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学生必读的精彩作文(下)
16765300000001

第1章 写景状物篇(1)

行走古城

这个繁华的城市实在热闹得很。一不小心,发现还有个古城可以走走。

原来,有一个世界,离我们的世界如此遥远,却又如此贴近。

城依水存,水随城至。丽江,是水筑的城市。人墙绕户的是水,穿街过巷的是水。

丽江,吟着湿漉漉的诗,带着纯朴、清澈的绝美,从玉龙雪山上飞流而下,蜿蜒流过我尘封已久的心。

阳光懒洋洋地蔓延着,却并不忧郁,脚步在窄窄的石头街面晃悠着,视线被两侧高高的古老建筑虚掩,时间进入了一种休眠状态。

是的,置身丽江,你不可能跟时间赛跑。在这里,天是湛蓝的,纯净而空灵的蓝,无心地飘飞的云,让你感受不到时间在流逝。

四方街是古城的主体,这儿热闹但并不喧嚣。古城固有的纯美,在不知不觉间掠去了尘世沾染的喧闹和浮华。行走街中,在一个个小铺面里看手链,看木雕,看衣服饰品,领略特色风情,看东方文化在披肩上演绎纳西族的风情,看粗犷的摩梭图腾热烈地跳跃,听葫芦丝吹出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屋顶上飘悠。这些古老文化的积淀,这些令人心之神往的所在,便造就了今天谜一样的丽江。

酒吧是一间间木屋,浸透了历史的深褐。这些镶嵌着丽江湿漉漉记忆的屋子,在岁月的烟云里浸泡着,穿行着,寂然无声。时间固执地在窗棂的间隙中布满了斑驳的痕迹,不知不觉间染成一种空明的情愫,如风过琴弦拨痛了灵魂深处的一抹悸动。

沿河信步,触摸着身边古朴如画的风景。梦中的丽江,恰如一轴烟水深处的画卷,慢慢地蜿蜒展开。在这里,水声悠远,仿如一个潋滟的梦境,梦里原是千年以前的家,千年以前的丽江。

走累了,随意找张路旁的木椅坐下,注视着身边来来往往的行人。阳光碰撞着身后的屋檐,然后软软地游走在身上,抬起头来,竟有一种微微的晕眩感。风轻轻地拂在脸上,带着些淡淡的水汽。突然想起一个词:安静,宛如一朵莲花徐徐在心里盛放的感觉。

临别时,举起相机,一个纳西族的老妈妈在镜头前微笑,纯粹,恬淡——就像这古城给我的感受。

评论

人生本是行走的过程。作者在繁闹城市中不经意地发现可以行走的古城。这古城是东方少数民族狂野又质朴的文化,是“浸透历史深褐”的木屋。作者走在梦中的家园——原来可以在古城得到人生至静的境界。文随人性,文字清淡。如水流心间,节奏如云过风轻,整体飘渺而又纯美的梦境。结尾出现的老妈妈,表面上突凸,实则为神来之笔。古城如此,原是依人而定,启示读者思索:人在行走时,何地才是驻足处?

孔雀之乡

在祖国的版图上,有一个像孔雀一样美丽的地方——云南,它是孔雀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

离开故乡两年多,故乡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常常闯入我的梦境。我不知多少次盼望自己变成一只孔雀,飞过田野,飞过河流,飞过崇山峻岭,飞到我那热恋着的故乡……故乡隐藏在云南的一座小山坳里。那里没有名胜,有的只是朴实的山、朴实的水、朴实的人。家乡人很勤劳。他们用鞭子甩亮黎明,赶着一头头耕牛将太阳从东山拉向西山。“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当辛苦了一天的太阳爷爷回到山里时,我那勤劳的亲人才陆续回家。

日子就是这样不停地循环着。村前是河,村后是山。水是从山底渗出来的,这儿一塘,那儿一股,人们称之为“龙潭”。听老人说,“龙潭”下有龙,谁污染了龙潭水,龙就要惩罚谁。因此,龙潭水始终清澈、干净得就像村里人的心灵一样。甜丝丝的水汇成小溪流到村里,给人们用水带来了方便。夏天,我们一群“捣蛋鬼”常光着屁股在村前小河打水仗,让洗衣服的母亲们逮住了,棒槌拍打着光光的屁股,却红了小女孩白白的脸蛋,背开身子哧哧地笑。小河渐渐长出了水草,招来了鱼虾,引来了爱捉鱼的小伙伴们。在“小泥鳅”的带领下,我们常踩着滑溜溜的鹅卵石下河捉鱼。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为捉一条红鲤鱼,滑进了深水里,幸好被村里的哑巴救上岸来,当我向他感谢时,他却跑开了,只留下一串湿漉漉的脚印……故乡的山很多,于是大山又成了我们的乐园。一声响亮的口哨约来了许多放牛的小伙伴,我们骑在忠实的老牛背上,优哉游哉地进入山林。为了防止牛到处乱窜,我们在它脖子上系一个铃铛,让和谐的叮哨声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这样我们就能尽情地玩耍了。或上树掏几个鸟蛋,或进灌木丛逮野鸡野兔,玩累了,对着山谷大吼几声,然后静静地躺在草坪上听山谷的回音。口渴时,摘一把杨梅往嘴里塞,常酸得我们眯着眼睛淌着口水。肚子饿时,搂一抱柴,烧几个马铃薯和黄爽爽的玉米棒,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烧焦的皮把我们这些“小馋猫”的脸涂得像“包青天”似的。

孩提时的我便听父亲说山外的世界很大,于是我曾发誓要爬上故乡最高的大山“仙人峰”顶“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到天黑时,骑上蟾背“身游银阙珠宫”,“醉里偶摇桂树”,还要摘几颗星星挂在胸前。然而当我第一次爬上“仙人峰”顶,看到天空还是那么高,太阳还是那么远时,我才发现往昔的我像井底之蛙。那种幼稚的想法使我笑过后感到一丝苦涩,我那半截腿浸在土里的亲人啊!祖祖辈辈围着大山转,土地将他们牢牢拴住,对外面的世界却茫然不知。

那一天后,我懂得了故乡的小河、大山以及亲人的腰弯成弓形是为了把我这支箭射出去,射向远方。于是,我带着亲人们的期望拼命地学习。几年来,我发觉世界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的故乡却依然贫穷。故乡曾养育了“金孔雀”杨丽萍,她以独特的孔雀舞来报答故乡,故乡养育了我,我将怎样回报故乡呢?

几度山花开,几度杜鹃鸣。故乡的情、故乡的爱无时不在激励我,我将加倍努力,用自己的智慧耕耘刚刚苏醒的故乡,我要用科学知识把故乡这只金孔雀武装起来,使她飞起来,飞向世界……评论作者用极简单的语言写极简单的事,表现的是儿童充满快乐的顽皮与稚趣,呈现出一种真实美、朴素美。这正是作者构思巧妙所在。另外,本文讲述了故乡朴实的山、朴实的水、朴实的人,描绘了故乡山水的美丽如画,赞美了故乡人“用鞭子甩亮黎明,赶着一头头耕牛将太阳从东山拉向西山”的勤劳与“当我向他感谢时,他却跑开了,只留下一串湿漉漉的脚印”的质朴。作者最后以“金孔雀”杨丽萍类比,以朴实的语言吐露出报答故土的真挚情感。

年华似水,乌镇依旧

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吴疆越界,吴曾驻兵于此防越。

乌镇自古名胜众多,宋时就有八景:古山云树、霓水风帆、双溪皓月、两镇苍烟、南郊春色、西林爽气、仙桥野田、佛寺晨钟。

乌镇像一个秀气的江南女子,走过了几千年,但仍不显倦容。而乌镇的流水,恰似女子水汪汪的大眼睛。流水,缓缓的,从容不迫。沉沉的墨绿,虽历经千年的过滤,仍像一条翠绸向前铺去。铺过石桥、水阁,铺到家家户户。

经历一番小船悠悠,水上看乌镇,有种历史沉淀的感觉。

乌镇安静地浸在水中,又无处不悠闲。水乡多桥,乌镇尤甚。且桥的样式纷繁,风格各异:

有古朴威严的多孔石拱桥;有秀美巧趣的砖砌洞桥;也有短仅丈余的木桥。古镇石桥卧波的姿势很美,生命的张力毫无保留地显露在幽静的水面上,像一坛陈年老酒,沉淀了太多的故事。桥也一样,无数的文人骚客走过,桥甘愿为一个虔诚的倾听者,有故事的桥的影子,藏在流水里,在同一个位置,亘古不变。

乌镇的老街清一色旧石板铺地,两侧高墙隔出店铺和民房。门和店全用木板,残缺的雕花、斑驳的乌漆、横骑在老街上的拱门,是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恍惚间让人以为时间在这里凝固了。

乌镇的小巷很深很深,两侧又很窄很窄。散步巷中,感觉巷的神秘,亦可思考时间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小桥、流水、人家/小巷最深处/多少岁月轻描淡写/年华似水/乌镇依旧。

评论

乌镇像个秀美的江南女子,作者就如同婉约派的词人。词人钟情这位秀女,在他的笔下,鸟镇每一道风景都极具江南特色:小桥、流水、老街、深巷……那么宁静、悠久、美好。

作者的文章也像是乌镇的一景:从容不迫、精妙隽永,让人回味无穷。笔墨虽简约却很精致,充满灵气。

开头和结尾,以诗照应,更为全文酿造了诗情。

永远的布达拉宫

绵延的青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湛蓝的天空,展翅的雄鹰,虔诚的喇嘛,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这一切,都令我心驰神往,魂牵梦绕。

奔驰的列车呼啸着,把我们带到了高高的玛布日山下,布达拉宫就建在上面。

布达拉宫,一个我神往已久的地方,我终于见到了你!

抬头看看天空,竟是那样的蓝,蓝得像块晶莹剔透的宝石;形态各异的白云在蓝天的映衬下轻轻地飘着,煞是好看。从远处望去,布达拉宫仿佛是一座仙山琼阁,它光芒四射,照得我们连眼睛都睁不开。

我跟随爸爸,沿着阶梯一级一级往上爬。走近了布达拉宫,才看清了它的雄姿,一百一十多米高的宫殿层层叠叠、金顶耀眼、雄伟宏阔,一派雄浑的气势。当我站在这座高大雄伟的宫殿前,用好奇的眼光上上下下一遍遍地打量它,听着人们一声声赞叹时,我的心潮汹涌澎湃,无法平静。

看到这里,我不禁思绪飞扬。盛世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和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为了迎接文成公主,特地修建了华丽的王宫——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进藏,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不朽贡献。布达拉宫就是汉藏人民团结和睦的一个历史的见证。

布达拉宫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建筑形式和壁画。它依山为楼、别具匠心的设计把人工建筑和自然地势融为一体,显出了高峻、宏伟、雄浑的气势。同时,它又吸取了汉族的某些建筑风格,如金顶斗拱、雕花梁架和藻井等,与藏族的建筑形式配合得十分得体、和谐。这种汉藏合璧的建筑风格,是藏族人民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壁画是布达拉宫最富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部分。壁画的数量特别多,只一层楼就有六百九十一幅,其余的多得都数不清,它们记载了西藏千年以上的历史。画面色彩斑斓绚丽,人物栩栩如生,既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又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有些画生动地反映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如唐代文成公主入藏组画,从唐朝的京城长安画起,用了十六小幅画来描画长安城,有宫殿、城墙、街道、民房……文成公主离开长安,一路上走过了千重山,渡过了万道水,最后到了拉萨河,松赞干布率领臣民们亲自隆重地迎接……布达拉宫,一个美丽的地方;布达拉宫,一个神秘的地方;布达拉宫,是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

评论

布达拉宫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神秘的色彩,令人心驰神往。所以小作者在介绍描绘布达拉宫时也不急于把它推到读者面前,而是先写青藏高原的壮丽景象,再写布达拉宫的优美背景,接着又宕开一笔,思绪飞到了唐朝与吐蕃和亲的远古时代,说到建造布达拉宫的原因,这样蓄足了“文势”,才由远及近,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出布达拉宫的风采,行文跌宕有致。

走进九寨

我所到过最美丽的地方,莫过于九寨沟。它就像一个现代的桃花源,深深地与世隔绝。站在源外的人们一定想偷窥里面的世界,却往往敬畏它的神秘。当人处于一切未知的状态时,才是最茫然的。而我,一走进九寨,就被九寨中幽幽而出的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熏得醉倒在一片水色里。

我去的时候,正值夏季。因为那儿水多,所以是个避暑的好去处。那儿湖泊相环,溪流相绕,时不时倾泻出一挂瀑布,整个九寨都沉浸在迷蒙的水汽之中,让所有属于夏天的烦躁都随之慢慢散开,染出一整片的蔚蓝。

在关于九寨的记忆里,镜海应该是最清晰的一个。

走到镜海前,我有了一种透析灵魂的感觉。那是怎样一片湖水?没有见过的人真是无法想象的,它不是书上所说的清澈如镜,其实,真正清澈的水是不能当镜子照的。因为那样清的水只能让你看见湖底的游鱼玩得有多欢畅,躺着的沉木显得有多静穆,却不能看清自己的表情。我蹲在湖边,看着水中映出的自己,既熟悉又陌生,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模样吗?以前我总认为,人长得怎样都是供别人看的,自己则更像个局外人。现在,所谓的“孤芳自赏”,却被我了解得淋漓尽致。其实不光是外表,在那样的一面镜子前,我甚至觉得自卑。一种被看穿的窒息感,让我第一次感到做人的失败。真的,我觉得我的一切都在它的掌握之中。我是如此渺小。好害怕,好恐惧,迫使我赶紧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