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092

第92章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原文】泻水置平地[1],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

【鉴赏】

该诗是《拟行路难》组诗中的第四首,诗人在该诗中表达了“人生亦有命”的愤慨和不平,表达了与黑暗现实相抗争却无可奈何的情怀。

[1]泻:倾也。[2]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3]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人们最常见的现象作为比兴,以水流的方向不向,喻指人生穷达各殊、贵同不齐,从而引出诗人的本意。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紧承开头两句,抒发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慨。诗人用反问句来表现“人生亦有命”的认识,既显得无可奈何,又有不甘心的情绪,诗人出身寒门,却自负才华,不甘沉沦,要冲破命运的桎梏,施展抱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只能给他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压力外,一无所获,所以诗人只能无奈发出这样的感叹。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诗人悲怆难抑的情状,举杯酌酒,本为自宽自解,但酒意更勾起诗人胸中愁海的狂涛,诗人借酒高唱起悲怆的《行路难》来,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诗人又笔锋一转,刚才高歌凄唱的场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踯躅而不敢言。前一句是对以上几句的承接和解答,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所以上述表现极易理解,带有一股浓重的抗争意识。但最后一句却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的“不敢言”是诗人内心极度苦闷而无可发泄的表现。

该诗语言质朴,几乎全用口语写成,明白晓畅。格调低沉,感情真挚而层次清晰,将诗人感情的急剧变化表现得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