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3100000005

第5章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天空,青碧瓦蓝色的云缓缓流动;地上,铺满着黄色的落叶。放眼望去,渐老的秋景连绵无际,如波浪般一直往前伸展,同远处的江水融和连接。天连水,水连天,一片沧溟空翠。开头四句写景,不仅层次井然,而且形象地表现出一个人伫望时的情景。一片秋景,由近而远,最后目光停留在江面的烟云上。这四句,一句一景:天、地、原野、绿波,构成一幅色彩缤纷、清澄明净的秋色图。

接着,从山引出斜阳,从斜阳引出芳草,从芳草的远在斜阳之外,而转到直抒胸臆。目光越望越远,感触越来越深,最后直逼出“芳草无情”四个字来。

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以“芳草”代指“家乡”,暗寓离情,用得既自然,又精巧。

因为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看见,而故乡却不见,因此备觉伤怀。在这里,词人又用一个“更”字,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含着深深的感情。

上片,由物(碧云,黄叶和一切秋声、秋光)及人,触景兴怀。表面上,开头一连五句纯写景,但景一入人的眼中,则“物皆着我之色彩”。而且,“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触而莫分”(范唏文《对床夜语》)。“善言情者但写情,而情在其中”(《薰风词话》)。这些话都有道理。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诗话》又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所谓融彻的意境,就是说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自然景物是其重要的一面)和人的思想感情融和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不正是在这一片萧瑟秋景的映衬下,伫望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愈见其深邃沉挚了么?

下片直抒胸臆。黯,形容心情的沉郁。“黯乡魂”句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就是说,想念家乡,黯然神伤。这句与下句“追旅思”紧相关联。乡园既渺不可见,于是羁旅愁思,追逐而来。即是说这种怀乡念远的羁旅愁怀连绵不断,充塞天地之间。排解这令人烦恼的乡愁的办法是“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晚上,只有做梦回乡,才可得到安慰,也才能睡得安稳。即使明月当楼,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望远。为什么?作者没有说,让读者去想像。司马光论诗主张“思而得之”,是很有见地的。这里关键是一个“独”字。明月倚楼,固然可以望远,但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所思念的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明月楼高休独倚”,是自劝,也是自解,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最后,“何以解忧”呢?便“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是“借酒销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至泪下了!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此词的主题为咏春草。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梅尧臣)《苏幕遮》、永叔(欧阳修)《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冯延巳)‘细雨湿流光’(见《南乡子》)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这首词是在“无我之境”中展开的——所谓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即站在物的立场上抒情,不分是我还是物。而且,主题是春草,词中却没有一个草字,这种咏物而不说出题字的手法,正是被前人所最感兴趣而赞赏不已的。

起首用设问句,说石崇的金谷园中,年年春色满园,究竟是谁这么安排的呢?第三、四句实则是上两句的答案,意思是说,不!春色是不能给豪门贵族垄断的,不是在那花落之处,也有一派大好春光么。上片就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并点明这种生机不属于个人或某个集团,而是属于普天下之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正是林逋高逸个性的具体表现。

下片换头两句,用的是倒装句式,应该是“长亭暮,又是一阕离歌”。在诗词中,凡是写到离别之情的,大都要和“长亭、芳草、斜阳”联结起来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秦观的《八六子》“恨如芳草,萋萋戋尽还生”,查董的《透碧霄》“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故此两句,明言离别,暗切芳草。其中的“暮”字,暗示了离别的人们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的情景,因为人们不忍分离,不知不觉地把分手的时间拖晚了,并非只有日薄西山才是分别的最佳时刻。不过仅仅为了切题而把表示离别之辞放进没有伤离恨别的词中,那未免太乏味了。所以此二句应该另有含意。结合下句“王孙去”,形成了“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原来“王孙”一语,在词中一般不是实指王孙公子,而是“草”的别名,甚至成了专名。那么,这里的离歌,应该是新草送衰草的离情别意。只有衰草去,新草才能蓬蓬勃勃地繁荣壮大,这样就给大自然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也揭示了客观世界新陈代谢的规律。春草如此,人事何尝不是这样。此词之咏春草,物中见情,寓意深远,较之冯、欧、梅三词,更为清新空灵,真是咏春草的绝唱。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很明显,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

词从写边塞的景物开始。秋日傍晚的边塞更加显得荒凉萧瑟。归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一座早闭的孤城。孤城中守边将士的生活怎样呢?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着酒,边想着极辽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能说到归去?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没有人能睡得着。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

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畏敌退让,他们得寸进尺,侵扰不已。1040年到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来。

说《渔家傲》是绝妙好词,也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是杰出的。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词意如剥蕉,层层深入。上片写景,开首一句便包含两层意思,塞下已自荒凉,秋来更见萧瑟。雁尚无留意,人留更出于不得已,这使首句的意思更加深一层。“四面边声连角起”一语,从听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读者的感情也仿佛随边声的四起而颤动起来,至“千嶂里”两句,又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下片抒情也是这样。“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销愁愁更愁”。时间由薄暮转到深夜。词中人所见的是严霜在地,所听的是羌笛盈耳。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其次,词的意境有典型性又有独创性。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说吧。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好像不及范词。如果就上片全部体会,我们一闭眼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词中的这座孤城。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不像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吗?下片的意境同样动人。它主要由人的活动构成。简单地说,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这样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个王朝怯懦、外族凭陵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是有典型性的。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楸鞋,空锁满庭花雨。

这是柳永早年写的一首中调词,描写一名被抛弃的年轻女子思念她的情人而不得见的怅怨心情。

上片写她面对大好春色而深感寂寞的情景;下片写她想念情人而百无聊赖的心境。

上片开头四句,有如一组连续不断、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的静景镜头,把大好春景写得如诗似画:先展示出和暖美好的春光是那么明丽妩媚,渲染出一个迷人的全景;然后拉近镜头,现出轻淡的云气低低笼罩着花开树木的景象;再把镜头推进,照着芳树旁的一个池塘,那池塘中有一片好似轻浅地沾着水而生长的水汽朦胧的春草;最后把镜头对着池塘边的小楼,只见遮蔽门窗的帘布静静地垂着,任凭杨花柳絮在帘外春风中飘舞。从结构上看,第一句是总写,下面三句是分写;分写的三句又句句相扣,步步逼近。这就使春光明媚的静景不断变化,最后使读者的眼光集中到闲垂帘幕的地方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写景的高超技巧。

词人为什么要着力描绘这大好春景呢?这幅春景又是从什么角度来看的呢?这在“春困厌厌”以下四句中才点出了答案。原来这都是春困者眼中之所见;而她面对如此迷人景色,并未引起欢乐的快感,反倒越加困恼起来,久久不能消除。“厌厌”,好久。这种久久困恼的心情,使得她连赛百草的游戏也丢开了,使得她连到郊外散步游玩的情绪也冷淡下来了,一天到晚把朱红的大门紧闭着。“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有斗百草之戏。”踏青指在清明节前后郊游,“青”即青草。“工夫”,时间;“扃”关门。看来春光越美,春意越浓,越使她感到孤寂,心绪冷落,这种反常的情绪原因何在呢?从而勾起读者的悬念,词意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这个换头,承上而来,解开悬念。原来是她由于有着绵绵不断的悠长怨悔的心情,所以面对如此美好春景反倒感到时间缓慢,难以熬过。“远恨”,即长恨,长久的怨悔。“淑”,美好。意思虽然十分醒豁,而用词却颇为含蓄。它既揭示了,大好春光反而使她困恼无绪的秘密,又卖了一个何为“远恨”的关子。这确如周济所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宋四家词选》)“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紧接上句,点明“远恨”的内容。说她想念的那个年轻人搽着脂粉,又像以前在她这儿喝醉共眠一样地到别处去寻欢作乐了吧?这里面包含了对“年少”的往日恩爱的回顾,更蕴藏着对“年少”的今日薄情的怨恨,而全由她想像的口吻出之,既使“远恨”的内容深化了一层,又照应了上片“终日扃朱户”的内心活动,从而把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一腔缠绵悱恻而又怨悔交集的心境描摹得淋漓尽致。

在这万般愁绪无可解脱的情况下,她只好想借着打打秋千来排遣愁绪了。“深院无人”,是写她实际还在盼望“年少”能来,可幽深的院子里并没有人来,其间寂寞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见。“黄昏乍拆耀”,则把她对景难排、出于无奈的神态刻画出来。“黄昏”,与上片的“终日”遥相呼应,显见她在朱户独思之久;“乍拆”,暂忽打开,描摹出迷离恍惚、无可奈何之态。那么打开秋千又怎样呢?“空锁满庭花雨。”“花雨”,指纷乱的落花,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之句,用在这儿正与她的被弃飘零的不幸遭遇互相映衬。其间一个“空”字,更把她荡秋千而不再有“年少”欣赏、只有满院落花与她一起空自关在这深院中的冷落心境渲染出来,景中有情,意在言外,成为情景交融、词意含蓄的结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