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阳光的心态(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20100000016

第16章 成功的路在自己脚下

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

几年前的某一天,我正批阅学生的考卷,一位叫保罗的学生的试卷令我困扰。保罗在以前的几次讨论与测验中显示的实力比这份试卷要好得多,我认为他在课程结束时会名列前茅。可是,他的试卷显然会使他的成绩降低。

碰到这种情况,我照例叫秘书请他来跟我谈谈。不多久保罗来了,他看起来好像刚做了一场可怕的梦。等他坐定,我便对他说:“保罗,你是怎么啦?这实在不是你该有的成绩。”保罗显出内心的挣扎,两眼看着自己的脚回答:“先生,当看到你瞧见我在作弊以后,我都要崩溃了,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去做任何事。老实说,这是我在大学第一次作弊。我想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甲等的成绩,所以暗地里偷看了一本参考书。”他极度的沮丧。但是他既然已经讲出来了,就会接着说下去。“我想你一定会要我退学,因为任何欺骗行为都会被学校开除。”保罗又诉说这次事件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耻辱,会毁了他的一生,以及其他种种不良后果。最后我说:“停一下,先听我解释,我并没有看到你作弊。”

在他进来谈话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这就是问题所在。他这种行为实在令人遗憾。然后我继续说:“保罗,告诉我,你到底想要从你的大学生活里学到什么?”他现在比较冷静了,停了一会儿说:“我想我最终的目的是学习如何生活,但是我想我败得很惨。”我告诉他:“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我想你一定能够从这次经验中学到真正成功的教训。当你作弊时,你的良知严重困扰你,使你有罪恶感。这种罪恶感摧毁了你的信心。就像你所说的你都要崩溃了。保罗,人们判断是非多半是根据道德或宗教的观点。我现在并不是要跟你说教,教你明辨是非,可是我们来看它实际的一面。当你做任何违背良知的事情时,罪恶感就会阻碍你的思考过程,使你无法顺畅地思考,因为你内心会不时地问:我会不会被逮住?我会不会被逮住?保罗。”我继续说:“你是这样迫切要得甲等的成绩,才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来。同样地,在你一生中,也会遇到许多你迫切想要获得甲等成就的情况,而试图去做一些有违背良心的事来。例如,有一天你因迫切地想促成一项交易,而不择手段地诱使客户掏腰包。这样做,成功的机会可能很大,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罪恶感缠住你,等你再碰到这位顾客时,你会感到很不自在,怀疑他是否发现你已做了手脚。你的表现也因为心神不定而乱成一团,很可能就无法再做第二、第三、第四笔不断而来的生意。结果,使用诈术做成的生意反而挡了许多财路。”我继续告诉保罗:“一位曾经显赫一时的社交名流,因为深深恐惧他的太太会发现他有外遇而心神不定。结果恐惧消蚀他的信心,什么事都做不好。”

我也提醒保罗,许多犯人被捕,并不是因为留下什么线索,而是他们表现出有罪的样子。他们的罪恶感使他们列入嫌疑犯的名单。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的意愿。当我们违背这种意愿时,就等极反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

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般情况下,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这样一种现实。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智力,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的弱项或遇到的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其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现实,这样便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等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3)领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4)作业法:如果自卑感已经产生,自信心正在丧失,可采用作业法。

方法是先寻找某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会收获一份喜悦,然后再找另一个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尽量避免承受失败的挫折,以后随着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向较难、意义较大的目标努力,通过不断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巩固。一个人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在持续失败的挫折下产生的,自信心的恢复和自卑感的消除是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恢复一分,自卑的消极体验就将减少一分。

(5)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予以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即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耳聋的贝多芬,却成为了划时代的“乐圣”。

少年坎坷艰辛的霍英东,没有实现慈母的期望成为一代学子,“不是读书的材料”的他,后来却在商界大展宏图。许多人都是在这种补偿的奋斗中成为出众的人。古人云“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故从这个角度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