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19700000006

第6章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人的健康实际上可概括为两方面: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论语》曰:“知者不惑。”即认知是行为的前提条件。可见,把握全面的健康观念,对于实践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多么的重要。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念,再经过健康信念的中介,那么,健康行为的实现也将为期不远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5年提出健康应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的表现标志是: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在“健康”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是对健康更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因为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状态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而且对人类健康的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从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健康”定义可看出,人的健康实际上可概括为两方面: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看,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即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若心理不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可言。同样,身体不健康,也就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活动往往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发病原因、症状和康复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和增进人的正常情绪,维护人的正常生理状态,能使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的刺激。因此,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完美的健康人。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体健康新标准,它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状态。躯体健康可用“五快”来衡量:(1)吃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感觉津津有味,能快速吃完一餐饭。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相同,快食并不是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吃得痛快,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说明内脏功能正常。(2)走得快:行走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活动灵敏,反应迅速。说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良好。(3)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有中心,说话流利,不觉吃力,没有有话说而又不想说的疲倦之感,没有头脑迟钝、词不达意现象,头脑敏捷,中气充足,表示心肺功能正常。(4)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睡得舒畅,一觉睡到天亮,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睡眠重要的是质量,如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仍感乏力不爽,则是心理生理的病态表现。快睡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5)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1)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言行举止得到众人认可,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2)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以现实和自我为基础,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3)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能有选择地与朋友交往,珍惜友情,尊重他人人格,待人接物能宽大为怀,既善待自己,自爱,自信,又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

我国古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北宋大诗人苏轼有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在世,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在所难免。面对诸多困难、挫折、不如意,有的人能很好地调适,有的人则困惑、抑郁,跨不过这道心灵的坎儿。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中国古人没有明确指出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标准,但是我们可以以古人丰富的养生思想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包含着“养心”的内容。通过分析这些养心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古人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标准,即:

(1)经常保持乐观心情;

(2)不为物欲所累;

(3)不妄想妄为;

(4)意志坚强,循理而行;

(5)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

(6)心神宁静;

(7)热爱生活,人际关系良好;

(8)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9)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

我们知道现代关于健康的看法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其实,人们对此已经达成了共识,曾在电视小品中就有“高禄不如高官,高官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的说法。这就说明,人不仅仅希望活得长,更在意是否获得快乐、心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