美,心中固执己见。说到头是不喜欢。

开学了。初三,学习的繁重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护理花草的“重担”就落到了爸爸的头上。我特意交代了要给苦瓜定时浇水,心情是我自己也不明了的,也许只是想,看看它究竟有多大神通。虽然爸爸精心照料,但那些花草的颜色还是明显地黯淡下去。连一向翠绿的文竹也开始枯黄。爸爸对侍弄花草并不在行。眼见着花花草草日渐凋零,妈妈却不许我插手。她说我的前途比这些花草的前途更重要。不久,连苦瓜的花也凋谢了。我心里除了惆怅,也有自嘲,到底是野草,成不了气候。

生活单调地循环,拿着让人无语的成绩,渐渐学会忍耐,而后麻木。秋天到了,九月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找不到任何可以收获的东西,收获麻木不仁的心灵?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