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127

第127章 悼室人十首(其七)

江淹

【原文】颢颢气薄暮,蔌蔌清衾单。阶前水光裂,树上雪花团。庭鹤哀以立,云鸡肃且寒。方冬有苦泪,承夜非膏兰。从此永黯削,萱叶焉能宽?

【鉴赏】

时光荏苒,转眼肃杀的严冬来临了。“颢颢”形容天色的惨白,“蔌蔌”形容风声劲急。严冬日暮,北风呼啸,诗人觉得被子单薄不胜严寒。不直说天寒而说清衾单,诗人的感受显得更为具体。“颢颢”两旬虽然只是客观叙述,却隐隐地含有哀苦之意,为全诗定下了低沉凄凉的基调。

作者并没有马上写出他心中的哀苦,而是继开首二句之后进一步写了冬日的景象。阶前的积水被劲急的寒风刮得水光闪烁,树枝上积压着团团雪花。“裂”字用得极奇极警策,足以使人生动地想象到急风中水面无一刻平静,宛如起了裂缝。“团”字说明雪花在大风中也难以吹散,给人的感觉则是凝滞而沉重的。这两旬诗更进一步让人感到寒气逼人。然而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写气候之冷,观“庭鹤”二句即可看出。所谓“哀以立”、“肃且寒”(形容因寒冷而不动的样子)表面上是写鹤与鸡,实际上还是在表现诗人的内在情感,只是他不急于直接吐露内心的哀苦,而是先将内在的哀苦之情移向外物。哀立的鹤、瑟缩的鸡,正是作者自己心情哀苦的象征。诗的前半部分用肃杀的严冬景象衬托了作者的心情,为下面的直接抒情创造了适宜的气氛。

“方冬”二句转而直接抒发衷情。失去妻子后的悲痛一直萦绕心头,时节正值冬季,诗人有着流不尽的苦泪。“承夜”意即入夜,“膏兰”也即兰膏,为押韵而将其颠倒。兰膏是用泽兰炼成的油,可点灯,并有香气散发。“承夜”句言夜晚不再用兰膏点灯,这无非是表明诗人在漫漫黑夜中因苦苦思念着亡妻而心情黯然,在表现手法上同另一首《悼室人》诗中的“宝烛夜无华”有相似之处。最后两句,诗人说道:一想到妻子从此离去了,心中就黯然忧伤,萱叶又岂能消除这种忧伤之情!萱叶就是萱草,据说可以使人忘忧。忘忧之草也无济于事,可见哀苦忧愁之深,言之哀婉缠绵,令人同情叹息。

这组《悼室人》诗有好几首写到四时景象,但无论是欣欣向荣的春天、色彩鲜艳的夏天、气爽宜人的秋天,还是肃杀的冬天,到了这组诗中却总是充满着哀苦凄凉的色彩。诗人自己说“意念每失乖,徒见四时亏”(《悼室人》其八),而这组诗中几首涉及四时景物的诗正按春、夏、秋、冬排列,这不是偶然的,可见四时变化对作者情感的抒发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触发了作者的无限哀思;而这种不因时间推移而消褪的情感又反射到四时景物上,使之更具有主观抒情的色彩。这虽不是江淹独创的手法,但用在这组诗里却起到了格外鲜明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仍不能不深深赞叹诗人的巧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