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典故(上)(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16764200000003

第3章 古代最小资的九种职业(2)

四、太守

代表人物杜牧欧阳修

古代中国的各种官职中,我觉得太守最令我心仪。作为高级地方官员,它在历朝历代的称呼有些不一样,比如又叫刺史,又叫知州,又叫知府,但总的说来,它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市长,他们构成了中华帝国统治的主体骨架。

太守又是一种小资的职业,尤其在那些升平的年代,太守往往成为风花雪月的代名词。看看中国的文人中,有如此众多的人都做过太守,你就会明白这一点:谢灵运、王昌龄、韩愈、柳宗元、杜牧、欧阳修、苏轼、陆游……这些愉快的太守们在他们的任上,大抵境内安宁,国家无事,于是就干些重修岳阳楼呀或是登临醉翁亭之类的雅事。一方面,他们本身是文人,而且有的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占有重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太守的职位虽然不是太高,但也不是风尘之下的小吏可比了,人生的各种欲望几乎都能得到很好的调理。

五、隐者代表人物许由陶渊明陈抟隐士存在的前提在于,他认定了自身的清洁与这个污浊的人世无法相容——就像水与火、利与钝、烈女和浪子无法相容一样,他只得选择离开并放弃。让我离人间更远些吧,所有的古代隐士至今还在他们的坟墓里发出这样的喃喃自语。

要想当隐士,得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作后盾,不然只能饿死于草莽之间了。陶渊明的故事广为后人传诵,但人们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即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他根本就不需要这五斗米,他家的产业足够他过着诗酒花草的风雅生活而无后顾之忧。否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种令农民欲哭无泪的惨状(估计是买了假种子吧),就不会被他老人家当作一种雅兴来消遣了。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隐士虽然是以出世来安身立命的,也就是坚决不愿闻达于诸侯。但有时候,隐士由于有了巨大的名气,朝廷就会一再要求他们出来做官,这种情形,有点好比勒令一个决心守节的寡妇必须改嫁,令人尴尬和气愤。

所以许由决定好好洗洗他的耳朵。据说,许由先生是上古治世尧帝时代的大隐士,尧几次决定将王位传播与他,许由都坚决反对。后来,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尧告诉许由,他要任命许由出任九州长,可能相当于首相级别的高级官员吧。尧帝不知是年老昏庸还是脑子里进了水,许由连王位也不要,哪里还要什么劳什子的九州长呢?果然,许由听了很生气,认为尧的话已经严重污染了他宝贵的耳朵,于是跑到淇水边将耳朵洗了又洗——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过去,很可能有人会误认为他是在洗一对要卤成下酒菜的猪耳朵。

六、名医

代表人物秦越人张仲景孙思邈

不为良相,便为良将,不为良将,便为良医。将良医列在良相和良将之后,可见这种治病救人的职业在古代中国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没有西医作竞争的古代,一个名医的地位是显赫的。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可能很少有人不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归根结底,乃是对自己健康的一种投资。

“请伸出你的舌头,让我看看你的舌苔吧。”名医一般年过四旬,有着硬朗的身体和敏锐的目光,他坐在悬挂着名人字画和悬壶济世金匾的大厅里,用平易近人的声音对每一个患者轻启双唇。

当然,名医在年轻的时候,可能并不总是坐堂问诊,而是行走在风尘仆仆的大道上,就像今天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专家一样鸟落民间,他们将在属于民间的岁月里,建筑起自己声名的高度。

七、图书馆馆长

代表人物老子司马迁

再繁华的大都市,图书馆也总是寂寞或相对寂寞的,知识必须远离芸芸众生才能薪火相传,因为它们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古代的图书馆自然更寂寞了。我们的第一位皇家图书馆馆长,他的名字叫作李耳,也就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老子身为周室的图书馆馆长,委实没有什么工作可干。偌大一座图书馆里,也就堆放着那么一些已经长了不少白色霉斑的竹简,逢到天气晴好的时候,老子会指令工作人员将这些笨重的东西抬出来晒一晒。如此而已。

我们以为老子会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事实上这种想法过于幼稚,对老子这样的大智之人来说,哪里还需要从那些人云亦云的竹简上去吸收营养呢?

更多的时候,老子只是独坐在窗前的席上。闭目玄想,这才是他每天的功课。从窗外桃花、睡莲、菊朵和梅枝的变幻之间,他能感觉到四季的更替,生命的游走和人世在莫不相干中又向前走了一小步。

老子寂寞玄思的结果是写下了他不朽的著作《道德经》。但令人吃惊和羞愧的是,这部全世界最重要的著作(同样重要的著作估计不会超过十部),居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

可五千颗灵性的汉字竟然将天地间的道理都阐述得一清二楚,可见大师的确不同凡响。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必定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理由。

八、教书先生

代表人物孔子

老子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任上的时候,基本不读书,倒是一个小名孔老二的青年经常跑来东看看西问问。

孔子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的上古时代,首创私学,并且用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吸引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弟入学,这就使得他从教书先生一跃而成为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着实令后人艳羡。孔子坐在老家曲阜的杏林里,学生们围着他团团坐定,孔老师清清嗓子就可以流畅地讲上两个时辰。另一些时候,他则用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逐一考问他的弟子们。到了后来,他干脆带着弟子们坐着牛车周游列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各种问题想必将在这种壮游与讲学中得到合理的处置与排解。

九、探险家

代表人物徐霞客汪达渊

有人问一个登山运动员,你为什么要登山?

登山运动员回答,因为山在那儿。我们问一只鸟儿,你为什么要飞翔?鸟儿回答,因为天空在那儿。如果我们同一位探险家,一位职业探险家,你为什么要探险?

他也许也会说,因为远方在那儿。所有回答都向我们表明,并不是一切事件都需要一个可以说得十分清楚的理由,既然我们无法说清楚我们爱一个女人到底是爱好身体或精神的哪一部分,我们也就允许探险家没有理由地热爱远方。

徐霞客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探险家中的佼佼者,他居然凭着双脚和毛驴的辅助在400年前一直走了大半生,直到大半个中国的大地都能够找到他的足印。

几年前,当代探险家余纯顺遇难之后,我曾深有感触地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我觉得对古代中国的探险家仍然是适合的:

“……我常想,在人类中显然有着这样一种人:他们惊世的成就往往只是源于他们对自己灵魂的抚慰,当灵魂像一缕午后的清风拂过,他们便隐隐感觉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的召唤,于是他们必须通过某种不同世俗的方式去作一次次灵魂的远行和梦想的游戏,他们的生命才会有星月般的光辉将其黯淡的人生照亮。如果我们这每一颗被岁月打磨得不再敏感的心,都能有一次灵魂的远行;如果灵魂真的能像一阵阵伴我终生的微风;如果生的意义可以从一场场午夜的梦幻开始……那么,当我重新审视壮士走过的这方大地时,我就能轻轻地对自己说: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不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