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16724100000006

第6章 少数民族节日(1)

1.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傣语音为“比迈”,意为新年。泼水节即傣族新年,是傣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节期通常为三天,约在公历4月13日至15日。节俗内容具有明显的辞旧迎新、驱祟求吉寓意,同时也充溢着浓厚的欢庆气氛。“水花放,傣家狂”这是对我国云南境内傣族人泼水节期间泼水场面的形象描绘。傣家人在水花泼溅中,纵情狂欢,娱神娱人。

关于泼水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传说。一说源于印度,泼水原本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传统仪式,后为佛教吸收,约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佛教的日渐盛行,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在佛教的持续影响下,泼水节也逐渐成为傣族人的节日流传下来。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泼水节为“尚罕”“尚键”,这两个称呼都源于印度梵语,为周转、变更之意。标明该节日正处于新旧年更替的节点上。在泼水节期间,傣家人要举行浴佛仪式,因此又称此节为“浴佛节”。这是佛教影响下的泼水节来源传说及相关习俗。

另一种来源说与傣族人自己的民族神话有关。其中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说,在很久以前,具体掌管人间气候的天神捧玛点达拉乍自恃法术高明,无视天规,乱行风雨,害得民不聊生。傣族青年帕雅晚飞上天庭向天王诉说人间疾苦,后不慎身死。天王用计让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知晓父亲降灾人间的罪行,她们决定大义灭亲,为民除害。好不容易从父亲嘴里探明能致父亲于死地的办法,她们就趁父亲大醉时,剪下父亲的一束头发,用头发割下父亲的头。但这颗头落到哪里哪里就着火,七姐妹只好轮流抱在怀里,其余人不断地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恶魔除掉了,人间重获新生。泼水除秽的泼水节也在民间流传开来。除恶的主角在一些神话中也被说成是恶魔的七个妻子,主要情节大体相似。这些神话也成为泼水节一些仪式的流传依据。

傣族泼水节的第一天为“麦日”,也是旧年的最后一天,节俗内容主要在辞旧,相当于农历除夕。这一天,人们要打扫卫生,收拾房屋,彻底驱除陈旧气息;还要准备好丰盛的年饭和节日里的各种用具。第二天称为“恼日”,即“空日”。按当地习俗,这一天既不属于旧年,也不属新年,是新旧交替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这是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的日子,即“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新年的第一天。

泼水节最突出的节俗活动为傣族男女的集体性泼水活动。大清早,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带着清水等到寺庙“浴佛”,即给佛像洗尘。“浴佛”完毕,才开始互相间的泼水祝福,脸盆水桶等器皿都能用上,被泼的越多,得到的祝福越多,幸福越多。有时针对年长者,还有相对文雅的泼水祝福法,即口念祝词,用橄榄枝等蘸清水,向长者头上身上洒几滴,或者舀一勺清水,拉开长者的衣领,顺着脊背倒下去。这样,神与人就都以洁净无疾的状态迎来了新年。

泼水之外,该节期间还有赛龙舟习俗。龙舟早就被披挂一新地装饰好,赛手们也早早投入训练。届时,人们聚集江畔,看江中龙舟竞渡。锣鼓声、喝彩声连成一片,打造出泼水仪式之外的又一个群情激昂的振奋场面。

体现“傣家狂”精神的另一活动来自夜晚放“高升”时的“烟花放”。“高升”是傣族人自制的爆竹,是将火药等配料装入竹筒制成。点燃升空时,发出尖啸声,同时在空中绽放出绚丽烟花。哪个寨子的高升飞得更高远,这寨人就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泼水节期间还有傣族人传统的舞蹈、赶摆和丢包等仪式。舞蹈以传统的象脚舞和孔雀舞为主。男女老幼盛装群舞,庆贺新年。赶摆是傣族一种盛大的群众集会活动,逢节日、庆丰收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时,傣族都有传统的赶摆集会。泼水节期间的赶摆为野外集会活动,有歌舞娱乐,有物品售卖,十分热闹。丢包主要是傣族未婚青年男女的节日游戏。姑娘们盛装打扮之后,打着花伞,带着精心做好的花包,来到丢包场,相聚站好。小伙子们则站在对面约10米处。双方丢接花包,嬉闹着加深印象,传递感情。

泼水节是我国南方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都过的传统年节,其中以傣族泼水节最热闹,影响最大。东南亚地区的柬埔寨、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2.锡伯族西迁节

漫长的国界如何守卫?边疆的百姓安得生息?纵观史书啊调兵迁民,屯垦戍边是万全之计。大清皇帝发出了谕旨,传到奉天将军那里,命令抽选锡伯千户人,远戍边防到伊犁。

这是锡伯族叙事长诗《西迁之歌》中的两节。《西迁之歌》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新疆地区都有流传,歌中内容与清廷“抽选锡伯千户人,远戍边防到伊犁”的历史事件对应。18世纪60年代以前,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发谕旨,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千余人及其家属共3000多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当年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聚集到盛京的本族家庙太平寺中,祭祖、聚餐,举行离别前的团聚活动。次日清晨,西迁的队伍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三个月艰苦跋涉,锡伯人到达新疆伊犁地区,即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驻扎下来,肩负起屯垦戍边的重任。

此次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大事,此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锡伯族人都要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这次西迁。一代代传承下来,这一天就成为锡伯族的传统纪念性节日——西迁节,也称“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

西迁节是锡伯族的专有节日,节俗活动主要包括族人聚餐、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人们要穿上节日盛装,会聚在寺庙内,缅怀祖先与异地同胞。要唱记录了民族迁徙、定居新疆等历程的“西迁之歌”。歌中描述了清廷迁调锡伯族官民的用意,锡伯人得知西迁消息时的无奈与愁绪,西迁途中的种种艰险,定居异地的重重困难以及最后安居创业等等情形。每一次庄重的吟唱,都在精神意念中再次体验西迁之旅,重理锡伯族的前世今生。有一个流传版本的“西迁之歌”这样唱迁徙途中人们的苦中寻乐:

边塞的戈壁一片荒凉,干渴的人们梦想清泉,夜晚围住篝火弹起冬不尔,疲惫不堪的同胞以此聊以消遣。

凭着这种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和顽强毅力,锡伯人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安定生活:

滚烫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沉睡的大地献出了金灿灿的稻米;断缺的军粮用不着再发愁,袅娜的炊烟带来了生活的气息。

歌中还通过对民族英雄图伯特率领官兵开挖察布查大渠壮举的讴歌,表达了锡伯族人不怕艰险、不畏强势的勇武精神。他们为牧业地区的边疆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民族原有的狩猎习俗痕迹在节俗中也有体现,比如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妇女和老年人,有在节日里三五成群地到野外踏青的习俗。这一天家家都还吃鲜鱼、蒸肉等民族传统食品,以纪念本民族这个重要节日。

3.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于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彝族聚居区。火把节,彝语称“都则”,为祭火之意,他们用火来驱虫辟邪、祈求丰收,体现了彝族先民崇拜火与火神的古老民间信仰。火把节也是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期各有不同,但节俗内容大体相近,都围绕着以火驱邪、求丰收等主旨进行。彝族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举行,节期一般为三天。

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战胜天神,与彝族同胞共保家园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天上有个大力神下凡到人间,和彝族一个大力士比试摔跤,结果,大力神战败。他狼狈地逃回天上,在天神面前拨弄是非,编排人间坏话。天神也不问青红皂白,就降怒于人间,当即派出大批蝗虫飞到地上糟蹋庄稼,危害众生。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告诉族人,可用火把消灭蝗虫。人们赶紧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终于烧死了所有蝗虫,保住了庄稼,战胜了天神。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此后每到火把节时,人们就点燃火把,相约着到田间驱虫祟,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三天的活动,分别以迎火、颂火和送火仪式为主。第一天为迎火,彝语称“都载”。这一天,各彝族村寨都要用丰盛的酒肉迎接火神,祭祀祖先。家家都要赶制养馍、糌粑面等,全家人围着火塘吃团圆饭,一起分享欢乐和幸福。晚上,全寨人还要举行祭火仪式。人们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好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每一个家庭的老人从火塘接点火种,把点燃的火把交给儿孙们。儿孙们拿着火把四处照照,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到田边地头等各处尽可能多走多照。希望用火光驱除病魔邪祟,以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最后,人们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放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