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4300000024

第24章 唐诗篇(23)

江南逢李龟年[1]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1]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乐工,曾进入内廷歌舞团体梨园。据《明皇杂录》:乐工李龟年特承恩遇,于东都通远里大起第宅,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客闻之,莫不掩泣。[2]歧王:唐睿宗第四子李范,唐玄宗之弟,封歧王,开元十四年(726)卒。崔九:崔涤,中书令崔浞之弟。他与玄宗关系密切,用为秘书监,开元十四年(726)卒。

【鉴赏】“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追述当年与李龟年的接触。杜甫出身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世”的官宦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也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这样的家庭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特权,有资格结交权贵人物和社会名流。加上诗人才华早著,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出入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宅第。欣赏到李龟年的歌唱。这两句既写出了杜甫与李龟年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接触的情景,又暗示出盛唐时期“开元全盛”的繁华景象:歌舞升平。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承接上两句,点明见面的时间、地点。时间是“落花时节”的晚春三月,地点是风景秀丽的江南,事件是“又逢君”。发语轻松,感情却很沉重。忆往昔,李龟年曾经名噪一时;杜甫正是青春年少,胸怀壮志。可如今,经过安史之乱,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杜甫孤身飘泊,疏布缠足苦不暖,穷愁潦倒。所以,“落花时节”暗示着两位有着共同遭遇的憔悴老人,经过战乱之后均沦落到了不幸之地。他们当年所见的“开元全盛日”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时代的沧桑巨变留给人的只能是无穷的慨叹与悲哀!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2]。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3]。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闼宫[4]。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5]。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6]。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7]。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8]。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9]。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10]。

【注释】[1]老柏:古柏,指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杜甫《夔州十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2]霜皮溜雨:树皮白色而润泽,如雨溜洗过一般。黛色:青黑色,指树叶之色。[3]君臣:刘备与诸葛亮。际会:遇合。言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功在当时。[4]锦事:成都杜甫草堂有“野亭”,严武《寄题杜二锦江野亭》称锦江畔之“野亭”为“锦亭”。而武侯祠在草堂东面,故云“锦亭东”。閟宫:祠庙。閟,深闭;官,庙。[5]崔嵬:高大。窈窕:深邃。户牘:窗户。[6]落落:挺拔耸立。冥冥:昏暗貌。[7]大厦如倾:大厦将倒,喻国家危急。万牛回首:言木重如山,万牛不能拉动而回首看,暗指贤才难以任用。[8]不露文章:文章,文采。不露文章,指柏树无花叶之美。未辞翦伐:不避砍伐。

[9]苦心:柏心味苦。香叶:柏叶有香气。[10]志士:有志有为之人。幽人:隐士。政治上不得志的人。怨嗟:抱怨感叹。

【鉴赏】第一至八句为第一段,写孔明庙前面的古柏的形象。它枝如青铜,根如磐石,非常坚固。挺拔雄伟,蔽日参天。由于孔明与刘备的君臣知遇,为人景仰,柏树也受到后人的爱惜。这里,明写古柏高大的气势,暗喻孔明在东汉末年辈出的群英中出类拔萃的才能。

第九至十六句为第二段。抚今追昔,由夔州的古柏联想到成都武侯祠中的古柏。进一步描绘了古柏的神韵气概。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离开成都已一年,故云“忆昨”。成都的武侯祠在先主庙中,庙中古柏植根于古老郊原,久存于世;但庙内涂饰昏暗,寂静无人,十分幽静。只有这夔州古柏盘踞高山,烈风莫撼,正直生长,却得力于神明造化之力。

第十七至二十四句为第三段。诗人借古柏的孤高正直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从前面孔明得展其才的“怀古”中,联想到今人有才无用的“讽今”。意谓大厦将要倾倒,国家危难,极需要“万牛回首丘山重”的栋梁之材。而这些栋梁之材从不外露炫耀,也甘愿为国献身,却无人推荐。尽管它们可以供鸾凤栖宿,却徒然被蝼蚁蛀朽。真是可悲可叹!篇末点题,语意双关,寄寓贤能难用的愤慨。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1]。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2]。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3]。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4]。

【注释】[1]西山:成都西,指雪岭,岷山主峰。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维(今四川理县)、保(今四川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南浦:成都西郊百花潭。清江:锦江。万里桥:成都城南。[2]风尘:战乱。诸弟: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流落在河南、山东一带,只有杜占一人相随人蜀。[3]迟暮:老年,时杜甫已五十岁,身体多病。涓埃:细滴之水曰涓;轻微尘土曰埃。涓埃,喻微薄之意。[4]人事:指时事。

【鉴赏】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先写远望,只见岷山峰岭,皑皑白雪;岷山山麓的三城驻满了军队。以防吐蕃的侵扰。再写近看:只见百花潭水,锦江东流。诗人在自然的景色的描绘中透露出严峻的政治形势。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从上联的“野望”而产生感慨。首先想到散落在豫、鲁一带的弟弟们,现在战乱又起了,他们还好嘛?再从诸弟过渡到近羁天涯的自己,只能为诸弟的安全遥致一哭,涕泪满身了!

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现在,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给多病的身体。在这国难多事之秋,不能为国家贡献我的微薄之力。可见诗人忠君爱国之心是何等的强烈!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诗人以“郊”点出“野”,以“极目”点出“望”,扣紧题目;再以“人事日萧条”对应中间两联因战乱而引出的感伤。把战乱的萧条苦难尽收笔底,极具深沉厚重的感觉。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漫游京洛河朔。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两次深入边关,第一次是赴安西(今新疆库车),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第二次赴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在封常清幕府任职,对边塞生活体验颇深。肃宗时,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死成都。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与高适一起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胡天:指西域的气候。[2]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3]瀚海:地名,今准噶尔盆地一带。阑干:纵横的样子。[4]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的开篇就定下非常奇瑰的基调。第一至四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盛开的梨花来比喻满树的雪花。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夜春风”很写实,同时也含着惊喜的意思。平淡的北国经过一夜的大雪,让早起赏雪的诗人想起了观赏春天梨花盛开时候的好心情。梨花是在慢慢的等待中开放的。而雪花中的北国是一夜而成,欣喜之情自然就更胜一筹!这种想象又是何等的神奇!春花烂漫本是春天的景色,把冬天的肃杀无情换成春意盎然,实际上是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表现。同时也是盛唐时候蓬勃向上、极度自信的心理的自然流露。第五至八句:“散入珠帘湿罗幕”四句紧扣塞外风雪的寒冷,用具体的所见所闻来描绘雪天的冰寒刺骨。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散入珠帘湿罗幕”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雪花带着寒意“人珠帘”、“湿罗幕”,场景过渡的非常自然。“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从出征将士的感受来写塞外的严寒。让人如同感同身受。将军所处远好于普通将士,他尚且感觉“不得控”、“冷难着”,更何况衣着单寒的士兵呢?非常奇特的是,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不仅没有到将士生活的艰苦,反而能体会到将士们驻守边塞的豪情壮志。原因就在于诗人“好奇”的诗风和昂扬的激情啊。

第九、十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之极,是虚拟人所不能见的全景。虽然是想象,但又显得合情合理,让人赞叹。“翰海”指沙漠的广阔,“百丈冰”诗形容冰川的高峻,再加上万里不散的愁云。诗人用一个“愁”字为即将到来的送行做了情感的铺垫。第十一、十二句:“中军置酒饮归客”开始进入正题,描写送别的情景,用“胡琴”、“琵琶”、“羌笛”这些非常典型的西域乐器渲染出了送别的场景和气氛。让人感觉到迥异于中原内地的边塞送行气氛。第十三、十四句:写营门外的冰雪寒风,天气奇寒。“风掣红旗冻不翻”更是塞外才能感受到的奇妙景象,连红旗都被冻住了,在狂风中一动不动!而不动红旗和狂风中飞舞的雪花正好形成了绝妙的对比,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第十五至十八句: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从壮丽的雪景回到了送行的主旨,韵味深长。

全诗句句咏雪,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用语绮丽,不愧是唐代边塞诗歌的代表力作。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1]。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2]。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3]。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4]。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1]旄头:即“髦头”,指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旧时以为是“胡星”。旄头落:意谓胡人败亡之兆。

[2]戍楼:驻防的城楼。[3]虏塞:敌方要塞。[4]亚相: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754)以节度使摄御使大夫,御使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因此岑参美其为“亚相”。

【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诗起首六句先写战争之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连续两个“轮台城”让人感到节奏很紧张。诗人极力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三、四句解释紧张的原因:“单于已在金山西”,而出征的汉军就在轮台北,两个“在”字,刻画了两军对垒的紧张和肃杀的景象。紧接着的四句描写大军的出征和战斗的激烈。“雪海涌”、“阴山动”都是以虚写实,没有“左骖殪兮右刃伤”的惨烈场景,但和岑参飘逸俊秀、夸张好奇的诗风非常的合拍。“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敌军之多,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战场白骨缠草根”很耐人寻味,刚刚倒下的战士遗体是不可能马上变成白骨的,那么这累累白骨又从何而来呢?原来岑参在这里所见到的和要暗示的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战争、一次出征了。他的视线已经放到了边塞无数次的战争岁月里。他眼前所见到的是边塞无数次的征战和杀戮。所以两军交战的地方也就是在古代无数无名将士倒下的战场。细细品味,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最后诗人再次呼应主题,用“青史谁不见”和“功名胜古人”来赞颂封将军的神勇和无敌,为全诗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