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药学知识问答
16701000000057

第57章 药师答疑、解惑(7)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服用中成药、西药前,都会看看药品说明书,在药品说明书上面除了有药品成分、性状、适应症、规格、用法用量外,一般还能看到药品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慎用、忌用、禁用”等用药提示,“慎用”“忌用”“禁用”这些词语到底为我们规定了怎样的用药限制和注意事项呢?我们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又该怎样做才能使药物副作用最小而疗效又最好呢?

“慎用、忌用、禁用”这三组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用药的安全性来看可是大大不同,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认真阅读说明书,一定要留意分清其中含义,以免带来后患。

1.慎用。提醒患者服用该药时要小心谨慎,在服用之后,必须细心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如有就必须立即停止服用,如果没有则可以密切观察继续服用。所以,慎用是告诉用药者,有些人可能对此种药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要留神服用,并不是说不能使用,有些人可能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孕妇要慎用感冒药;老年人常服阿司匹林等抗凝药也会引起消化道出血,所以老年人在服用预防性用药时也要谨慎。此外,应引起注意的药物包括老年患者使用时,重点应引起注意的药物包括:肝肾毒性类药物,抗凝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和镇静安眠类药物等,避免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女性经期也要慎用一些抗凝药或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等,如果此时服抗凝药就可能导致经血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月经周期紊乱。

一般来说,遇到慎用药品时,应当向药师咨询权衡利弊后再使用为好。

2.忌用。比“慎用”进了一步,已达到不适宜使用或避免使用的程度。标明“忌用”的药,说明其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因人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故用“忌用”一词以示对某个群体人警告。例如:18岁以下的儿童患者要忌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因为该类药物对儿童的肝、肾、听觉神经、骨骼发育、血液系统等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四环素可积蓄于骨和牙齿,使胎儿骨生成延迟及牙釉质发育不全,链霉素可使听觉神经功能减退,造成耳聋,抗癫痫药及地西泮可使胎儿慢性中毒,产生中枢抑制、凝血功能障碍等;怀孕前3个月内的妇女服用了孕妇忌用的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抗肿瘤药等,就有可能致胎儿畸形;风寒感冒者忌用双黄连口服液、夏桑菊颗粒等。

建议属于“忌用”的人群最好离这些药品越远越好。

3.禁用。是对用药最严厉的警告。“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因为由此引起的反应可能是致命的。例如: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的人,就要禁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青光眼患者绝对不能用阿托品;孕妇和18岁以下的儿童禁用喹诺酮类抗菌素;10岁以下儿童患流感或水痘后禁止使用阿斯匹林,因为阿斯匹林容易引发瑞氏综合征。

属于“禁用”的药品要绝对远离,患者如不小心使用了禁用药品,出现了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四十四、中西药联用注意问题

(一)有益的中西药联用

1.逍遥散或三黄泻心汤与西药催眠镇静药联用,既可提高对失眠症的疗效,又可逐渐摆脱对西药的依赖性。中药药酒中所含的乙醇,可增强催眠药的作用。

2.麻黄与青霉素联用,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联用,可增强治疗菌痢的效果;香连化滞丸与痢特灵联用,可增强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效果。

3.黄连、黄柏、葛根等具有较强抗菌作用的中药与抗生素类药联用,可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4.黄芪、人参、女贞子、刺五加、当归、山茱萸等,与西药化疗药联用,可降低患者因化疗药而导致的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

5.黄精、骨碎补、甘草等与链霉素联用,可消除或减少链霉素引发的耳鸣、耳聋等不良反应。

6.逍遥丸有保肝作用,与西药抗痨药联用,能减轻西药抗痨药对肝脏的损害。

(二)应注意的中西药联合

1.含钙、铁、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瓦楞子、牡蛎、龙骨、海螵蛸、石决明、赭石、明矾等,不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左旋多巴、喹诺酮类联用。

2.含钙较多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牡蛎、海螵蛸、珍珠、蛤蚧、瓦楞子、鹿角、枸杞子等不可与洋地黄类、强心苷类药物合用,不可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3.碱性较强的中药,如瓦楞子、海螵蛸、朱砂等,不宜与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阿司匹林等合用,不能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奎宁等同服,不能与维生素B1同服,不能与氨基糖苷类合用,不能与奎宁丁同用。

4.含酸性较强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等,不可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不可与碱性较强的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联用。

5.含有机酸的中药,不能与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西药同服,不可与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同服。

6.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五倍子、地榆、诃子、石榴皮、大黄、四季青等,不可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等消化酶类药物联用,不可与维生素B1合用,不与去痛片、克感敏片等同服,不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及红霉素、利福平、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新霉素、氨霉素、氨苄青霉素、异烟肼等同服,不可与麻黄碱、黄连素、士的宁、奎宁、利血平及阿托品类药物合用,不可与含金属离子的钙剂、镁剂、氯化钴等合用,不与对肝脏有一定毒性的四环素、利福平、氯丙嗪、异烟肼、无味红霉素等联用,不能与磺胺类同服。

7.含有皂苷类成分的中药,如人参、三七、远志、桔梗等,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合用,不宜与含有金属的盐类药物如硫酸亚铁、次碳酸铋等合用。

8.含蒽醌类中药,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不宜与碱性西药联用。

9.炭类中药及瓦楞子、牡蛎等,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等联用。

10.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等不宜与菌类制剂如乳酶生、促菌生等联用。

11.蜂蜜、饴糖、甘草等中药不可与降糖西药同用。

12.含颠茄类生物碱中药,如曼陀罗、洋金花、天仙子等及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均不可与强心苷类药物等联用。

13.含麻黄碱类中药不可与强心药、降压药联用。

14.含汞类中药如朱砂、轻粉,不能与溴化钾、三溴合剂、碘化钾、碘喉片等同服,不能长期与含苯甲酸钠等巴氏合剂、或以苯甲酸钠为防腐剂的制剂同服。

15.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白果、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类药物如咳必清同用,不宜与中枢抑制药物合用。

16.海藻、昆布等含碘类中药,不宜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西药联用。

17.发汗解表的荆芥、麻黄、生姜等不宜与解热阵痛药同用。

18.含钾较高的萹蓄、泽泻、白茅根、金钱草等不宜与氯化钾同用。

19.含生物碱如黄连、黄柏、川乌、麻黄等不与士的宁、阿托品、麻黄碱同用。

四十五、秋补人参莫滥用

秋高气爽,是人们习惯上进补的季节。张先生想补一补,就从药店买来一支人参,清炖服用。不料第二天刚起床就流起了鼻血。专家介绍,像张先生这样为了补身体服食人参而产生不良后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人参进补非百无禁忌,更不能因为它大补元气而服用过量以至发生人参综合症。所以,秋补人参不能乱吃。

人参品种多,作用差异大。不同种类的人参由于产地不同、生长环境的变化和不同的加工方法等,其保健治疗作用差异也较大,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选用适合自己的品种服用。据介绍,人生按生长环境不同可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和人工栽培人参三大类。按加工方法的不同,人参又可分为生晒参和红参。按品种又可分为西洋参和主产亚洲国家的“人参”。不同种类的人参其作用机理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西洋参药性凉,而人参性温,适用于寒证。热症的人如果用温性的生晒参,则可加强身体的兴奋度,使炎症恶化。红参为温补之药,气味浓厚,微苦而甘,功能偏于温养,主要用于气虚而兼有寒象的病征,如心血管疾病、大病后的恢复期,实热证切记不能用红参。所以盲目服用人参,非但达不到保健治疗作用,还会出现流鼻血、过敏甚至休克等副作用。

西洋参和人参都属于补药,其化学成分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具有强壮身体、抗疲劳、降血糖、精神安定、免疫增强等多种生理性作用,在应用中要注意区别。但一般情况下,病人很难辨明自己的寒热虚实,最好在有经验的中医指导下服用,切不可滥用。

以下症状者不宜食用人参:有严重过敏性体质的人若服人时候出现皮疹,则立刻停用,有化脓性发炎时更不可服用;高血压病人属肝阳上亢者,服后易引起脑血管意外,但虚寒的高血压病者可服用人参,但用量宜少。当收缩压﹥180mmHg时,无论哪一型病者均不宜服用,因发烧时心悸剧烈,服用人参会提高血循环使心悸,还有肺气上逆之喘证,或因燥热引起的咽喉干燥,吐血、鼻钮等人都忌用人参;湿热壅滞导致的浮肿,服参后浮肿更甚(因人参有抗利尿作用),肾功能不全伴尿少者慎用;失眠、烦躁者不宜用人参;凡气盛、身热、脉滑实有力、大小便不通而实热者均忌用人参。

注意人参的配伍禁忌。很多人都知道吃人参时不宜喝茶、吃萝卜,因为这两种食物都有解、泻的作用,而人参大补元气,进补后又把它的作用排除,等于白吃;藜芦、五灵脂、皂荚等中药不宜与人参同时服用;不宜与普鲁本辛、阿托品、苯丙酸诺龙等西药并用,否则可能导致声音嘶哑、咽喉干燥等现象;不宜与西药中的强心疳类为伍,以免引起强心疳中毒;人参可提高兴奋性,降低麻醉药的作用时间,故不宜与普鲁卡因、奴夫卡因、氯仿等麻醉剂同用;人参不宜与酸性西药合用,以免降低疗效。

四十六、方名差一字,药效隔千里

1、小活络丹与大活络丹

小活络丹由乌头、地龙、乳香、没药、南星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消肿、行气止痛、祛风及破瘀生新等功能。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证所致四肢拘挛、筋骨疼痛及跌打损伤等症。

大活络丹由白花蛇、威灵仙、草乌、天麻、全蝎、何首乌、龟板、贯众、甘草、羌活、肉桂、乌药、熟地、大黄、木香、赤芍、没药、丁香、南星、青皮、香附、元参、白术、地龙、当归、血竭、冰片、人参、麝香等中药组成。具有祛湿、除痰、通经、活络等功效。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筋骨拘挛、腰腿沉重以及风湿疼痛等症,临床上常用于因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及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各种脑神经病变。

虽然大活络丹和小活络丹都具有活血化瘀祛湿通络等功效,但大活络丹偏于中风、痰湿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小活络丹偏于风寒、痹湿等所致的痹症。

2、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用于治疗伤寒阳明证、谵语便硬、潮热而喘、杂病、上焦痞满不通等。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主治伤寒阳明腑证,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者;亦治阳明刚痉。

3、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用。主治外寒里饮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现代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结膜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但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4、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由大枣、饴糖、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木晦土引起的腹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或虚劳心悸或虚烦不宁;或虚劳阳虚发热,伴面色无华等症。现代用于治疗溃疡病、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等。

大建中汤由蜀椒、干姜、人参组成,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效。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引起的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大建中汤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具有降逆止呕作用,偏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四十七、28种有毒药

1.砒石(红砒、白砒)2.砒霜3.水银4.生马钱子5.生川乌6.生草乌7.生白附子8.生附子9.生半夏10.生南星11.生巴豆12.斑蝥13.青娘虫14.红娘虫15.生甘遂16.生狼毒17.生藤黄18.生千金子19.生天仙子20、闹羊花21.雪上一枝蒿22.红升丹23.白降丹24.蟾酥25.洋金花26.红粉27.轻粉28.雄黄。