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106

第106章 还故园

江淹

【原文】

汉臣泣长沙,楚客悲辰阳。古今虽不举,兹理亦宜伤。山中信寂寥,孤景吟空堂。北地三变露,南檐再逢霜。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浮云抱山川,游子御故乡。遽发桃花渚,适宿春风场。红草涵电色,绿树铄烟光。高歌傣关国,微叹依笙簧。请学碧灵草,终岁自芬芳。

【鉴赏】

江淹于宋元徽二年(474)被建平王刘景素贬为吴兴令。元徽四年刘景素败后,他才回到京师。这首《还故园》诗即作于从吴兴返回途中。

诗名为《还故园》,却是从谪居吴兴写起。首先写了两个历史人物:屈原和贾谊。贾谊是西汉人,曾向汉文帝提出过许多治理国家的建议,但因受人谗毁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数年中贾谊郁郁不得志,故曰“汉臣泣长沙”。屈原的遭遇也是人们所熟悉的,楚怀王时他因主张抗秦而遭放逐,顷襄王时又被贬。他的《九章·涉江》中写到自己在流放中曾经过辰阳(今湖南辰溪西)。“楚客悲辰阳”指屈原被逐后的悲伤。当然江淹并非在咏史,“古今虽不举,兹理亦宜伤”,这就告诉我们,他是在借古人来抒自己的情怀。屈原、贾谊都是因政治原因而被逐、被贬,他们的遭遇很能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江淹也是因为政治见解不同而遭贬黜的,诗中用屈原、贾谊的典故正体现了他谪居吴兴时的心情。

吴兴在今福建浦城,在当时还是个很偏僻的地方,远离政治中心,生活条件也相对差些,加上江淹内心满怀忧伤失意之情,故觉得吴兴的生活难以忍受。“山中信寂寥,孤景(同影)吟空堂”,诗人身处偏僻的山中,形影相吊,叹息空堂,伴随着他的是孤独寂寞之感。“北地三变露,南檐再逢霜”,露去霜来,在吴兴已经度过了三个年头。这三年中,他虽也纵情山水,醉心道书,还著文章自娱,但内心的郁闷忧伤一刻也难以排遣。

“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诗人用海内开辟、天象昌盛来形容当时的时局。时局的动荡变化同他个人的前途密切相关,江淹当初因反对刘景素密谋政变而被贬,刘景素败后他得以回京,“窃值”二句简练地概括了当时的局势,也是此诗的一个转折,从下面开始真正写到还故园了。但诗的前半部分绝非多余。对孤独悲愁的谪居生活的描写正是为后面写还故园的心情作铺垫。

“浮云抱山川,游子御故乡”。就像无根的浮云紧紧地环抱着山川,游子的心中,深深地思恋故乡,这种心情因长久的压抑而愈益迫切。所以一旦踏上归途,心中轻快愉悦真是不可名状。“遽发桃花渚,适宿春风场”。一个“遽”字写出了归心似箭。这时,山川自然也变得从未有过的赏心悦目。出发的地方是娇艳流溢的桃花林所环绕着的水洲;歇宿的地方,恰恰又是一个春风荡漾、万象呈新的美妙场所。“红草涵电色,绿树铄烟光”。沿途所见,一草一木是那样生气勃勃:开着红花的草,红得耀眼如电,株株绿树,闪烁着如烟的光芒。这四句,把春色写得如一曲热烈的交响乐章,充分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欢悦。“高歌傣关国,微叹依笙簧”,向着故园进发,忽而高歌,忽而微叹。高歌不难理解,“微叹”,却是何故?也许是回顾三年的谪居生活,情不自禁感慨而叹?也许是世道的变迁引起了无限惆怅?或者是对回京师后的前途感到担忧?作者没有明说,或许上述原因都有些,作者心情的复杂在“微叹”一词中可见一斑。

“请学碧灵草,终岁自芬芳”,人生多难,前途未卜,如能摆脱这些令人烦恼的事情,像不死之药灵草那样终岁芬芳该多好。诗以忧伤开端,以兴奋,期待继之,最后以平静的、超尘脱俗的遐想结束,这反映了作者在刘宋末年动荡的局势中,希望、期待与苦闷、担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整首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起伏多变、深沉含蓄、意蕴丰富,很能体现江淹的风格特征,读之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