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4300000049

第49章 宋诗篇(10)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北宋画家、诗人。历官邛州、洋州、湖州知州,湖州未赴任而卒。善诗文书画,尤擅画墨竹,苏轼画竹都受他影响,从学者众。存世《墨竹图》等,有诗文《丹渊集》遗世。

望云楼

文同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1]。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注释】[1]巴山:即大巴山。陕西汉中盆地与四川盆地的界山。秦岭:在陕西省南部。

【鉴赏】诗开头两句写望云楼的位置及登楼头所见之景。诗意:登上望月楼,举目远望,在楼的东面是巍峨群山、绵延千里的大巴山;在楼的北面可见高峻雄伟、剑峰千仞的秦岭。此二句一说明此楼位置在巴山之西、秦岭之南,并交代了此楼之高与位置极佳,才能上楼望见极高峻的巴山、秦岭,也看到崇山峻岭间云彩朵朵绕山飘荡,景象壮丽无比。诗中虽未写云,但云尽在不言中,让人们去体会罢了。

一、二句写由楼上望巴山、秦岭远景,三、四句写楼中近景。诗意:望月楼飞檐凌空,门帘一卷,绕楼云彩会立即飞入楼中,危楼顿时隐入云彩之中,景色奇丽无比。这两句“楼云一色”的奇观,写出了万里晴空、浩茫云海的佳景,自然使人神清目爽,有“荡胸生层云”之感慨。

刘敞(1019-1068),字原父,好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救之兄。庆历六年进士第二。曾官翰林学士、集贤院学士、南京御史台。精研《春秋》学,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公是集》遗世。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1]。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注释】[1]城隅:城角。

【鉴赏】一、二句紧扣主题直写微雨登城。诗意:秋天,牛毛细雨在寒空中濛濛绵绵,时下时停,若有若无;我闲暇无事时,登上高高的城楼,斜靠在城楼一角,眺望远方秋雨中的山水景色。“映”字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春日微雨如云雾弥漫一片;初夏烟雨、漫无边际;只有“无点亦无声”的秋雨才有仿佛透明的雨丝,才用“半有无”形容微雨之神态。“空”前“寒”字表示秋雨生出的清冷之感。

三、四句写登城所见景色。诗意:在阴雨潆潆、阴沉沉的天空下,遥望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色彩或深或浅,树木参差不齐,山树若隐若现,景色一片茫然;我忽然发现,这眼前所见,不就是一幅现成的江南水墨风景画吗?诗中“浅深”、“高低”是作者在秋天微雨中纵目野望捕捉到的秋山美境,也是作者见自然水墨画产生的空灵清逸、萧疏淡远的意境,也显露出作者欣赏到美景的惬意之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尝与王安石交游。嘉祐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能诗。有《元丰类稿》。

西楼[1]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2]。

【注释】[1]西楼:即诗中所谓“朱楼”,称“西楼”是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面海。[2]疏箔:稀疏的竹帘。箔,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

【鉴赏】首句从视觉上描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翻卷,水天一色,海浪也像乌云一样推波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飚的威力。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而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第三句“朱楼四面钩疏箔”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一种转承衬垫的作用,避免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句中“朱楼”既是点题,也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更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风雨将至,应关窗闭户,而诗人却敞开四面窗户,原因何在呢?“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冲刷这重峦叠嶂的更为壮美的画卷,他要享受“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地传达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起伏之妙于此可见。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1]。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1]横塘:江苏南京城南吴江县境内的一条河。范成大曾以《横塘》为题作诗一首“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鉴赏】一、二句写“急雨”情状。诗意:急雨瓢泼倾盆而下,暴雨使横塘水涨盈堤,雨水从乱山高处分东西两股倾泻而下直奔秦淮河。“水满堤”说明雨量大,“乱山高下路东西”形容急雨来势凶猛。此诗句也暗含急雨造就的可供欣赏的壮美之势。

三、四句写急雨后造成的破坏小景。诗意:昔日桃吐丹霞李白似雪的绚丽景象,在骤雨大作的袭击下,已经凋落殆尽,桃李结束了桃红李白、繁花满树的短暂青春;只有茸茸丰茂的一片绿草仍然铺青叠翠。此两句暗示了一条哲理:桃李虽妩媚嫣润可人,但生命力极脆弱;青草虽朴素,但能经得住暴风骤雨的考验,有较强的生命力。

多景楼[1]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2]。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3]。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4]。

【注释】[1]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它北临大江,遥控淮甸,形势险峻,自北宋以来骚人墨客题咏颇多,以赞赏其地风光。[2]徙倚:徘徊。[3]呗:梵音的歌咏。

[4]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鉴赏】首联写多景楼形胜。诗意:多景楼屹立在镇江北固山上,你想周览胜景;只要登楼远望,或徘徊环阑四望,水景山色,风云星月,万千美景,一览无余。此联统领全篇,并间接交代了上楼观景之美。此联作者抓住了多景楼位置特点,登高能使人眼界开阔,美景豁然在目。

额、颈两联直接写在多景楼上徙倚阑杆所见景象。诗意:凭阑而望,乱云纷飞,水气蒸腾,绚丽云彩在波光中浮现出碧瓦红楼;火红的晚霞与山峦在夕阳下青红相间成趣,西边斜阳嵌入天山相接处,耀眼的光芒向上直射天空;东方一轮新月冉冉升起,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寺庙的钟声梵歌;江面上的傍晚海风轻吹,远航的船只顺风归来。“浮”字写明了迷离的波光云影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入”字刻画出霞光彩染的黄昏山色、远天。“一川钟呗”形容淮南原野,空旷静寂;“万里帆樯”使人联想长江迢遥汹涌。四句写出了多景楼所观黄昏水光、山色、寺钟梵歌、江上帆船迷人美景。作者抓住景物特色,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江山画卷。

尾联写作者见景生情的感慨。诗意:虽人已至垂暮之年,征尘满衣,但人老心不老志不衰,并未放弃对美好明天的追求,要像鸿雁一样振翅翱翔长空,雄视天下。此联表现出作者“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与高旷自得的情怀。

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人。庆历二年进士。曾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时封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善文翰。有《华阳集》遗世。

游赏心亭[1]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2]。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3]。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释】[1]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2]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建康(今南京)。[3]玉树: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沉湎声色、制作的艳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当时不理朝政,日夜与佞臣宠姬酣歌宴游,敌国进兵,恃长江天险,歌舞不歇,隋兵攻下建康(今南京),他匿入井中,国亡被俘。

【鉴赏】诗首联写登赏心亭所见之景。诗意:南京是六朝旧都,古都名胜到处都是,城郭北临大江,江水滚滚流入东海。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地理位置看,南京都是著名的。赏心亭“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登此亭上,可将南京名胜古迹尽收眼底,可今天,南京由于经多朝的更替变迁,六朝很多遗迹仅残存下令人怅惘的历史旧痕了。现今的江城幢幢楼房连云,一望无边直到海门,足以镇住波涛浩渺的江水。“空”字满含感慨之意;“压”字写出了江城的险峻。此联前句是从时间上来写的,后句是从空间上来写的。

额联承首联继续写赏心亭所见景象。诗意:于醉中登高远眺,滔滔江水汹涌奔流入东海,江水滚滚一泻千里,眼前的无限江山使人感慨万千。“来”、“入”两字写出了作者登赏心亭举目远望、视野开阔,但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颈、尾两联写情并抒发登临的感慨。诗意:今天耳边不时响起《玉树后庭花》亡国之音,它使人不难想起昔日陈后主因沉湎声色、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陈朝覆灭的历史悲剧。这能使“王气昏”的靡靡之音,是晓悟后人莫蹈覆辙的警钟。今天虽陈朝人事不在,但陈朝风物犹存,真叫人担心这社会风气日下啊!唉!只得借酒消愁了。

金陵怀古[1]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2]。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1]金陵:今南京市。战国楚威王置金陵邑;三国徙都於此曰建业;晋改为建康,南朝、宋齐皆都于此;五代梁置金陵,南唐都之;明洪武元年建都于此曰南京。

[2]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鉴赏】首联破题兼点明时间地点。诗意:为排解乡思而凭吊古事,但往事如云烟来去无踪难以追寻;我只好独自登上江边古城,举目四望,萧索秋景映满眼帘。“悠悠”、“独上”、“满目秋”给全诗罩上了一层孤寂、凄凉的氛围。

颔、颈两联承“江城满目秋”描写眼观金陵秋景。诗意:秋晚薄烟弥漫,一只孤零零的水鸟悄悄来到这寂静的孤岛上;秋雨霏霏绵绵,细雨茫茫的江面上隐约有几只匆匆归航的帆船;秋风萧瑟,知秋的红叶随晚风飘舞;寒云如絮,低空浮荡,天阴沉沉的,好像要把旧城楼压塌。此两联四句分别写来渚孤鸟、淫雨归舟、秋风落叶、寒云旧楼,宛如四幅寥落清冷的秋景画屏,用淡墨素彩勾画出秋光的萧条。“来”字说明鸟悄无声息落下。“下”点明归舟之速。“萧萧”抓住了秋风的特点,“惨惨”说明“寒云”厚且重。此四句诗一句一景,景中含情、表明金陵江城的凄凉在目。

尾联是全诗秋景图的点睛之笔。诗意:多朝建都的金陵,昔日楼房幢幢,画栋雕梁金碧辉煌,街市繁荣宽阔,车水马龙如梭,人比肩继踵如潮,今天却一派凄凉无人问津;登此江边古城,昔日的激情壮志、风情万种之气韵已无踪迹了。“故国凄凉”与“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和“独上”相照应,反映出诗人凄婉深沉的忧思。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初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旋判西京御史台。哲宗即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废除新法。为相八月,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撰有《资治通鉴》,另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1]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2]。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3]。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释】[1]觐:拜访,会见的意思。富顺:今四川富顺县。[2]南夷: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时令“长帅”先后置益川、越嶲、牂舸、犍为等郡,西南夷自此才有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建制。[3]蒟酱:用胡椒科植物蒌叶果实做的味辛辣可食的酱。竹枝词:巴渝间流传的脍炙人口的民间歌舞唱词,唐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

【鉴赏】此是一首送别诗。诗首句从历史起笔。说历代王朝都注重西南夷一带的开发。

有见识的官员注重政治经济双赢建设发展,西汉的文翁特别注意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促进民族团结,在汉景帝末任蜀郡太守时立学堂,免徭役。三国诸葛亮佐刘备治蜀时,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对西南夷部落首领孟获“七擒七纵”,让其心服口服,臣服于蜀,使南中安定,导致诸葛亮率军南征时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