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致富(经典励志文丛)
16760500000028

第28章 方法——制胜的宝典(2)

当他们走到一个岔路口时,从另一个方向缓慢地走来一个盲人。盲人用竹竿点点探探,走得极缓慢。他走向了他们也要去的那一条路。马克与朋友边走边聊,谈起了自己两年内5次跳槽,直到现在还在困境中挣扎的经历。朋友点头微笑不止,却又始终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马克偶然回首,忽然不见了盲人。“那个盲人呢?”马克脱口而问。“他已经走过去老远了!”朋友微笑着说。

“一个盲人怎么可能走得比我们快这么多?奇怪!”马克惊叹道。“怎么不可能?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三心二意地散步,而他却是一门心思地在走路……”朋友说。

听了这句话,马克的心猛地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而又多么深刻的道理呀!试想,如果我以前稍微学一下盲人一门心思走路的精神,又何至于像今日这般潦倒呢?而我这位朋友之所以有了成绩,也许正是因为他像盲人那样干什么都一心一意呢。

任何行动一定要有目标,并且方向正确。早上开始工作时,如果并不知道当天有什么样的工作要去做,就很容易像上面的伐木工人一样,找错了主攻方向,把时间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切实的行动,更不可能获得实际的结果。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减少干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事实上,天下的事是永远做不完的,最难的不是不知道怎么去做,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就像打枪射箭一样,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心才能有好成绩。对打靶的人来说,一进入状态,就会觉得靶心越来越大,因此,找到靶心至关重要。当年微软提出计算机将进入普通家庭、进入日常办公领域时,许多人一笑,说你有没有搞错?要开发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叫软件的东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用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卖?然而,微软没有动摇,在认准了这个方向之后,他们就以此为靶子,使原来很小的靶心越放越大,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瞄准靶子再放箭,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加以引导。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易于成功,弹无虚发的几率才会增大。

一个走钢丝跨越峡谷的杂技演员,谈到他走钢丝时的体会时说:“当一个人走在钢丝上时,他并不是非常刻板地僵硬不动的。虽然他基本上保持可能直立的姿势,但为了保持运动中的整体平衡,他的身体总是轻轻地摆动和弯曲。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他的脚只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向着眼睛紧盯着的目标钢丝的另一头前进。”

一位女演员成名后,回忆起当年父亲教育她的话:“我希望你能成为一匹良种马。良种马在奔跑时,是戴着眼罩的。这样,它们的目光就会一直保持向前直视,并按照自己的跑道向前跑,而不会受到其他马的影响。”

走钢丝需要的是保持平衡和克服恐惧,赛马需要的是排除干扰和发挥速度,但这二者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必须知道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目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干扰,始终把目光盯在目标上,才不会与成功错过。

记住了,只有对准靶子才能射中靶心;只有认准方向、选对方法才能做好事情。

五、别让你的汗水白流

我们就必须将“办事情抓关键”当做一种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学会信守承诺,凡事都要以均衡、合乎自然原则的方法把最重要的工作作为“首选”。

通过对下面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你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它的现实重要性:

如果你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你对生活会有什么期望?

假如你把人生的意义记下来,对你意味着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你的时间与精力的安排的?如果你每天检讨一遍这样的书面信念,是否会影响你在这一天中所做的努力?假如你对自己的期望、价值观、人生观有清楚的认识,这对你如何安排时间有何影响?假如现在你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那么,请你想想对你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通过思考,你就会明白,人生也是不平衡的,经常是因为我们去扮演某一角色,却牺牲了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角色。假若你是位优秀的工程师,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但却可能不是一个好爸爸或好丈夫。你可能善于满足他人的需求,却常无法满足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需求。

同样,生活也不过是各种角色的一种无序的组合,要在不同角色间取得均衡,并不是指花在每个角色上的时间要均等,而是指要从这些不同的角色中抓住最关键的、最需要你下决心去完成的事情去做。只要你这样做了,你就会对各种角色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你的生活自然也就能保持一种均衡,并会主导全局。

办事情应条理化。办事情遵照有序化原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事理念,它可以使你对做事情顺序的安排更加合理,时间的分配更加严格,从而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事情却没有办好的结果。一天中午,笨猪正在家中的园子里悠闲地晒着太阳,它小时候的玩伴山羊突然造访。多年不见,笨猪很高兴,也很兴奋,忙不迭地去给山羊泡茶。但因为平时懒散惯了,不知道茶杯、茶叶放在哪个角落。于是,猪开始翻箱倒柜地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只落满灰尘的茶杯。它洗好茶杯,才想起茶叶还没有找到,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茶叶,正准备泡茶,却发现壶里的开水早已用完。于是,它又摇着尾巴开始烧开水,等到水烧开了,山羊却早已离开。客人来了,要泡茶,就要烧开水、找茶叶、洗茶杯。

而完成这件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顺序:

找茶叶——洗茶杯——烧开水

洗茶杯——找茶叶——烧开水

找茶叶——烧开水——洗茶杯

洗茶杯——烧开水——找茶叶

烧开水——找茶叶——洗茶杯

烧开水——洗茶杯——找茶叶

前面两个顺序最费时,最后两个顺序效果好。可不是吗?等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做完后才想起烧开水,就费时了。如果先烧开水,在烧水的同时洗杯子、找茶叶,效果就好多了。

讲求效率做好事。统筹做事,使事情变得更加有条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办事情有条理,不仅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工作,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做事的目标和逻辑,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为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

同时,我们还能体验到一步步逼近目标的兴奋感,进而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

常言道:万物有理,四时有序。这里的“序”是顺序、次序、程序的意思。

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序,就是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步骤,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它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有条理、讲程序。

对于程序及其重要性,长期以来存在着某些片面的认识。有人认为程序属于形式,没有内容那么重要;有人觉得程序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有人甚至把程序当作繁文缛节,不但不重视,而且很反感。由此而来,现实生活中不讲程序、做事情缺乏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结果既影响办事情的效率和质量,又容易助长不正之风,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失。

为什么办事情要讲程序呢?我们不妨从程序的客观性来做一些分析。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展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从空间方面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从时间方面看,各个部分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并具有一定的次序。比如“种植”这一行为,就可以分解为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部分。这些部分均需占用一定的时间,并且有相应的先后次序。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播种,或者把收获和施肥的次序颠倒了,那么,种植行为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顺时而动,不违农时,是务农必须遵守的程序。尊重程序,实质上是尊重规律。这就是办事情需要有条理、讲程序的道理所在。

也许有人会存在这样的疑虑:讲程序会不会影响效率?其实,讲程序与讲效率是一致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程序,缺乏制度、机制、法规、纪律的规范和约束,无章可循,各行其是,不但许多事情办不下去,而且整个社会也会陷入混乱之中,根本谈不上效率。

譬如,一台功能强大的电脑,如果失去与之匹配的程序设计,其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从社会角度看,科学、严格、符合实际的程序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违反规定程序的行为则会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损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购物、乘车、参观等,都要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遵守规矩,各得其所。

很显然,这样做是公平合理的,也是富有效率的。而一旦有人不守规矩,不仅会使公平受到破坏,效率也无从保证。相反的,如果你每天都能按照计划行事,效果就不同了。每天先用15分钟写下今天需执行事务的清单,之后,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哪些工作是今天必须完成的,哪些工作是今后几天内要完成的,哪些又是长远的目标。这样你就会精确地找到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从而避免被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分散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