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格的力量(经典励志文丛)
16759300000012

第12章 劳动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生存法则(1)

努力工作,劳逸协调,你就有可能成为光荣的勋爵。

——《历史》第二十二章第十六节

想让生命永远年轻,那么你就勤奋工作吧;面临死神无愧于心,那么你就敬奉神明吧!

——托欺卡纳人的谚语

蔑视工作就是蔑视至高无上的上帝,好逸恶劳是对上帝的犯罪。

——**.塞尔科克

让我们辛勤地忙碌吧,找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当死神降临时,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说,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最好。

——史密斯

第一节劳动是生命存在的体现

人们要诅咒的应该是无所事事,而不是劳动。好逸恶劳是万恶之首,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正如灰尘会腐蚀铁器一般,懒惰也会吞噬人的心灵,甚至摧毁整个民族。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人之后,亲眼目睹了这个民族糜烂的生活方式:他们厌恶劳动,只想享受舒适的生活,满足自身的欲望。亚历山大不禁感慨道:有什么能比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更容易使一个民族奴颜婢膝?没有比辛勤劳动更高尚的东西了。

驰骋沙场、征战一生的古罗马皇帝塞维鲁曾亲率军队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和不列颠。他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时,得知驻扎在格兰片地区的陆军部队缺乏良好的秩序,于是忧心忡忡,决定以此小事向该军团施加压力,警告该军团要纪律严明。他给士兵们发出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绝对不可以放弃劳动”。罗马大军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威望必须建立在辛勤劳动和赫赫战功上。

在远古时期,最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都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从事各种各样的农活往往是尊贵、高尚的体现。古代的意大利就是个很好的验证。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普林尼记叙了这样一些情况:一个人干什么样的农活都与他的社会地位有关联,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赐给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和凯旋归来的士兵田地,他们会感到无比荣耀,并且心满意足地在农夫的指导下亲自扶犁掌耙。而且,那时的许多王冠被制成犁铧的形状,意义非凡。只是后来奴隶的大量使用才使人们渐渐觉得劳动(尤其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是一件可耻的事。当慵懒与奢侈之风席卷罗马统治阶层之后,罗马帝国的衰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懒惰可能是人们最容易忽视也最难抵御的一种不良习性。曾经有一个外国人周游世界,阅历颇丰,了解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当盖尼问他人类最大的共性是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用蹩脚的英语答道:“好逸恶劳乃是人类最大的共性!”这话令人恍然大悟,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差不多都想不劳而获。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好逸恶劳的人类劣根性的确很普遍,它渗透了每个人的灵魂,所以英国哲学家穆勒认为,人们无形中受到了惰性的驱使,为达目的不惜牺牲其他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为了维护社会和平,不得不采取强制力量镇压这种惰性,于是****政府便应运而生了。

对一个民族如此,更不用说个人了。懒惰具有毁灭性,使人不断堕落。懒惰爬不过一个小山坡,战胜不了那些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人一旦拥有了惰性,就永远走不出失败的牢笼,一辈子碌碌无为。成功垂青于辛勤劳动的人们,而懒惰会成为人的一种精神累赘,整天庸庸碌碌、抑郁痛苦,它对社会而言简直一无是处。

英国圣公会牧师、学者、著名作家伯顿的一部大作——《忧郁的剖析》,是一本内容深奥而风趣的书,也是唯一一部使约翰逊每天早起两个小时来拜读的作品。书中阐发了伯顿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他说,精神萎靡、抑郁沮丧总是与懒惰和无所事事紧密相连,它们像鸦片一样既摧残人的肉体又腐蚀人的心灵,万恶因之而起,邪恶滋生蔓延。作为七大致命罪孽之一,懒惰为恶魔垫背搭梯,并统治他们的灵魂……一条懒惰的狗尚且污秽而遭人鄙弃,更何况是一个懒惰的人呢?自然会遭世人唾骂。心灵的空虚比肉体的耗损更可怕,再聪明的人也会因懒惰而变得不可救药,最终在恶念的驱使下丧尽天良。此时,艰辛与勤劳早已被逐出了他的灵魂,剩下的只有邪恶和肮脏,像一潭绝望的死水,各种寄生虫和污秽的爬虫疯狂增长,肆虐泛滥,人的心灵也被邪恶的观念污染毒化了……如此,我们便可以大胆得出结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心灵一旦被懒惰的恶神占据,他们的欲望将得不到满足,永远不会富有,也永远没有信赖可言。他们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所有的财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求的开始,因此他们疲惫不堪,苦恼厌烦,憎恨诅咒,叹息悲观,他们总有无数莫名的哀伤,觉得世界太不可思议而不愿久留,希望自己的灵魂在飞上天堂的同时,心中恐怖的幻影也烟消云散。

关于类似问题,伯顿作了大量论述。《忧郁的剖析》这本书的结束语充分体现了此书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写道:“有一条需要你牢牢记住,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使自己坠入懒惰、孤僻和寂寞的深渊,否则你休想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切记:万万不可懒惰,更不可精神颓废。”

有些人漫无目的地到处游荡,整日无所事事,然而他们的脑袋瓜子却运转神速,总是思索着怎样才能不劳而获,如何才能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正如肥沃的稻田没有稻子却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一样,那些坐享其成的人的生命里没有美德,却蔓延着各式各样的“思想野草”。懒惰见不得光,总在黑暗中敲击着那些满脑子“思想野草”的懦夫的灵魂:“我们是正义之神派来折磨你们这些无所事事的人的。”

真正的幸福不会降临到思想麻木、四肢慵懒的人头上,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和闪光的汗水,才能得到幸福的垂青。我们的健康在懒惰中损耗,我们的生命在劳动中永生。尽管劳动可能使我们精疲力竭、困顿不堪,但它绝不像懒惰那样使我们精神抑郁,心灵无所寄托。因此,一位智者将劳动视为治疗人们身心疾病的最有效的药物。马歇尔·霍尔博士认为:“没有什么比把自己闲置在一边更有害处的了。”美因兹一位大主教把人的身心比作一个大磨盘,如果把麦子放进去,它就会磨出面粉,如果不把麦子放进去,虽然磨盘照常运转,却永远不可能磨出面粉来,反而磨损了磨盘自身。

游手好闲,不愿吃苦耐劳的人,总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辩解。“路上有狮子”、“这山太陡峭”、“别白费力气了,我试过很多次了,结果只有失败。”这些人受到了塞缪尔·罗米利先生的批评,他给一位青年的信中这样写道:“我郑重地批评你的懒惰行为。你总是说自己挤不出时间来,我看这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最根本的是你不肯埋头苦干。你说每个人都会把能干的事情完成得很出色。如果有一个人没有完成自己的事情,说明他力不能及。你写不出文章是你不会写,而不是不想写。你对某一方面缺乏爱好表明你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多么天衣无缝的理论啊!可是,如果你的逻辑被大众接受,将会产生怎样大的负面效应呢!”

毋庸置疑,不愿付出辛勤的劳动就想享受劳动果实的人是懦夫。用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最具有价值的,人们才愈加懂得珍惜,并从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即使是一份很平常的悠闲,如果不用劳动换得,也是苦涩的。任何东西的获得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否则,在享用时会心有所愧。而且,人们的幸福和快乐撒播在获取真理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真理本身,所以,我们要拥有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就必须不断进取探索真理。

当然,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千万别忘了稍事休息,放松自己,然后再继续工作,如此循环往复,让工作与休息显示出它们应有的价值,这样,无聊厌恶也无机可乘。纯粹的劳动和纯粹的休息都使人烦闷空虚,寂寞难当,就像暴饮暴食令人难受,过度闲暇也无益于身心健康。无所事事的富人也好,游手好闲的穷人也罢,无不过着郁闷乏困、飘渺孤寂的日子。一个人一旦脱离了劳动,他也就和幸福擦肩而过了。有一位40多岁的乞丐,折磨他们的是在百无聊赖中进了法国的布尔热监狱,并已经在那儿呆了8年之久。人们发现他的手臂上有一行刺青:“昨天欺骗了我,今天折磨着我,明天还会恐吓我。”恐怕,这句话是所有好逸恶劳者的心声吧。

辛勤劳动这条生存法则适用于社会的每个成员。地位的高低、身份的悬殊、财富的多少,都不足以成为人们不参加劳动的借口。只有各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社会做出应尽的贡献,才能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财富。富有的上层阶级根本没有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权,可他们偏偏醉心于此,丝毫没有廉耻之心,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别人的劳作之上,白吃白喝,任何心存良知、道德高尚的人对此都嗤之以鼻。这些贵族们的堕落行为与他们的尊贵身份极不相称,他们如行尸走肉一般,良知和人性在他们身上早已消失殆尽了。

斯但利伯爵在1869年就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时的演讲可以说感人至深。他说:“一个人再怎么心慈面善,身份尊贵,如果他终日无所事事,就永远不会,也不可能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乐趣和幸福。因为没有劳动的生命像一口枯井,毫无生趣,人生的存在价值在劳动中才会显现,你只有通过劳动去挖掘自身潜能,并确定人生目标。我一直认为,热爱工作,尊重劳动,是一个人保持良好品德的先决条件,可以预防各种卑劣思想、腐朽道德的侵蚀。尤为重要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可以免除自私自利的烦恼和纷杂琐碎的焦虑的滋扰。有人认为躲进自己的小天地里就可以摆脱烦恼和不幸的缠绕,然而无数实践证明它是一个可笑而可悲的理论。烦恼和劳动都是不可避免的,劳动更是人生不可抗拒的命定。”

经常躲避烦恼的人会发现烦恼不请自来,忧愁随时光顾。懒惰的人想尽办法逃避那些复杂难办的事,而去干些轻松自在的活,但是公平的上帝把这些简单轻松的事变得同样艰难。只顾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的人,迟早会受到上帝的惩戒,责任感淡薄甚至丧失的懦夫,他们不崇尚公众的高贵品格,反而俯首于私欲、卑劣、庸俗的念头,上帝也不会做视不管。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投身到有益的、健康的事业,结果却由于私欲的驱动,心智白白浪费在了那些琐屑卑鄙的幻想之中了。从纯粹的个人享乐主义的角度看,适当的劳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劳动就不配享受劳动所带来的一切快乐。“我们在替别人干活时,我们的梦依然非常香甜,在艰辛的劳动中,我们体味着真正的幸福。没有一个人不想拥有闲适的时光,但这必须由辛勤的劳动换来,否则,一点乐趣和意义也没有。唯有如此,才是幸福的生活。”沃尔特·斯科特如是说。

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死于过度劳累,但更多的人死于精神抑郁和无所事事。死于劳累过度的人没有协调好劳逸比例而使自己体力透支,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为明智的人所不齿。上文斯但利伯爵在演讲中提出的置疑很有道理:劳逸协调会危害人们的健康吗?

衡量生命的价值并不是以一个人的岁数为标准的,愚蠢的人才会认为活得越久,生命越有价值。一个的兴趣爱好、所作所为才是衡量人生命价值的尺度。做的事情越有益,付出的精力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的生活就越充实,生命就越饱满。一生只沉溺于吃喝玩乐的人,无异于木乃伊,虚度年华,意义无存。

早期的基督教牧师都以从事各种艰辛的体力劳动为荣。圣保罗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一直为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而万分自豪。垒波尼法斯带着福音书来到英国,凭着一手木匠活养活了自己,后来辗转到德国,仍然以他的木匠手艺维持生计。路德更是如此,他一生做过园艺、建筑、车工工艺和钟表制造等多种活计。他从纽伦堡的一位男修道院院长那里得到了一套车工工具,并写信给这位修道院院长说:“我很高兴,因为我在钟表制造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比起那些醉醺醺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来,我更懂得时间的宝贵。他们的酒杯总是斟得满满的,根本不在意时间的流逝,更不会去关心钟表和钟表制造商了。”是的,路德非常勤勉。

拿破仑是非常敬重那些发明家的,常常以鞠躬的方式表达自己深深的感激之情。有一次,他与巴贡贝夫人在圣赫勒拿岛参观时,迎面走来一帮挑着沉重货物的佣人,这位高贵的夫人怒气冲冲地大骂他们挡道,拿破仑说:“夫人,我们应该尊重这些挑夫。”是的,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值得我们去尊敬。中国有句古话:“男人们不耕田,女人们不纺纱,人们就一定要挨饿受冻。”

其实,持续有规律的工作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灵陶冶。缺少了这种劳动,生活就变得百无聊赖,人们萎靡不振,头昏眼花,精神混乱,最后陷入癫狂之中。卡罗琳对女儿路易莎的教导可谓用心良苦,她在女儿结婚后提醒她,千万不能对懒惰和无聊俯首称臣。她说:“当孩子们不在身边时,我感到自己像白天的猫头鹰昏昏沉沉,单调无趣,而像你这样年轻的妻子,多多少少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时你就要努力工作,兴趣盎然地处理每一件事情,以此排解无聊和郁闷。你祖父说得没有错,无聊是恶魔设置的陷阱,一旦掉进去,就成了恶魔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