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252

第252章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

徐悱

【原文】

甘泉警烽火,上谷拒楼兰。此江称豁险,兹山复郁盘。表里穷形胜,襟带尽岩峦。修篁壮下属,危楼峻上干。登陴起遐望,回首见长安。金沟朝灞沪,甬道入鸳鸾。鲜车骛华毂,汗马跃银鞍。少年负壮气,耿介立冲冠。怀纪燕山石,思开函谷丸。岂如霸上戏,羞取路傍观。寄言封侯者,数奇良可叹!

【鉴赏】

琅邪郡城,齐梁时址在今江苏南京城北,为首都建康北面的咽喉要冲,随着南朝版图的缩小,它在军事上的地位日渐重要。齐武帝曾多次亲临该城讲武,江孝嗣、谢朓、沈约、王融等都有描绘琅邪城的诗作。此诗为酬到溉登城之作。湘东王萧绎为会稽太守,以溉为轻车长史、行府郡事;悱亦曾官湘东王友,故有酬答。

首二句以“甘泉”、“上谷”对起,即不同凡响。育当时边境尚未安宁,由此引出下文琅邪城的防务。“甘泉”,山名,秦在甘泉山造甘泉宫,汉武帝增广之;在长安北三百里。“上谷”,秦郡名,在秦都咸阳最北边,郡界远至今内蒙古境内。“楼兰”,即楼兰国,在西域东垂,汉武帝开河西之后,地最近汉;楼兰代指匈奴。“拒”,《六臣注文选》作“抵”。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所杀略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诗人用此事暗喻梁朝不时受到北魏的威胁,作为建康北边门户的琅邪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戍守琅邪切不可掉以轻心。

“此江称豁险,兹山覆郁盘。”以下六句铺叙琅邪城形胜设防。城依山而筑,旁临大江,山势纡徐盘旋,林木郁郁苍苍。山川屏障环绕,如襟如带,地势优越险要。山上山下,修竹遍布,蔚然壮观,城上危楼高耸,上千青云。“表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襟带”,张衡《西京赋》:“岩险周固,襟带易守”。诗中借用此二事,言凭借琅邪城的优越便利地势,必能固守无虞。这几句写得磅礴豪壮,较之谢朓的“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和江丞北戍琅邪城》),更能表现出该城的雄伟气势。

登上女墙远望,京城地势和繁华之景历历在目。“回首望长安”,用王粲《七哀诗》成句,以长安喻建康,不仅与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之意略同,还隐含戍守琅邪有保卫京师重责这样一层意思。“金沟朝灞沪”四句,遐望之景。“金沟”,御沟。“灞沪”,二水名,在长安南,即今灞河、沪河。这里以灞、沪代指秦淮河等流水,言御沟与这些水流相通。“鸳鸾”,即鸳鸾殿,在长安未央殿东。“灞沪”、“鸳鸾”切“长安”,典雅妥帖。京城里,羽盖鲜亮,朱轮华毂,驰骛往来;西域名马,银鞍煜爚,飞奔腾跃。“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居”(谢脁《鼓吹曲·入朝曲》),琅邪城作为军事要地,护卫京师的责仨多么重大!

足踏琅邪城头,凭眺京城,面对一片升平景象,不禁万感交集。徐悱卒时年仅三十,作此诗不过二十有余,故日“少年”。念及江海未平,烽烟时起,京都亦不时受到威胁,负恃少年耿介豪壮之气,不觉怒发上冲冠。立功立业,当如东汉窦将军北败单于,刻石勒功于燕然,或者奋力一击,打开函谷关,长驱中原。东汉王元曾说隗嚣曰:“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山河。元请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后汉书·隗嚣传》)“开函谷丸”,反用其意。“怀”、“思”,具体写出少年壮气,是正面抒写;“岂如”、“羞取”,反面落笔。琅邪城既是军事要地,守将当效法西汉绛侯周亚夫严于治军,绝不能如刘礼霸上儿戏。作为一个有胆识的少年,国家有事,不应也绝不会袖手旁观于道路的。

结二句,“寄言封侯者,数奇良可叹”,抒发感慨。李广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汉武帝以其数奇不予重用,后因失道愆期,被迫自杀,终二千石数十年不得封。数奇者不得封侯,如霸上儿戏的守将却可能得到重用,看来,诗人是有所忧虑的。此外,据《梁书》本传记载,悱“以足疾出为湘东王友”,自伤足疾,故不能慷慨从戎,护卫京师,建功立业,抑或是可叹之一端吧?

琅邪城是京师北边咽喉,军事地位重要,诗人借登城寄慨,同时也有提醒执政注意调遣精兵良将防守之意,认为应重视像李广这样的将材,罢黜视军旅如同儿戏的庸人,有一定见地。诗以西汉时匈奴犯边起调,豪壮苍凉,已震慑全篇。次琅邪形胜,次回望京师,次少年壮气志操,结以感叹,紧扣登城,文脉清晰可按。诗中用事颇讲究,“甘泉”、“上谷”,用西京事,以下以长安代指建康,以及灞、沪、鸳鸾、汗马、霸上儿戏、李广数奇、水道、宫殿、车马、故实,多与西京切合,前后映带,相互发明,文理贯畅,涵蕴丰富。何焯批评此诗说:“‘上谷’,北边郡,而。‘楼兰’在西域,齐梁中诗笔,地理多不审”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不知诗人以楼兰代指匈奴,而所谓“上谷拒楼兰”,又隐指琅邪为京城北边门户,较为近敌(北魏),辗转而喻,婉转新警,正是其精妙处。此外,诗题为“古意”,故多用北方地名代指南方,借用古事以喻今情。若诗人在创作时过于坐实拘泥,就不免有失“古意”之意了。该诗“在尔时已为高响”(《古诗源》卷十三),风格刚健豪迈,情调高昂,与梁代不少纤弱的作品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