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的艺术(经典励志文丛)
16760900000029

第29章 实力的提高(1)

第一节批评的技巧

在我们的演讲中,时常会碰到对某人某物的评价。评价他人要有明确的准绳。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使人认识和改正错误,并且发生转变。只有解决了目的性,才能从爱护人提高人的愿望出发,才能有真诚的友爱,如火的热情,诚挚的精神;才会有诲人的诚意,容人的雅量,帮人的耐心。

出于关心、爱护、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的目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即使批语有点出入,别人也能谅解。相反,如果评价他人的目的和出发点不正,夹杂着个人恩怨,泄私愤,图报复,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即使批语的内容正确,往往也使别人难以接受。

评价他人的目的何在,这一点应说谁都会对答如流,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常识往往会被那些评价他人的人抛向脑后。最差劲的表现是因为评价某事而否定某人,诸如你这个人“无能”、“不行”,甚至说出“愚蠢”、“笨蛋”等污辱人格的话。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在评价中否定了一个人的自身价值,只能给别人带来更大的痛苦,产生积怨,甚至从此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同时也损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还有的人在评价他人时,习惯运用比较法,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证实被批评的人无能和愚蠢,这是不明智的。正确而有效地评价,应该表现出一种宽容和温情,无论是评价前还是评价中,都要设法让他知道,你所评价的是他们做错的那件事,绝不是他那个人,让他知道你的评价的含义,是他这个人还不错,但是这件事做得不对,今后注意改正。如此对事不对人,才能使人既认识错误,又坚定改正之心。

所以正确的评价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虽然被评价的是人,但绝不能搞人身攻击,情绪发泄。之所以要评价,是因为要解决的是问题,是为了今后把事情办好。只要错误得到了改正,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就可以说评价的目的达到了。为此,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只要被评价的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说是已经解决了问题,众人能引以为戒,可以说做出的评价就是成功的。评价不是训人、打击人,更不是整人,而是帮人认识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制定改进的措施。因此,正确的评价应该是“对事不对人”。这种批评的方式对问题是直接的,而对人是间接的。具体的事都是具体的人做出来的,所以纠正了错事也就是对当事人的批评,但直接对事的评断更容易被人接受。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施金纳以他的试验证明,在学习方面,一只因有良好行为而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只因行为不良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学得快得多,而且更能够记住它所学的知识。

进一步研究显示,人类也有同样的情形。我们用批评的方式,并不能够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常常会引起愤恨。

另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

批评所引起的愤恨,常常会降低员工、家人以及朋友的士气和情感,而所指责的状况仍然没有获得改善。奥克拉荷马州恩尼德市的江士顿,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协调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工地工作的员工戴上安全帽。他说以前他一碰到没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腔官调地告诉他们,要他们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定。员工虽然接受了他的纠正,却满肚子不高兴,常常在他离开以后,又把安全帽拿下来。他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下一次,他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时候,他就问他们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然后他以令人愉快的声调提醒他们,戴安全帽的目的是在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建议他们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结果是遵守规定戴安全帽的人愈来愈多,而且没有造成愤恨或情绪上的不满。

批评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要使批评达到目的,必须坚持求实的精神,避免消极、简单化的倾向。

我们都是如此,做错事的人只会责怪别人,而不会责怪自己。因此当你我很想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批评就像家鸽,它们总会回来的。我们要明白,我们准备纠正和指责的人,可能会为自己辩护,反过来谴责我们;或者,像文雅的塔虎脱那样,他会说:“我看不出我怎样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

进行批评,态度和方式方法都很重要,最基本的还是事实准确与否,有无出入,该不该由某人负责。如果事先调查不够,事实真相与得到的情况有差异,被批评者就难以接受。所以上级批评下级,事实要准确,责任要分清,原因要查明。从实际出发,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找出错事的原因,恰当地分清责任,这样的批评才有理有据,既不夸大又不失察,下级也才会口服心服。所以,批评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则。

对林肯跟别人的相处之道,我可是做过特别的研究。他是否喜欢批评别人?是的。当他年轻的时候,在印第安纳州的鸽溪谷,他不只是批评,还写信做诗挖苦别人,把那些信件丢在一定会被别人发现的路上。

父母普遍会批评他们的孩子。我始终认为,孩子并不是不可以批评,但是,在你批评孩子之前,请读一读美国新闻报导的典型文章之一《不体贴的父亲》。这篇文章首先登在《家庭纪事》杂志的社论栏中。

《不体贴的父亲》是篇小品文——因一时内心的感觉而写出来的——却打动了很多读者,引起人们心弦的共鸣,以致成为被大家最喜欢读,并一再转载的文章。自从这篇文章第一次刊载出来以后,《不体贴的父亲》的作者李文斯登·劳奈德写道:“全美国成百上千的杂志和报纸都转载过,在外国也有着差不多同样的情形。我自己就同意过成千上万的人,让他们在学校、在教堂以及在演讲台上宣读这篇文章。奇特的是,大学刊物登载它,中学刊物也登载它。有的时候,一篇小文章可以神奇地透达人心。这一篇小文章确实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这篇文章的启示是,我们不要责怪别人,我们要试着了解他们,我们要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而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宽恕。”

所以在进行具体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缩小,特别是在斟词酌句上,绝不能再采用“老是”、“一贯”等极端绝对的字眼,也不要使用那种看似幽默实则尖刻的言语。

通常,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赞扬时,再去听一些比较令人不快的批评,感觉就会好很多。

其实大家的心理都是这样。“忠言逆耳”,当然就是说听着不舒服。这就好比是吃药丸,外面有糖皮,所以刚吃到嘴里是甜的,没有别的味,而且也很容易一口气吐下去。于是药物进入了胃,药性发生效用,病症也就医治好了。我们要对人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之前,先来给人家一番赞赏,使人先尝一点甜头,然后再说我们的规劝,人家就也容易接受了。

我可以找出这样一个例子,当人们使你不愉快时,批评、斥责,要比了解对方的观点容易得多。也就是说,找出别人的错处,要比找出对方值得称颂的事容易多。谈论你自己所需要的,比谈论对方所需要的,也显得自然得多。所以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点你别忘了,你不只是要获得书中的知识,同时要养成你新的习惯。你是在尝试一项新的生活方式,那是需要时间和持久力,在每一天中实施的。

所以你要常阅读这本书,把这本书看作如何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用手册。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你遇到一个特殊的问题——诸如如何管理小孩子?如何使妻子顺从你的意思?如何满足一个气愤的顾客?这都是些常会遇到的事,当你翻开这本书,试着去做其中的某项提议,说不定就会有奇迹发现。

一位学员,安娜·马佐尼提供了与上述情形非常相似的一件事,所不同的是处理方式和结果。能上能下的马佐尼小姐,是食品包装业的市场行销专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项新产品的市场测试。她告诉班上同学说:“当结果出来时,我可真惨了。更糟的是,在下次开会提出这次计划的报告之前,我没有时间去跟我的老板讨论。”

“轮到我报告时,我真是怕得发抖。我尽了全力不使自己精神崩溃,而且我知道我决不能哭,不能让那些以为女人太情绪化而无法担任行政业务的人找到借口。我的报告很简短,只说因为发生了一个错误,我在下次会议前,会重新再研究。”

“我坐下后,心想老板定会批评我一顿。”“但是,他却谢谢我的工作,并强调在一个新计划中犯错并不是很稀奇的。而且他有信心,第二次的普查会更准确,对公司更有意义。”

“散会之后,我的思想很乱,我下定决心,我决不会再一次让我的老板失望。”

假使我们是对的,别人绝对是错的,我们也不要让别人丢脸而毁了他的自我。传奇性的法国飞行先锋和作家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写过:“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给人一个超乎事实的美名,就像用“灰姑娘”故事里的仙棒,点在他身上,这将会使他从头至尾焕然一新。

假如一个好工人变成了一个粗制滥造的工人,你会怎么做?你可以解雇他,但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可以责骂那个工人,但这通常只会引起怨怒。

有一天,钢铁大王卡耐基想批评自己的侄女约瑟芬,他正想开始批评她,但马上又对自己说,“等一等,戴尔·卡耐基。你的年纪比约瑟芬大了一倍,你的生活经验几乎是她的1万倍。你怎么可能希望她有与你一样的观点、判断力和冲劲——虽然这些都是很平凡的。还有,你19岁时又在干什么呢?还记得你那些愚蠢的错误和举动吗?”

诚实而公正地把这些事情仔细想过一遍之后,卡耐基觉得约瑟芬19岁时的行为比自己当年好多了,而且他很惭愧地承认,他并没有经常称赞约瑟芬。

从那次以后,每次他想指出约瑟芬的错误时,总是说:

“约瑟芬,你犯了一个错误,但上帝知道,我所犯的许多错误比你更糟糕。你当然不能天生就万事精通,成功只有从经验中才能获得,而且你比我年轻时强多了。我自己曾做过那么多的愚蠢傻事,所以我根本不想批评你或任何人。但难道你不认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不是比较聪明一点吗?”

假如一个人一开始就谦虚地承认,他也可能犯错误,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那么别人再听他评断自己的过失,也许就不会难以入耳了。

在一般人看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肯定是苦的,而且因为“苦”,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屡屡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即批评的“负面效应”。但,也有一些老师挺聪明,总能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

已故的华纳梅格,有一次这样承认说:“30年前我就明白,责备人是愚蠢的事,我并不抱怨上帝没有将智能均匀地分配,可是我对克制自己的缺陷已感到非常吃力了。”

华纳梅格很早就学到这一课,可是我自己在这古老的世界上,盲目地行走了30多年,然后才豁然会悟。

100次中有99次,没有人会为了任何一桩事情来批评他自己,无论错误到如何的程度。

严厉而没有分寸的批评是没有用的,因为它使人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辩护。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觉,并激起他的反抗。

德国军队里的士兵们,在发生某一件事后,不准许立即申诉、批评。他们需要怀着满肚的怨气睡去,直到他们这股怨气消失。如果他们立即申诉,会受到处罚。

要改变一个人又不致伤害感情,或引起憎恨,就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在批评他人之前,先改变你自己的错误。

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用“建议”,而不用“命令”,这样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我曾经很荣幸地和美国最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我告诉她正在写有关“如何做人处世”这本重要的书。她告诉我说,在她为欧文·扬写传记的时候,访问了与扬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3年的一个人。这人宣称,在那段时间内,他从未听见过欧文·扬向任何人下过一次直接命令。他总是建议,而不是命令。例如,欧文·扬从来不说“做这个或做那个,”或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他总是说,“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后,经常说,“你认为这封信如何?”

在检查某位助手所写的信时,他总是说:“也许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成功的经验。这种方法,不仅易于改正人们的错误,而且还维持了人们的自尊,使他自以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