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300

第300章 秋夜咏琴

到溉

【原文】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

【鉴赏】

该诗的作者在题中点出“秋夜”,在诗中言明“客子”,以琴在特定的时间、对特定的人物所产生的作用,婉转抒发了他的离别思乡的愁情。

如果说,春天以其风和日暖、芳草菲菲的美丽景色唤起异乡客子对故乡的美好忆念,引起他们的乡思;那么,秋天的百物枯索、万象凋零则往往触动游子内心的凄凉孤独之感,深化他们的别恨离愁。故自宋玉《九辨》以来,悲秋思乡已是文人诗赋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秋日,天高气清,水寒风冷,黄叶飘飞,自有一种萧瑟寂寥的气氛,令人伤感;何况对于远离了故乡亲属的客子游人,他们比常人更多一层敏感,更容易感染这秋的凄凉。如果是在秋夜,那如霜的月。光,簌簌的风声,不知何处的秋虫那如泣如诉的鸣叫,更能催动游人的思乡之情,令其愁绪萦怀,夜半无眠。倘若在这个时刻,又传来了悠悠的琴曲,其声曲折而清远,在茫茫的夜色中呜咽低回,似有无限的幽恨,只叫这思乡之人情翻涌,心欲碎,不堪卒听。此诗作者正是抓住了异乡游子在秋夜初闻琴声的那一瞬间的心理感受,写其“畏闻琴曲”的感情波澜,深刻地表现了思乡离愁之苦。

“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秋夜已深,旅居他乡的客子仍不能成眠。月光清冷,照进窗来,在床前投下一片银白。客子举目眺望窗外,清空高深遥远;低头凝视床前,月光自如冷霜。四周沉沉,幽暗宁静。客子心头无限怅惘凄凉。忽然,有“铿尔”的弦声从窗外飘来,不知何人正在调柱理弦,欲奏琴曲。这调弦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惊醒了沉思中的客子,振动了他的心灵。或许,这也是一位乡愁深重的游子,在这夜半时分,明月之下,辗转难眠,故而披衣坐起,欲轻拨琴弦,聊寄心声。想到在这异乡的秋夜里,还有一位与自己同患乡病的朋友,客子不免感到了一阵安慰。可是,客居他乡之人,感情尤为脆弱。在这月色如洗、秋风瑟瑟的时刻,愁云恨雾已经弥漫胸间,不能自已,哪里还能再承受这诉说离别相思的琴曲?纵使弹者无意,可听者有心,脆弱的感情已经不起冲击。因此,客子殷殷寄语调弦者:“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思乡的热泪早已注满了眼眶,不用再弹奏这悲怨凄凉的《别鹤操》了。《别鹤操》是琴曲四大曲之一。晋崔豹《占今注》云:“《别鹤操》,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乃援琴而歌。后人因为乐章焉。”相传古辞为:“将乘比翼兮隔天端,山川悠远兮路漫漫,揽衣不寐兮食忘餐。”《别鹤操》包含了一个情深动人的故事,一曲凄婉缠绵的哀歌。对于夜中思乡的客子,听着《别鹤操》,就会想起那生离死别的悲惨故事,而回响在耳边的,又是这忧郁伤感的曲调,情思悱恻的歌辞。没有夜半的琴曲,客子已是忧思沉重;如果琴曲响起,而琴曲又是这悲切切的《别鹤操》,叫思乡之人何以能堪?因此,当弹奏者尚在调理琴弦之时,诗中的客子就动情地请求:“无劳《别鹤》声。”可是,当弹奏者尚在调柱理弦三两声,曲调未成之时,客子又从何知道他将弹奏的就一定是《别鹤操》呢?可见,分明是客子自己对故乡亲人的幽思苦想太深,以至于初闻琴弦铿尔,忧愁悲苦的《别鹤操》已响起在心头;分明是客子自己的心弦上正回旋着《别鹤操》那凄凉哀伤的曲调,才使他对户外的调弦声产生了过于敏感的联想。也正是这种过于敏感的联想,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客子的思乡愁情。

该诗题为《秋夜咏琴》,准确地说,作者咏的是琴声,而且是尚未成曲的断续琴声。这就使读者体会到,对于客子那充满乡愁的敏感心灵,即使一张静静无声的琴,也同样会激动他的感情,引起他的联想,令他潸然泪下。作者所谓《秋夜咏琴》,实为《秋夜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