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学生必读的精彩作文(下)
16765300000010

第10章 议论篇(1)

赞美与批评

人生在世,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有了赞美,但同时也有了阿谀奉承;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因此有了善意的批评,但同时也有了恶意的指责。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它们呢?

真诚的赞美与阿谀奉承都能让人心情舒畅,但是阿谀奉承的本质却可恶且可怕。狐狸用甜言蜜语骗得乌鸦嘴上一块肉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乌鸦明明知道狐狸危险,为什么还会上它的当呢?有时候,人们明明知道甜言蜜语中可能掺有毒药,为什么还抱着侥幸心理一饮而尽呢?这就是阿谀奉承的诱惑力与破坏力。谁都喜欢被人赞美,但是当那些以甜言蜜语来迎合你的人靠近时,请一定要警惕,他可能会毁了你的一生。蒙田说:“与那些欣羡我们并附和我们所说一切的人相处是一种单调而有害的享乐。”古今中外历史上,多少帝王将相都毁败在这“甜美的毒酒”上啊!

然而,真诚的赞美对你是绝对有益的。赞美与奉承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赞美是无私的、不涉及功利的、不虚夸的。赞美会让你情绪高涨,激情四溢,会让你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大力发扬。美国的富兰克林对人们说:“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的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话语、同情的流露与纯真的赞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赞美者只愿是个施惠者,他并未想过最终能否成为受益者,尽管事实上一心施惠的人最终常常得到他人的回报。

赞美和批评是一对反义词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同赞美能催人奋进一样,善意的批评同样能使人上进。人需要别人的赞美,同样也需要朋友的批评。我们应该把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作为自己的一种修养。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说明了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重要性。古人“闻过则喜”的品德,实在是值得我们提倡的高层次修养。

至于别人因妒贤嫉能等原因而发起的恶意攻击,我们不妨淡然处之。因为与之争辩会显得我们和他们一样没档次、没水平,狗叫累了自然会停的。要明白,恶意指责你的人从未想过要帮你,要爱护你,他只想打倒你,气愤和懊恼不是正中其下怀吗?

善意的批评是出于关心与爱护你的初衷。古人有云:

“责善,乃朋友之道。”一个真心的朋友应该把批评对方的错误作为一种责任。既然批评朋友的错误是朋友的责任,那么我们提出批评时,是不是就可以直言不讳呢?“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话语多么尖锐”,这是一位名人说的话,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指出别人的缺点是好的,但是也要注意技巧。所谓“忠言逆耳”,过于尖锐的话语就像一把利剑,会伤透对方的心。我们提倡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接受意见,但你把人家的心都伤透了,还有几个人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你的意见并加以改正呢?达不到目的,还伤了朋友的心,我们提出的批评还有什么价值呢?连以宽容大度而闻名的唐太宗都差一点儿杀了不懂批评技巧的魏征,何况常人呢?

所以,当朋友批评你的时候,你应该虚怀若谷,大度接受;而当你批评朋友的时候,请尽量照顾到朋友的自尊心,那样你才是在帮助他。

劝告朋友可在无人的地方,赞扬朋友可在人多的场合。要学会真心地赞美别人与正确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学会艺术地批评别人与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这就是我们讨论赞美与批评后所得的结论。

评论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起,引出赞美与批评的话题,然后分别从表现、作用(或影响)、应如何理解与运用几个方面对赞美与奉承、善意的批评与恶意的指责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最后以精辟的总结归纳收尾,表现出了小作者于同龄人中难得的思辨能力。善于将名人名言与说理相结合、善用比喻也是本文的亮点——“明明知道甜言蜜语中可能掺有毒药,为什么还抱着侥幸心理一饮而尽呢”,“狗叫累了自然会停的”,“过于尖锐的话语就像一把利剑,会伤透对方的心”,这些句子都表现出小作者较强的文字表达功底。

要直面自己的不足

一谈到中华民族,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涌现出诸如“勤劳”、“智慧”、“勇敢”之类的褒义词。很少会有人将“狡诈”、“虚伪”等贬义词与自己民族联系起来。然而,当我们把“勤劳”、“智慧”之类的赞誉赠给来华传播“巡回展览画派”艺术的俄罗斯民族时,俄罗斯专家却毫不掩饰地承认俄罗斯民族“懒惰”这一缺点。

事实上,直面自己民族的不足,没有影响世人对俄罗斯人的良好印象,更没有人因此而否认俄罗斯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相反,有了这份直率,我们对俄罗斯民族又多了一份敬仰。可以说,正是俄罗斯人敢于正视自己民族的不足,才使他们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断地向其他民族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俄罗斯民族才打造出一系列灿若云锦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并在历史长河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唐朝之所以强盛,除经济、政治、文化等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还在于国人能看清本民族优秀、领先的同时,也充分地认识到了本民族、国家在诸多方面与其他民族的差距,广泛学习吸收外国、外民族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是,印度的佛经、医学,西域的音乐、舞蹈等才不断传人,由此才带来唐朝经济、文化等的繁荣。而清朝末年,统治阶级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躺在老祖宗创造的辉煌业绩上自以为是,视当时西方的先进技术、文化如洪水猛兽,拒绝向任何民族学习,最终落得被外国侵略者用枪炮叩开大门的下场。那段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直面自己的不足,就会落后,就要挨打!

而今,我们已吸取了历史的惨痛教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广泛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对发展我们民族、国家有利的前瞻的文化、先进的技术,以壮大自己。我们当然还有不足,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有时还喜欢为自己民族护短。一段时间里,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缺乏诚信,中国人法律意识不强,中国人责任心不够……这些都使我们在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事务中屡屡吃亏,多次“败北”。有人觉醒了,但可悲的是,还有不少人为自己的暂时得利而沾沾自喜,这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与直面自己民族缺点的俄罗斯人相比,我们应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发展壮大自己呢?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们绝不能因为暂时的落后而自卑,我们也绝不能因为自己的民族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妄自菲薄,我们当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理论、文化、技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中国人当自强!

评论

文章开篇简述材料,展开分析;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以唐朝的强盛和清朝的衰败来论证能否直面自己的不足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事实确凿,无可辩驳;然后联系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使议论更具针对性;最后直抒胸臆,重申中心论点,收束全篇。全文论证清晰,论据与论点结合紧密,能够有力地支持论点。语言凝练、严密,说理性强。议论精当,掷地有声。

机遇带来成功

成功,一个令人向往的名词。不少卓越人物都从这里涌现出来。他们或叱咤风云,傲视群雄;或矢志治学,硕果累累;或以长篇巨著传世,或凭艺术珍品留名。不可否认,除了其本身具有的超凡素质外,机遇也是一个不能缺少的因素。试想,没有机遇,舜就是一个农夫,傅说也不过是一个泥水匠,胶鬲则永远是个鱼盐贩子。如果,没有机遇,丘吉尔也许不过是皇家军事学院中的一名平庸的毕业生,达尔文在父母的强迫下大概早成了一个不称职的神父。这些人的成功离不开机遇的支持。于是,有些人便到处寻找机遇,可机遇不是那么容易被抓住的。抓不住的人顿时大呼“怀才不遇”而灰心丧气,稍受挫折的那些没有毅力的人就会抱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消极心态,不再努力奋发了。这些人的做法便不可取了。

不过,没有机遇的人才也是十分可惜的。韩非是个有才能、有学问的人,他见韩国一天天衰弱,三番五次向韩王进谏,可韩王无动于衷。于是,他便一心扑在著书上,终于写成了《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十分欣赏他,想要重用他。李斯出于忌妒,向秦王进了谗言,导致韩非服毒而死。韩非的死十分可惜,如果他能助嬴政一臂之力的话,统一中原能更早实现。

“诗仙”李白虽做过官,但是不得皇帝的重用。终于因宦官高力士、驸马张泪和杨贵妃等人的谗毁,被迫离开了长安。他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使他无法在政治上大展拳脚。这一点固然可惜,但政治上的一再挫折、生活上的长期颠沛,磨炼了李白的思想,也开拓了李白创作诗歌的广阔天地,促使他写出了不少抨击权贵、揭露黑暗的优秀诗篇。如果李白真做了大官,得到皇帝的重用的话,“诗仙”的称号便与他无缘了。当年凡高的画如果像现在这样的价值连城,凡高就不会穷困潦倒,不会发精神病,也决不会成为现在的凡高。在机遇将来之前,可能会有一阵磨难。社会不会给他们创造机遇,他们的机遇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取得机遇,必须经过刻苦磨炼后,成为一个具备成功素质的人,机遇自然会垂青于你,成功也就近在咫尺。

评论

本文援引古今中外事例论证观点,由浅入深,内涵丰富,层次清晰。文章语言特色鲜明,以毫无雕琢的语言娓娓道来,庄严亲切。自然结尾、耐人寻味。

世纪遗产清单

像一个人临终前要对自己的财产有个清点,以便留给后人一样,一个世纪行将结束时,也该对自己留下的东西,列一份清单,好让下个世纪的人们心里明白这个实际的功劳。20世纪的黄昏已经来临,这世纪给我们人类究竟留下了什么,似乎也到检数一下的时候了。

8000多万具死于战争的尸骨,是20世纪留给人类的最大一笔财富。两次世界大战和30余次国际、国内战争,造成了全世界约8000万名军人和平民的死亡,这些死去的人如今都已化为白骨被掩埋在土层深处。这些尸骨静静地仰望着尚在活着的人们,他们将用自己对战争的不绝吟唱,使得下个世纪的人们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数万个核弹头是20世纪留给人类的又一笔财产。世界上有核国家制造的核弹头加在一起已需要用万来数了,这些核弹头可以把地球毁灭许多次。人类终于为自己制造出了集体死亡的工具,这是一件值得引为骄傲的事情,也许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我们人类会欣赏到核弹爆炸时那炫目的美丽的闪光。那时,人们一定会为遇上千载难逢的开眼界机会而欢呼不已。

10多亿公顷的森林变成了平地和沙漠,是20世纪的一大功劳,也是它留给下个世纪人类的一笔可观的不动产。没有了这些森林,人类也就少了许多的麻烦,也就会少遇上多云、多雾以及细雨绵绵的天气,就可以让阳光直射地面以便使地上多几条好看的裂缝。沙漠面积大了,人们就会更方便地欣赏到沙漠上的海市蜃楼,会不停地听到驼铃的叮当响声。平地面积多了,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会看到大地尽头的美妙风景。

几千条污染了的河流和几百个污染了的湖泊,是20世纪留下的又一笔遗产。有了这笔遗产,下个世纪的人们也就不必再到那些河湖里捕鱼,从而也就少了制造渔船和编织渔网的麻烦。有了这笔遗产,许多人就不必再学游泳,从而少了被水淹死的危险。有了这笔遗产,许多人就可以因得一种莫名其妙的小病而住进美丽的疗养院,从而把繁重恼人的工作摆脱掉。

350万块宇宙垃圾是20世纪留下的另一笔十分新颖的财产。这些东西目前正围绕地球运转。仅在近地球轨道上登记在册的直径10厘米以上的太空垃圾就有19000块,其中7000块垃圾碎片能被跟踪。有了这笔财产,我们日后就可以少发射或不发射人造卫星了,就可以在晴朗的夜空看到一些奇异的光斑,就可以慢慢停止对其他星球的观测了。

一个多么慷慨的世纪,仅粗略一数就知道它给人类留下了如此多的东西。下个世纪的人们当然应该对它充满感激。上帝呢?上帝也因此而满脸笑容?

评论

这是一篇很有新意的文章,它给20世纪人类犯下的罪行作了一次清点,一个个惊人的数字,就像一声声的警钟敲响在每一个世人的耳畔;那一句句看似赞美的反语;就像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尖刀,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世人的心,使人产生一股强烈的感情冲动,热爱和平,爱护地球,爱我们的兄弟姐妹,爱地球这个家。

使惰性为最小

已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求证:为什么和尚多了反而会没水喝?解:设该原因为x。

庙里只有一个和尚时,他没有可能把任务推卸给别人,只能自己去挑水喝;有两个和尚时,他们觉得这个任务须两个人承担,只好两个人去抬水喝;等到有三个和尚时,奈何一根扁担只能首尾两人抬,所以谁也不愿意自己多出一份力,最终也就没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