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救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16726300000026

第26章 防治肠道传染病(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7~14天。起病缓慢。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每日可达10余次,呈黏液脓血便,暗红色或果酱样,有恶臭,腹痛以右侧为明显。暴发型者急性起病,症状严重,多有脱水和电解质表现,易引起肠穿孔和肠出血。慢性阿米巴痢疾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当或病人体质较差,症状反复出现,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发作期的临床症状与急性的相仿,久病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及肝脾肿大。腹泻与便秘可交替出现,下腹部痛。

【治疗要点】

1.一般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同急性及慢性菌痢。

2.抗病原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1)甲硝唑(灭滴灵):成人0.4~0.6克,3/天,小儿15毫克/千克,3/天,连用10天。不能口服者,可用0.5%注射液静滴;能口服时改口服。服药期间忌酒,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服。慢性病例,可采用保留****。

(2)替硝唑(甲硝磺酰咪唑):成人2克,儿童50毫克/千克,每日清晨顿服,3天为一疗程。亦可用哌硝噻唑0.18,3次/天,儿童10毫克/千克/天,疗程7~10天,必要时连服1~2疗程。

(3)去氢依米丁(去氢吐根碱):成人60~80毫克,小儿1毫克/千克,1次/天,肌注,连用5~10天。

毒性较盐酸依米丁为小,副作用较轻。

(4)盐酸依米丁(盐酸吐根碱):成人60毫克,小儿1毫克/千克,1次/天,肌注,连用6天。本品可致心肌损害及中毒性肌炎,治疗中应卧床休息,经常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心电图,每次注射前听心音、测血压,如有改变,应考虑减量或停药。孕妇及心、肾病患者忌用。

(5)二氯散:0.5克,3/天,连服10天。

在应用上述药物一个疗程后,须选用下列药物之一,继续治疗(甲硝唑可单用):

①磺碘喹啉:0.5克,3次/天,连用10天。

②双碘喹啉:0.6克,3次/天,连服20天。

③巴龙霉素:0.5克,4次/天,7~10天为一疗程。

暴发型患者可选用依米丁3天,甲硝唑一疗程,同时加用诺氟沙星或妥布霉素或头孢曲松、拉氧头孢,以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3.带包囊者治疗

可予二氯散0.5克,3次/天,共10天;或用甲硝唑0.4克,3次/天,共5天。

4.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必要时服甲硝唑一疗程。大便有变化时,应及时涂片或培养痢疾阿米巴原虫。甲硝唑0.4~0.8克/次,3次/天。5~10天为一疗程。

此外,大蒜对急、慢性阿米巴痢疾均有效,且防治兼用。可单食大蒜,或用10~15克大蒜捣烂,用白糖水冲服。或口服10%大蒜糖浆剂,每次服5~20毫升,日服3次。或用10%的大蒜浸液100毫升保留****,每日1次,连用6日。

【疫源阻断】

1.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和带菌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予以彻底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等多方面管理。

(2)认真贯彻“三管一灭”,即饮食、水、粪便的管理及消灭苍蝇,粪便及排泄物应深埋或加漂白粉消毒,防止粪便流失污染水源、食品等;消灭苍蝇。把住病从口入关。

(3)做到“四不吃”,即不吃生冷蔬菜、饮食,不吃不洁瓜果,不吃变质食物,不吃未经处理的剩饭剩菜。

食具要消毒。

(4)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等良好卫生习惯。

(五)霍乱

霍乱又称二号病(在《传染病防治法》中列第二位),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可以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由于进食了被霍乱弧菌污染的又未经消毒处理的食物和水源,经口传播;或来自疫区,与病人及带菌者有较密切的接触史,通过被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经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胃酸缺乏者尤其易感。

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也有些轻型患者仅有轻度腹泻。大多数霍乱患者的潜伏期为1~2天(数小时至五六天)。潜伏期后,典型病人起病急骤,少数有头昏、倦怠、腹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沿海地区是霍乱的主要流行区,我国的流行时间为3~11月份,6~9月份是流行高峰。

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也是国际三大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

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

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潜伏期1~3天。起病急骤,大便性质初为黄色稀水样,后呈米泔样或血水样。频繁呕吐,多无腹痛和里急后重。可迅速出现脱水及循环衰竭表现,如口渴、声音嘶哑、皮肤弹性消失、脉搏细弱、心音低、尿少或无尿、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病程一般3~7天。

【治疗要点】

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1.一般对症治疗

严密隔离,流质饮食,记录出入量。

2.特殊治疗

急性期应专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3.补液疗法

原则是早期足量,先快后慢,先盐后糖,纠酸补钙,注意补钾。根据病情口服及静脉滴注。每日液体量为重度脱水8000~12000毫升,中度脱水4000~8000毫升,轻度脱水3000~4000毫升,病情改善后酌减。

4.抗菌治疗

静脉点滴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首选左氧氟沙星0.2克,2次/天,口服;或环丙沙星,每次250~500毫克,2次/天,口服,疗程5~7天。不能口服者可用环丙沙星0.2克,静脉滴注,2次/天。

【疫源阻断】

1.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和带菌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隔离治疗。霍乱症状消失,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2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才可解除隔离。病人和带菌者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采样,家里、疫点的消毒等工作。对疫点的消毒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措施之一。可能被病人排泄物污染的厕所、餐具、地面、地拖、门拉手、衣物等要进行消毒。霍乱弧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均较敏感。漂白粉、漂白精、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均有效。污染衣服等可煮沸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则应加入次氯酸钠、二氯异氰酸尿酸钠和漂白粉等含氯制剂进行混匀消毒后深埋处理。

与霍乱病人共同进餐或密切接触的人必须接受医学观察1周,如接触者是食物加工人员必须暂离工作岗位,直至两次粪便培养阴性。医学观察期间如有腹泻症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触者采便检查后,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

(1)搞好家庭、个人和饮食(水)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剩菜剩饭要热透再吃;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消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

(2)煮透海鲜食物(河海鱼类、虾蟹、贝壳类等)。

(3)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垃圾和粪便的管理。

(4)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人,应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5)腹泻患者要到肠道门诊就诊。

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五要”、“五不要”:

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3.保护易感人群

新型口服rBS /WC 霍乱疫苗现已问世,其安全性较好,与旧的注射用霍乱疫苗相比,新型疫苗可以提供较好、较持久的保护作用。目前,使用霍乱疫苗已成为可供选择的霍乱预防措施之一。我国研发的新型rBS /WC 口服霍乱疫苗(胶囊型)也获批准上市,主要对01群霍乱有预防作用,同时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性腹泻有70%的保护作用。疫苗适用于儿童、到高危地区的旅游者、野外、水上作业及流动人口等。

(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主要为学龄前儿童,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但如果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手足口病的患者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7~9月份)多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或绿豆大小,为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疼痛明显,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患儿尿黄。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颊炎。皮疹一般持续3~5天消退。疹子特点:“四不像”,即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

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黏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由coxA 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 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